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國務院關于實施稀土、鎢、鉬資源稅改革的要求,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4月30日對外發布通知,決定清理規范涉及稀土、鎢、鉬的收費基金。
根據《關于清理涉及稀土、鎢、鉬收費基金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自2015年5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統一將稀土、鎢、鉬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降為零,停止征收稀土、鎢、鉬價格調節基金。
通知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全面清理規范本地區出臺的涉及稀土、鎢、鉬的收費基金項目,凡違反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審批管理規定,越權出臺的收費基金項目要一律取消。
此外,通知表示,清理涉及稀土、鎢、鉬有關收費基金后,相關部門履行正常工作職責所需經費,由中央和地方財政通過一般公共預算安排資金予以保障。對公布取消或停征的收費基金,各地區、各有關部門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者拒絕執行,不得以其他名目變相繼續收費。
4月30日,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稀土、鎢、鉬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的通知》。輕稀土按地區執行11.5%至7.5%的適用稅率,中重稀土資源稅適用稅率為27%。稀土、鎢、鉬資源稅由從量定額計征改為從價定率計征。
從5月1日開始,我國對稀土、鎢、鉬資源稅實施清費立稅、從價計征改革。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關于實施稀土、鎢、鉬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的通知》,稀土、鎢、鉬資源稅由從量定額計征改為從價定率計征。稀土、鎢、鉬應稅產品包括原礦和以自采原礦加工的精礦。通知稱,納稅人將其開采的原礦加工為精礦銷售的,按精礦銷售額(不含增值稅)和適用稅率計算繳納資源稅。納稅人開采并銷售原礦的,將原礦銷售額(不含增值稅)換算為精礦銷售額計算繳納資源稅。據悉,對于5月1日后銷售的精礦,其所用原礦如果此前已按從量定額辦法繳納了資源稅,這部分已繳稅款可在其應納稅額中抵減。
4月21日,環保部發布了《銅冶煉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試行)》、《鈷冶煉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試行)》、《鎳冶煉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試行)》3項指導性技術文件。這3項指南由環保部科技標準司提出并組織制訂,由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起草。
該指南旨在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完善環境保護技術工作體系,促進污染防治技術進步。分別從銅、鈷、鎳冶煉污染預防技術、治理技術、治理新技術等方面進行詳細規定。
其中,《銅冶煉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試行)》適用于處理銅礦石、銅精礦和其他含銅物料的銅冶煉企業;《鈷冶煉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試行)》適用于以鈷精礦、含鈷物料為主要原料的鈷冶煉企業。
《鎳冶煉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試行)》適用于處理硫化鎳精礦、氧化鎳礦(紅土鎳礦)和含鎳物料的鎳冶煉企業。
為貫徹《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和《國務院關于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3〕37號)部署,繼續做好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工作,嚴禁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行業新增產能,4月20日工信部印發《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

《實施辦法》對過剩行業界定范圍、產能置換的條件和要求、產能置換數量核算依據、產能置換公示平臺及監督檢查主體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要求,可操作性、公開透明是該《實施辦法》的最大特點。《實施辦法》明確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項目建設要制定產能置換方案,實施等量或減量置換,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環境敏感區域,實施減量置換,其他地區實施等量置換。
《實施辦法》支持跨地區產能置換,引導國內有效產能向優勢企業和更具比較優勢的地區集中,推動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格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