王 穎 楊瑞成
(內蒙古財經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一是農畜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全區農作物總播面積和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1 億畝和8476.5 萬畝,分別比上年增長1.6%和1%,優質高產高效作物比重繼續提高,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牧業年度全區牲畜存欄達到12915.8 萬頭只,同比增長9.27%,連續10 年穩定在1 億頭只以上。羊存欄在去年首次突破9000 萬只的基礎上,今年突破了1 億只,增長12%1。
二是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總體運行良好。2014 年銷售收入500 萬元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總產值3847 億元,增長10.7%;實現銷售收入3780 億元,增長9.4%;農畜產品加工率達到57.6%,比去年提高1.5 個百分點;農畜產品中國馳名商標新增13 個,達到了59 個。
三是草原保護建設成效明顯。全區草原建設總體規模達到5106 萬畝。天然草原冷季可食牧草儲量98.19 億公斤,冷季總適宜載畜量2526.73 萬羊單位。總體看,今年全區天然草原植被平均高度、蓋度及生產能力與上年基本持平(2013 年草原植被平均蓋度44.1%)。
四是農牧民收入持續增長。2010 年,我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30 元,實現了連續五年農牧民收入在西部省區保持第一。2013年上半年農牧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幅度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出0.9 個百分點。預計截止到2013 年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8500 元以上,增長近13%,連續3 年超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并縮小了與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差距。
五是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繼續保持較高水平。2014 年上半年,共抽檢農畜水產品樣品693 份,抽檢合格率持續保持在96%以上,沒有發生重大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前三季度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密度達到100%,有效控制了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和流行,繼續保持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零疫情。
當前,內蒙古農牧業的總體發展勢頭良好。農作物經濟效益提高,畜牧業的增長速度加快,質量穩定。農業部門內部結構有所調整,農畜產品產量增加、品質優化。
近幾年,雖然內蒙古農牧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但是,由于內蒙古地區自然環境條件多變,經濟發展相對遲緩,使得該區農牧業發展面臨經濟和環境的雙重風險。因此,需要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來抵抗各種風險,使得農牧業繼續保持健康發展。農業保險是專為農業生產者在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過程中,對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保障的。對于農業風險管理、農民收入保障和農村經濟發展都有積極的影響。而內蒙古從2007 年開始,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模式,在應抵御自然災害、保障農作物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農業保險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其在中國發展的時效性短,我區的農業保險還存在一些問題。
長期以來,中國并沒有建立完善的保險法律,立法活動也尚未開展。而已有的一些保險法規涉及農業保險的相對較少,即便涉及,內容也很籠統、含糊。農業保險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缺乏法律的保護和協調,會使得操作不規范,削弱農業保險的效果。
在農牧區,大多數農民對于保險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參保也是在半強制下進行的。因為大部分農民對保險了解不深入,風險意識淡薄,對農業保險的具體操作更是認識不足、理解不透,有的人甚至把農業保險當作一種變相收費,從而形成強烈的抵觸心理,造成投保不積極。農民作為農業保險中最重要的需求主體,提高農牧民的風險意識、加深對農業保險的認識已變得刻不容緩。
農業巨災風險(洪災、旱災、病蟲瘟疫等)通常是商業性保險公司難以獨立承擔和消化的。而目前,內蒙古既沒有建立巨災基金,也沒有再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服務。這就使得農業風險過度集中于保險公司。在巨災發生時,就會對保險公司的經營造成巨大威脅,也容易引起農民與保險公司之間的信任危機。一方面是巨災風險日漸頻繁,另一方面是各保險經營主體的承保能力十分有限,這就對建立有效的風險分散機制提出了要求。
對于農業補貼品種、補貼比例,財政部出臺的管理辦法均有不同的規定。相應地,自治區政府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實施方案每年度也有很大差別,因此造成經營主體的承保滯后,進而可能導致“先出險,后簽單”的現象出現,這一現象嚴重違背了保險的基本原理。另外,財政補貼撥付劃轉機制的設置也不盡合理。涉及資金劃撥的每個環節都要經過審核、落實、領導批復和劃撥等多個流程,而且每個流程程序復雜、繁瑣,消耗時間較長。
法律,是行使權力義務的有效保障依據。因此,我國應及早出臺正式的《農業保險法》,以立法形式明確農業保險的性質、范圍、經營原則等事項,明確各參與主體的權利義務,使政策性農業保險走上長期化、規范化、法制化的道路。各省、市、自治區也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對農業保險的實施進行有力的監督和保護。另外,根據自身財政情況,對農民進行保費補貼,有效激發對農業保險需求,并對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實行適當的免稅政策,合理擴大農業保險免稅稅種,降低經營風險,提高經營主體的積極性。
各級政府部門應做好宣傳工作,特別針對農業保險特點和農牧民的需求,利用各種媒體渠道,采取集中動員、上門宣講、送報到戶等形式,讓群眾對農業保險的相關政策、條款責任、保險費率等知識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引導他們主動參保。特別是要通過典型、生動的案例,提高農牧民的風險意識,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參保意識。讓農業保險成為農牧民保障自身利益,有效抵御風險的強有力武器和首要選擇。
1.建立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內蒙古地域遼闊,農業風險性質迥異。可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建立針對性較強的風險分散機制。首先,國家可以建立農業巨災風險基金,對提供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提供應對巨災風險的資金支持,確保經營主體的繼續運行。其次,各級政府可以根據自身具體財政狀況,為提供農業保險的公司提供財政補貼,特別是針對巨災風險的補貼,增強公司財務實力。另外,保險公司本身可以在收取保費時,針對巨災風險,增收一定比例的費用,在提供抵御風險保障的同時,減少自身受損程度。
2.提供再保險支持。一方面,可將商業保險無法分出的保險業務,由政府提供再保險的支持,實行政企的合作分散保險機制。另一方面,拓寬保險經營主體的承保范圍,將各險種更加細化,為再保險公司的建立提供環境和政策支持,促進再保險公司的出現。同時,也可與國際公司合作,有效分散風險。
目前市場中,相關農業保險的險種較少,這使得農牧民的大多數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我們要開發多種保險業務,進一步細化保險險種,有效轉移農業保險的風險。要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產品體系。在產品設計上,將多品種、多區域的農作物和牲畜納入保險范圍,滿足農村差異化的保險需求。另外,要轉變財政補貼撥付機制。簡化流程,縮減部門審批手續,有效節省時間,及時將資金投入到補貼保障中去。
注釋
①以上數據來源于內蒙古農牧業廳。
[1]謝家智.中國農業保險發展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9.
[2]劉布春,梅旭榮.農業保險的理論與實踐[M].科學出版社,2010.
[3]劉春艷,呂喜明.內蒙古農業保險的發展狀況分析[J].經濟論壇,2012,02:62-65.
[4]顧振雷.內蒙古自治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現狀及建議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2012.
[5]杜春霞.對內蒙古農業保險發展狀況的思考[J].內蒙古統計,2008,06:25-26.
[6]郭小璐.內蒙古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2008.
[7]楊海瑩.內蒙古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A].中國保險學會.中國保險學會學術年會入選文集2011(調研報告卷)[C].中國保險學會:,2011:9.
[8]高翠玲,李主其,郭海清.新時期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現狀和問題及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02:149-153.
[9]張春慧.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現狀及思索[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3,02: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