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軍|文
新常態下,地勘行業面前同樣擺著一份時代的“考卷”,用轉型升級解答好這份“考卷”,應對新常態下的挑戰、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至關重要。
華北地質勘查局綜合普查大隊(以下簡稱“普查大隊”)始建于1974年。四十年來,這支隊伍先后參加過冀東、鞍本、張宣、白云鄂博等全國性地質大會戰,在內蒙古、河北、新疆、福建、廣西、北京、天津等十多個省市專注于地質找礦,發現和評價了大、中型礦床20余處,完成各種比例尺面積測量5000多平方千米。四十年的櫛風沐雨,四十年的坎坷征途,普查大隊先后榮獲了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一等獎、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二等獎、國際礦業大會最佳勘探獎等省部級以上獎項30余個。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普查大隊逐漸實施市場化改革,強化“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發展思路,先后興辦了塑料公司、材料公司、印刷廠等實體企業。目前,普查大隊已成為融地質勘查、礦業開發、環境治理、巖土施工、化驗檢測、地理測繪六大業務為一體的綜合地勘單位,產業結構較為合理,資質比較齊全,專業配套完善,作業手段先進,勘探經驗豐富,被業界譽為地勘行業的一支“鐵軍”。
時至2014年,當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時,普查大隊的經營和發展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局面,時代將一份“考卷”擺在干部員工面前。
經濟新常態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呈現出的新階段,新常態下,摻雜著經濟發展的新舊增長動力轉換、新舊競爭優勢演化和新舊發展路徑的更替。
從國際層面來看,原本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新興經濟體呈現減速現象,全球經濟仍然面臨較多不確定性,復蘇增長分化的局面將繼續延續。從國內層面看,雖然外部經濟環境預計大體平穩,但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較大,中國經濟處在“三期疊加”(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進程中。
從全國地勘行業看,都面臨著投資下降、大宗礦產品價格下跌、礦山企業經營微利、市場環境低迷等不利因素;商業性地質項目風險加大,市場投資更加謹慎;樓市膨脹,基建投資緊縮……種種不利因素,給地勘行業帶來諸多難題。
從普查大隊自身來審視,產業結構不夠優化,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多,傳統業務領域競爭力不強,所屬企業發展不平衡,資產運行效率和回報率偏低,科技創新實力不足,再投資的資金壓力較大,資產盤活特別是礦權盤活難度大。
面對新常態下的競爭短板,我們絕不可以充耳不聞,坐等上級或政府來解決。筆者陳述這些問題,并非刻意去亮丑,因為這份“考卷”不是出給普查大隊一家,而是全國地勘行業面臨的普遍“命題”,甚至可以說,整個有色金屬行業都會在新常態下,暴露出產業結構和競爭實力的“破綻”。平心而論,很多新問題的出現,并非經營者能力不足、應對不利,而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也是多年來深層次矛盾的長期累積所致。
解決上述問題,轉型升級是唯一的出路。轉型升級這一動詞,絕不只是停留在字面和口頭上,產業轉型不是想不想轉、愿不愿轉的問題,而是不轉不行的現實憂患,是時代發展的倒逼。面對新常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不主動應對,就是死路一條。因此,普查大隊要主動適應新常態下的發展模式,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不斷開創地勘行業經濟發展新模式和新路徑。
轉企是大勢所趨。普查大隊組建四十年來,先后辦過多個企業,經過市場的大浪淘沙,很多企業存續時間不長。這種現象告訴我們,如果安心享受著事業單位的福利,踏著事業單位的節奏,不面向市場,實現自我經營、自負盈虧和自我發展,就沒有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只有完全“去行政化”,積極投入市場,接足地氣,按照現代化的企業法人治理機制去運作,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有人將所有的下行原因都歸于外部市場,然而靜心沉思,根本原因則是自身優勢不突出,差異化不明顯造成的。普查大隊現有全資企業9個,控股企業1個,參股企業5個,多年來,普查大隊采取多元化的發展模式,齊頭并進,原本想“堤里損失堤外補”,反而造成了特色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不明顯。新常態下,需要有明確主攻方向。處在調結構、促改革的爬坡階段,普查大隊必須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集合各種資源,做強、做大、做實優勢產業,退出市場競爭能力弱的項目。在同行業中,五一七隊的水文地質技術、五一九隊的地理信息技術都是屈指可數的,而普查大隊則應揚長避短,在找礦領域形成核心技術體系。
如果脫離了市場去轉型,結果必然是緣木求魚,徒勞無功。因此,要號準市場的脈搏,對癥下藥。巖土施工是普查大隊的主業之一。近年來,普查大隊從傳統地產施工不斷向市場勘察施工、境外施工、地熱井施工、淺層地溫資源開發方向轉型。除了立足河北市場、進軍外省之外,普查大隊還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跟蹤南蘇丹、老撾市場,加大海外項目參與力度。
普查大隊的測繪板塊在國內同行業中占有著設備優勢和技術優勢。在鞏固和保證傳統基礎市場優勢的同時,近年來,普查大隊逐漸拓展了地理國情監測市場及數字城市建設市場。在化驗檢測方面,普查大隊則向更為基礎的小比例尺多目標元素化探業務方向轉型,積極拓展煤炭和頁巖氣等非金屬礦產測試、農業地質土壤監測等新興業務,同時逐步研究探索大型新建礦山的化驗分包或化驗室代建項目業務。在地質環境方面,普查大隊以地質災害評估業務為基礎,向土地整理復墾、地質環境治理及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等多方面業務延伸。

普查技術人員正在進行地質勘查
轉型和發展其實是兩個層面的字義,一是轉型,二是發展。發展需要轉型,延續老路行不通;而轉型中面臨的問題都必須在發展中解決,靜止狀態下一切都是空談。因此,在做實現有產業的基礎上,地勘行業正在轉型的道路上尋覓和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數年前起,很多國內的地勘產業已從單一的基礎性、公益性、先行性地質找礦,延伸到環境地質、能源地質、城市地質、海洋地質、工程地質、農業地質等多個領域,而今天,尋找新路徑在新常態下將更加重要。
圍繞培育和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普查大隊增持了三河華冠資源公司股份,入股華勘老撾礦業公司。依托處于河北燕郊的華冠科技產業園的基地,普查大隊擇機調整開發方案,重新規劃土地用途,從房地產開發轉向招商引資,圍繞京津冀一體化做文章,利用京津產業轉移外溢機會,引入高新企業、承接加工業或發展倉儲物流服務,做實產業園區。大隊旗下的化驗室、資源勘查院、地質環境部均在業務拓展方面取得新突破,資質獲得了提升,最終將“以地質勘查業為主導,巖土施工業為支撐,測繪和環境地質業為重點,礦業開發和基地開發(地產)業為潛力”的業務格局。
創新驅動是轉型升級的原動力。普查大隊加大對化驗檢測、工程勘察、測繪等“高、精、尖”裝備購置的投入力度,積極與國內科研院所聯合,走產、學、研、用合作創新之路;在內部,大隊強化人才的培養與儲備,充分激發干部員工的干事創業的積極和活力。
筆者預期,通過幾年時間的調整和轉型,普查大隊在做實做強現有企業的基礎上,遵循新常態下企業發展的規律,以主導產業為引領、支柱產業為支撐、新興產業為補充,通過堅持地勘興隊、主業強隊、礦業富隊、輔業穩隊,“建設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行業影響力的綜合地勘企業集團”的愿景目標就不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