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專家解釋,導致當前工業企業利潤降幅擴大主要表現在五方面:一是成本上升幅度快于銷售;二是價格降幅擴大;三是受股市回落影響,投資收益對盈利拉動作用明顯減弱;四是受人民幣匯率波動影響,匯兌損失使財務費用增長較快;五是石油、汽車和化工等受經濟下行影響,行業利潤下滑明顯。
面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該怎么辦?筆者認為應從五方面施策:
首先,實施臨時性調整企業利潤分配措施。主要是采取臨時性減稅措施,以稅補利;暫緩提高最低工資水平和臨時性凍結企事業單位工資改革,或臨時性調低企業五險一金征繳費率;央行可實施再次降息政策,推動企業融資成本下降。

其次,實施適度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當前,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雖經幾次下降,但仍然較高,央行可在第四季度下調1~2次存款準備金,以釋放足夠流動性,刺激物價回升,為改善工業企業生產疲軟狀態營造向好環境。
再次,實施更有力刺激內需政策。一要繼續發揮投資穩增長作用,加大重要基礎設施、技術裝備升級改造、環境治理、信息化網絡設施等領域投資力度;二要以“雙創”引領消費升級;三要優化創業環境;四要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機制;五要繼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六是繼續對家電及高檔耐用消費品實行補貼等刺激政策,大力開拓農村消費市場;七要加大金融消費信貸力度。
第四,推進企業改革,激發工業企業創新活力。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大都為國有企業,為擺脫目前經營不利局勢,應結合國企改革政策,加快企業兼并重組及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大膽引進民間資本,有效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優勝劣汰作用,優化資源配置、減少重復投資和有效縮減產能。
最后,將行政審批事項改革全面落實到位,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中央政府應加大監管力度,成立企業減負專門機構,將涉企收費負面清單落實到位;并開展涉企收費全國性專項清理行動,建立健全約束政府部門亂收費、亂罰款機制,拓寬企業抵制政府亂收費、亂攤派渠道,使企業能真正卸掉各種額外負擔。
(節選自2015年9月29日《每日經濟新聞》,作者:莫開偉)
日前,2015第五屆中國(國際)礦權合作交易洽談會暨礦業勘查風險投資大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表示,全球礦業市場中長期前景看好,但專家同時提醒投資者,要注意防范虛假報告等導致的投資風險。
來自雨仁律師事務所的資深律師穆繼云長期致力于礦產能源領域的法律研究,對礦業勘查風險控制有深入了解,她認為,當前中國礦業權尤其是探礦權的一級市場已經逐步規范,但二級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未挖掘潛力;國家對中央地勘基金進行了重新定位,希望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勘查行業;現有政策鼓勵地勘企業改革,鼓勵地質勘查行業與資本市場對接已經成為大趨勢。
穆繼云分析指出,國有地勘單位雖持有大量礦權,但是在資本市場上屬于“從屬地位”。這是因為我國對于探礦權轉讓規定了較為嚴格的審批程序,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探礦權市場化的腳步;基于勘查行業高風險、無固定收益的特殊性,部分股權轉讓交易市場及證券市場均未能嘗試勘查類企業的融資。商業勘查資本市場未建立,使礦權持有人在國家投入減少,經濟下行,自有資金匱乏的情況下,難以通過市場運作獲得融資,減少或分攤風險,而投資風險勘查的投資人更難獲得較高回報或收益。
此外,穆繼云還談到,1986年前,各地質單位為國家勘查資源以明確國家的戰略儲備,該段時間的工作嚴謹、細致、可信;而其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勘查業進入了飛速發展期,大量社會資本涌入勘查行業,盲目性、變現快、回報率高等原因催生了虛假地質工作、虛假報告等不誠信現象。虛假報告等所造成的社會影響日益凸顯,勘查行業的誠信及報告的真實性問題已成為投資人進入勘查行業的一個重要顧慮。
(節選自2015年9月22日《中國經濟時報》,作者:周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