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東

備課是教師的常規工作,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與保障,生物學科亦然。常態化的備課中,教師的著力點往往放在教案書寫上,對其他教學要素的反思與整合較少。如果教師缺少通盤的考量與整體的規劃,備課容易走向低效甚至無效。近年來,筆者改革備課的策略,嘗試以教學設計作為抓手,將備課的著力點放在教學設計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所謂“教學設計”是指教師根據生物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將諸多教學要素有序安排和優化組合,確定合適教學方案的過程。教學設計是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方面作出的戰略性、整體性的規劃,能將前瞻的課程理念、先進的教學思想有機地融入到備課環節中。下面以人教版必修2“DNA分子的結構”一節為例,談談著力教學設計,提升備課效益的策略。
1 著力目標設計,找準課堂教學要求
教學目標是學習者通過教學后應表現出來的行為、要達成的狀態,是教學總的方向與要求。教與學的活動設計、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的選擇與設計、教學評價的設計都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來展開。
“DNA分子的結構”章節的教學目標可以確立為:① 描述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構歷程;② 概述DNA分子的主要特點;② 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推算DNA分子堿基比例,學會用數學語言描述與解釋生命現象;④ 制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⑤ 體驗科學研究中的合作精神、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把握好以下三個特性。(1) 定位要有“準確性”。針對不同知識板塊,對照課標的要求,用合適的行為動詞表達出來,以體現不同內容的不同教學要求。如目標①“描述”屬于了解水平,目標②“概述”屬于理解水平,目標③“學會”、“解釋”屬于應用水平,目標④“制作”屬于獨立操作水平,目標⑤“體驗”屬于感受水平。(2) 確立要有“全面性”。目標設計要從三個維度上全面考量,不能只重視知識目標,而輕視或忽視能力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如上述目標中,“動手制作”技能目標、“體驗合作精神”情意目標不能偏廢。(3) 實施要有“統整性”。教學目標可以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上來區分,但各個目標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實施過程是相互交融、整體推進的,多元化的目標可以一體化實現。
“DNA分子的結構”的教學內容,重點就是要能概述DNA分子的結構特征,發掘教材隱含的原理與規律,學會用數學語言表達生命現象,提升生物學素養。
2 著力流程設計,厘清課堂教學思路
教學流程設計就是對教學過程作出一個框架性的規劃,給出一個總攬性的思路。“DNA分子的結構”教學流程設計為4個師生活動單元,分2課時完成。4個活動單元是:活動一——了解DNA分子結構模型的建構歷程;活動二——概述DNA分子的結構特點;活動三——分析DNA分子中的堿基數量關系;活動四——動手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活動一的推進流程是:教師給出閱讀問題→學生閱讀課本、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解答閱讀問題→完成學案上的表格填空→學生投影展示學案完成情況→聯系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建構的科學史,說出感悟。
活動二的推進流程是:教師明確觀察對象→提出觀察問題→學生觀察圖示→小組內交流、補充→分小組概說DNA分子的結構特點。預留空間:針對DNA分子的結構特點→提出疑難知識點→教師點撥→“消化”疑難知識點。
活動三的推進流程是: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歸納DNA分子堿基的數學關系式→當堂訓練實施知識遷移。預留空間:DNA堿基數學關系式的推導,探討推導過程的疑難問題。
活動四的推進流程是:課前布置→課后制作→課上展示。
3 著力活動設計,構筑課堂教學路徑
教學活動設計是在教學目標的統領下,以學生的“學”為主線,細化教學流程,設計師生互動的觸發點,構筑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路徑。活動設計可有機融入問題設計、方法設計、訓練設計。以下是筆者在教學“DNA分子的結構”時,進行的活動設計。
活動一:了解DNA分子結構模型的建構歷程。
(1) 閱讀教科書P47-48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當時科學界對DNA分子結構有怎樣的認識?
威爾金斯及合作者富蘭克林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查哥夫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2) 完成表1。
(3) 分小組展示,教師糾錯。
(4) 聯系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建構的科學史,說出自己的感悟。
第一活動單元設計意圖:教材關于科學史的編寫,內容較為淺顯,也較為零碎。教師采用自主閱讀的方法來教學,可以較快達成知識目標。教師在閱讀前給出的問題,既是學習的“任務”,也是學習的“航標”,能引領學生將閱讀不斷向前推進。以小組為單位展示、糾錯,體現了互動交流、合作學習。設計表格由學生來填寫,實際上是對模型建構歷程的再一次梳理與歸納,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一個契合點。表格的第一欄是“模型建構的歷程”,縱向觀察是對不同觀點的質疑、否定、修正和完善,讓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艱巨性、創新性與發展性。第二欄是“對模型的要點描述”,可以訓練學生借助教材信息篩選主干信息的能力。第三欄是“建構的依據或修改的依據”,可以引導學生從科學研究的實證性中逐漸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活動二:概述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1) 觀察教材中DNA分子的結構模式圖,回答下列問題:
DNA是由幾條鏈構成的?它具有怎樣的立體結構?
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它們分別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DNA中的堿基是如何配對的?它們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2) 學生展示:說出DNA分子的結構特點。endprint
(3) 質疑:關于DNA的分子結構特點的描述,你有哪些不理解的知識點?
學生提出問題,教師釋疑。
(4) 完成課堂練習。
第二活動單元設計意圖:關于DNA分子結構特點的概述,這里設計成“看圖說話”。“看”與“說”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可以進行小組內合作學習。教師要求學生觀察教材“DNA分子的結構模式圖”,回答相關問題。以此作為基礎,學生“水到渠成”地概括出DNA分子的結構特點。三個特點的描述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展開,學生容易聯想記憶。關于DNA分子結構特點的描述中,學生對“反向平行”、“氫鍵”可能有疑難(在歷屆教學中都有發現),這雖不是教學的重點,但教師有必要解釋清楚,可以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要解決“反向平行”疑難點,教師可以結合模式圖兩條鏈的圖像來說明,沿圖形中軸對折圖像可以重合的是“同向平行”;將其中一條鏈旋轉180°,“讓這條鏈的方向反過來”,兩者可以重合的,是“反向平行”,DNA的兩條鏈屬于后者。還有一種化解策略,就是補充脫氧核苷酸碳原子的標號,可以說明一條單鏈是5→3走向,另一條單鏈是3→5,說明兩條鏈是“反向平行”關系。“氫鍵”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化學鍵,可以理解為互補堿基對之間形成的分子間作用力。“當堂練習”環節,可以訓練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活動三:分析DNA分子中的堿基數量關系。
(1) 規律的概括與推導。
最基本的依據:因為DNA分子中A與T配對,G與C配對,所以在DNA分子中A=T,G=C。
規律①:DNA分子中,嘌呤堿基之和等于嘧啶堿基之和,各占50%。數學表達式:A+G=T+C=50%,或(A+G)/(T+C)=1。
規律②:互補堿基之和在單鏈中所占百分比與在整個DNA分子中所占百分比相等。數學表達式:(A1+T1)%=(A2+T2)%=(A+T)%;(G1+C1)%=(G2+C2)%=(G+C)%。
數學表達式中符號含義的說明:將DNA分子的兩條互補單鏈分別記為1號鏈與2號鏈,1號鏈中的T記為T1,2號鏈中的T記為T2,余此類推。1號鏈中的(A1+T1)占1號鏈堿基總數的百分比記為(A1+T1)%,余此類推。整個DNA分子中的(A+T)占DNA分子堿基總數的百分比記為(A+T)%,余此類推。
規律③:互補堿基之和的比值,在單鏈及整個DNA分子中是相等的。數學表達式:
(A1+T1)/(G1+C1)=a,則(A2+T2)/(G2+C2)=a,(A+T)/(G+C)=a。
規律④:嘧啶堿之和與嘌呤堿之和的比值,在整個DNA分子中恒等于1,在兩條單鏈中互為倒數。數學表達式:(A+G)/(T+C)=1,(A1+G1)/(T1+C1)=b,則(A2+G2)/(T2+C2)=1/b。
學生推導。
(2) 鞏固訓練:略。
活動四:動手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1) 課前布置制作任務:第一課時結束時布置,第二課時課上展示。教師推薦制作材料,說明制作的注意點,明確完成的時間。
(2) 課后完成制作。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每個小組的制作數量不少于一個。
(3) 課上展示制作模型,對模型進行解釋,說出模型制作過程中的體驗。
4 著力評價設計,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如果把教學目標比作教學活動的“指南針”,那么教學評價就是反饋教學效果的“晴雨表”。依據系統論的原理,在教學設計中,評價設計應與目標設計、流程設計、活動設計并存,且與活動設計并行。教師將教學評價貫穿教與學的全過程,發揮教學評價的反饋、校驗、激勵、導向功能,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教師的發展,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反饋教學效果,評價設計應涵蓋教與學兩個方面,側重評價學生的“學”。評價課堂上學生的“學”,主要評價課堂學習中學生的話語、行動、認知水平及臨場應對。評價課堂上教師的“教”,主要評價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方式、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
評價課堂上學生的“話語”,主要是評價話語的數量與質量。如觀察“DNA分子結構模式圖”時,學生是否能說出多項特點,描述時語言是否流暢,前因后果是否有邏輯性等。評價課堂上學生的“行動”,主要是評價行動的主動性與目的性。如閱讀“DNA模型建構的科學史”內容時,是“走馬觀花”式的,還是投入科學家的角色去探究模型建構的依據。評價課堂上學生的“認知水平”,主要是評價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識記與理解程度。如完成本章節活動二中“當堂練習”、活動三中“鞏固訓練”習題時的正確率、熟練程度等。評價課堂上學生的“臨場應對”,主要評價臨場應對的靈活性、切合性與創新性。
評價教師的“教”,主要是評價教師的教學理念是否與新課程一致、是否與新課標吻合、是否具有前瞻性;教學設計中目標定位是否準確、重難點篩選是否合理、方法選擇是否合適、師生互動是否到位;教學方式是否符合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教學效果有沒有“以生為本”,有沒有關注學生的進步與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