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恒|文
財政部宣布自5月1日起取消部分鋁材出口關稅,這一政策是國家調控經濟的一項工具,將會調整鋁產品出口格局,繼而改善國內電解鋁經營狀況,但也有分析師認為,此舉將會導致中國鋁產品對全球市場造成沖擊、引發國內鋁產能過剩加劇等一系列問題。
4月24日,財政部網站刊發文件,公布了《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于調整部分產品出口關稅的通知》(稅委會[2015]3號)。文件指出,自2015年5月1日起對鋁加工材等產品出口實施零稅率。按照上述文件的《附件》通知,此次鋁材關稅調整主要針對非合金鋁條、桿以及某些種類的鋁合金制條、桿,即對04牌號的鋁桿和鋁棒,由原先征收的15%出口關稅變為出口“零關稅”。政策出臺之后,在行業內引發熱議。
此次國家為何取消部分鋁材的出口關稅?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從鋁材的上游——電解鋁說起。
電解鋁是高耗能的資源性產業,長期以來,國家不提倡電解鋁大量出口。2005年1月1日起,國家取消了電解鋁的出口退稅政策,同時征收5%的出口關稅;2006年11月1日起,又將部分電解鋁出口關稅提高至15%。2007年8月1日,財政部又對非鋁合金制鋁條、桿開征出口暫定關稅,稅率為15%。當時,執行這一政策的目的是“為進一步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兩高一資)產品出口,促進節能降耗,鼓勵原材料進口”。
十年之后,情況發生了逆轉,電解鋁產能出現嚴重過剩。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電解鋁產能約為3600萬噸,在電價上漲、原材料依賴進口、需求不振等諸多原因影響下,2014年電解鋁產量2750萬噸,產能利用率約為76%,造成了資產的大量閑置。2015年以來,部分省市出臺了大用戶直購電等優惠政策,必將有一部分已關停的電解鋁產能復產,再加上我國中西部地區新建電解鋁產能的投產,中國鋁產能過剩還將進一步加劇。

中國鋁產能過剩,而中國以外的地區卻存在著供應相對短缺的現象。在過去,中國鋁基本上與全球其他地區的需求保持相對獨立的狀態,出口一直保持平穩,然而,2015年一季度,中國的半成品鋁材出口量同比大幅增長49%。由于電解鋁出口關稅較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各地的鋁企業通過將鋁錠初制成半成品(例如鋁條、鋁桿、鋁棒、鋁板帶等)出口來規避高關稅,出口到岸之后,再由進口商重新熔化成原鋁,導致近期鋁半成品出口激增。我們可以算一筆賬,在此次“零關稅”政策之前,出口鋁半成品征收15%的出口關稅,又適用于13%的增值稅退稅,這樣下來基本上可以抵銷出口關稅,再加上交割升水,中國生產的鋁半成品價格比通過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采購的原鋁更具有較大的吸引力。這就是實際存在的電解鋁“變相出口”。
眼下,國內經濟保持中低速增長,電解鋁產能過剩,鋁消費疲軟不振。有分析師稱,鋁材出口“零關稅”政策可以被理解為是刺激經濟增長的一個舉措。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相關數據表明,鋁冶煉行業在連續兩年虧損之后,2014年又虧損80億元,同比增虧60億元。筆者認為,此次取消鋁材產品的出口關稅,旨在幫助化解國內天量的過剩產能,幫助身處“酷寒”之中的鋁企業渡過眼前的難關。取消鋁材出口關稅可以增加鋁材出口量,繼而消化了國內過剩的電解鋁產能。
中國鋁業股份公司高級副總裁劉祥民于2014年在參加中國國際鋁業論壇會上表示,鋁代表現代文明進程,絕不是制造污染或大量消耗資源的行業。因此,電解鋁企業聯合要求政府撤銷鋁錠出口稅,讓市場力量在經濟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當全球鋁價及溢價上漲時,高出口關稅稅率令中國原鋁市場顯得與眾不同。由于國內市場與成本倒掛,電解鋁企業經營虧損較為嚴重,大多數國內電解鋁企業通過各種渠道多次向政府提出取消原鋁出口稅的請求,意在通過出口原鋁改善當前虧損局面,但這次政策調整卻沒能體現這個訴求。筆者分析,這是國家鼓勵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抑制高能耗的資源性原材料出口的具體體現,仍然體現了“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這也是政府持續優化鋁產業結構、鼓勵提高企業經營效益的政策性引導。
有國外分析師指出,中國政府日前公布的鋁材出口零關稅政策,足以證明中國電解鋁產能過剩太多,此舉將使中國與世界鋁市場的對接更加融合了。“取消出口關稅更加有利于鋁產品生產商和貿易商。”上述分析師稱,來自中國的鋁制品出口已經有很大的增長,這一舉措在行政面上為出口商提供了便利。
筆者認為,此次關稅調整從短期來看,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鋁產品價格下行的壓力。安泰科鋁分析師指出,中國日前調整部分鋁材產品出口關稅,有利于鋁產品出口,期望增加企業盈利預期,在短期內利好鋁市,對于中國鋁業公司等大型企業來說,可以減小出口成本。一位期貨分析師撰文指出,取消了對部分鋁材的關稅,而繼續保留對電解鋁的關稅,可以引導和鼓勵產業向高附加值的領域邁進,杜絕電解鋁出口,增強外貿型企業的市場競爭實力,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有利必有弊。國外有色金屬行業媒體指出,中國此舉將導致中國鋁出口量繼續增長,將對全球市場造成沖擊。今年以來,LME指標三個月期鋁已經下跌了2.2%,不排除中國的鋁半成品以價格的競爭優勢,對國際鋁市場交易帶來影響。該媒體具體分析,中國降低鋁材出口關稅的舉措,是中國把過剩的電解鋁產能轉移到全球的一種方式,將對中國以外地區的生產商造成強大沖擊,全球其他國家或許會采取一些措施加強對中國制造的鋁制品進行打壓,或是提高該國進口關稅,或是發起反傾銷調查,這種現象過去曾在銅加工產品、光伏產品等領域發生過多起。

一位不愿具名的鋁企業負責人談到出口鋁材實施“零關稅”政策對國內鋁企業產生的負面影響時,不無擔憂地指出,基于眼前的短期利益,可能會導致電解鋁產能再次釋放(包括新增產能和前期已關停產能),讓化解產能過剩的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功虧一簣。這位負責人還表示,取消關稅之后,從長遠來看,短期的刺激未必會解決根本性的癥結,對于外貿型的鋁加工企業來說,他們的目光會投向短期的貿易利差,而不會在關鍵核心技術上投入太多的財力和精力,當然也不會縮小與國際先進技術之間的差距。哪技術進步、創新驅動從何而來?再者,鋁材大量出口流入國際市場,必須導致國內原鋁價格拉高,加工行業的利潤就會由下游轉向電解鋁行業,而原本競爭殘酷的上游電解鋁行業也將陷入產能更加過剩的漩渦。
因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取消原鋁的出口關稅或放任原鋁以鋁材名義變相出口的方式流出國內,可能會打壓我國下游鋁企業,進而阻礙鋁行業的健康發展,也并非是解決上游電解鋁產能過剩的一方良藥。只有堅持淘汰落后產能,鼓勵企業創新和發展高、深、精的鋁產品,才是鋁行業未來健康發展的方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