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媒體:社會風險放大的新型場域*——基于技術與文化的視角

2015-04-09 07:01:30蔣曉麗鄒霞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信息

蔣曉麗 鄒霞

(四川大學,成都 610064)

新媒體:社會風險放大的新型場域*
——基于技術與文化的視角

蔣曉麗 鄒霞

(四川大學,成都 610064)

媒介天然具有“放大”潛能。相對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技術及其創生文化所構建的新媒體環境,更是成了社會風險前所未有的放大場域。一方面,新媒體與風險擴散之間形成了高度的技術耦合,新媒體技術在風險擴散速度、擴散范圍、感知渠道、體驗效果、不確定性等方面大幅提升了風險放大的概率、加劇了其放大后果;另一方面,新媒體技術創生的文化進一步驅動了風險放大中的信息傳播機制與社會反應機制,導致風險的非理性放大以及相關社會運動的激化,使得風險又衍生出其他更多的社會風險。

新媒體;風險放大;技術耦合;文化驅動

引言

2003年,國內學者將之視為“網絡輿論元年”①,公眾通過網絡公開表達意見的數量及影響力呈現出階段性變化,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逐漸成了社會輿論的主要生發陣地和聚變場。同時,適逢社會轉型時期,國內關于貧富差距、勞資糾紛等的社會矛盾,也逐步流向新媒體,并通過其得到釋放。一時之間,國內各類突發公共事件在新媒體環境中高頻率涌現,并通過新媒體傳播而產生了轟動性效果。

然而,越來越多的事件在新媒體傳播的過程中被放大了,這種放大效果不僅使之進一步受到網民的“哄抬”,也產生了不必要的擴大化后果,衍生了更多的社會風險。如日本核泄漏中,輻射風險被

放大導致中國各大城市爆發了“搶鹽”鬧劇;PX風險的放大,導致廈門、寧波、大連、成都等地接連發生類似的群體性事件,并導致流血沖突、社會建設終止。什邡事件中,部分官員及公眾認為,該事件對什邡經濟的破壞僅次于汶川地震,因為其“嚴重動搖了企業家信心”。②2014年什邡市委也指出,“什邡產業發展在未來幾年乃至更長時間內都將難有翻身之機”③,——在危機叢生、倡導信息公開的時代中,新媒體原本應當成為溝通信息、弱化風險的利器,但就當前看來,新媒體更像一個天然的“放大場”,任何社會問題、矛盾與風險一旦投入其中,就將產生“化學反應”。

*本文系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新媒體環境下的科學傳播研究”(項目編號:14CXW037)的階段性成果。

為何新媒體環境中容易形成風險放大現象?其中哪些要素與風險的放大相關?文章以媒介與放大的淵源為起點,分別從技術和文化兩個方面,探索新媒體與風險放大之間的關系,以促進對新媒體作為風險放大場域的正確認知。

一、媒介與放大:新媒體的風險放大潛能

風險放大,又稱為風險的社會放大(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1988年,該概念由克拉克大學的卡斯帕森夫婦(Roger E.Kasperson&Jeanne X.Kasperson)、雷恩(Ortwin Renn)及其同事以及決策研究所的斯洛維奇(Paul Slovic)及其同事等共同提出。

根據卡斯帕森早期研究可知:風險放大中的“放大”隱喻借鑒自梅爾文·德福勒(Melvin De-Fleur)和埃弗雷特·丹尼斯(Everette Dennis)1966年合著的《大眾傳播學通論》中對信號傳遞的闡釋,即,在信息從一個信源到中介傳輸器、再到接受者的傳遞中,信號加強或減弱的處理過程。④由于存在各種各樣的“噪音”和“干擾”,如文化的、社會的、物理的等等,傳播中信號的強弱變化不可避免。同時,《大眾傳播學通論》開篇引用了路易斯·卡羅爾《透鏡》中漢普迪·鄧普迪的夸大說辭:“當我使用一個詞的時候,我用的就是它本身的含義,既不夸大也不縮小?!雹菀赃@種反諷的方式,德福勒和丹尼斯認為,媒介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信號強弱變化。——根據對媒介與放大隱喻之間的淵源的探索,由此可以說:媒介傳播中的信號強弱變化是放大的基礎,而媒介天然具有放大的潛能。

然而,媒介所具有的放大潛能,并不完全等于卡斯帕森研究中的放大??ㄋ古辽芯康娘L險的社會放大現象,是一個全面的放大過程,其包括四個部分:風險信號的放大;風險感知的放大;社會反應的放大;風險后果的放大。這四個部分之間依次遞進、不斷發展構成了風險放大現象。其中風險放大研究又涉及了六大主體:以新聞媒體、政府機構、意見領袖、自愿組織、社會與文化組織為主的社會放大站,以及個人放大站?!兔浇榈姆糯鬂撃軄砜?,媒介通過把關等方式等改變風險信號的強弱,主要是對“風險信號”的放大,并且媒介的放大是整個風險放大過程的一部分。從媒介天然具有放大潛能來看,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型媒介,也與其他傳統媒介一樣具有放大潛能。只是與傳統媒體相比較,新媒體這一放大潛能更為突出、也更具有現實效果。

由于“放大”是社會風險研究者卡斯帕森等對經典傳播理論的一種借鑒與拓展,因此,傳播學理論之中并沒有關于媒介放大潛能的直接論述。然而關于媒介“風險建構”、媒介“風險傳播”的研究,越來越揭示出了媒介這一放大潛能,如媒介風險建構中對媒介話語、媒介報道框架的研究等。在此之外,直接關于媒介風險放大的研究則是在近五年才逐漸出現,如董朝的《媒介的風險放大或弱化框架與話語分配》、李春雷的《風險再造:新媒體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框架分析》、劉丹凌的《論新媒體的風險放大機制與應對策略》等??傮w數量不多,不僅多數研究因循風險建構中的話語及框架分析路線,而且較少有研究從卡斯帕森倡導的社會文化互動過程來考察媒體與風險放大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新媒體與風險放大的關系。

綜合媒介與放大的淵源以及卡斯帕森社會文化研究視角來看:新媒體對風險的放大與新媒體技術、新媒體文化都緊密相關。一方面,新媒體與風險放大之間具有高度的技術耦合性,依賴數字技

術、網絡技術以及移動通信三大技術,新媒體通過對風險擴散速度與范圍、感知渠道與方式、信息數量與質量的影響,提高了風險放大及其后果進一步擴大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新媒體創生的文化,如草根文化、網絡動員以及回歸本我、追求個性與自由等理念也都驅動了風險放大的主要放大機制,更進一步地使得新媒體的放大潛能轉變為現實放大效果,衍生出了更多的社會風險而擴大了風險的后果。

二、新媒體與風險放大的技術耦合

新媒體主要依托三大骨干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以及移動通信技術。這三大技術共同帶來了信息形式、信息生產方式以及傳播過程等方面的變革,實現了超越時空的信息共享,并將地球縮小為一個“村落”。在三大技術的支撐下,新媒體與風險放大之間高技術耦合度,體現在新媒體技術對風險及其擴散所起的推助作用上。具體而言,新媒體技術主要從風險擴散、風險體驗以及風險信息三個層面極大地增進了風險放大的可能性,并創造了有利于風險擴散和放大的傳播環境。

(一)新媒體技術促進風險擴散

新媒體技術對風險擴散的推助作用,集中體現在風險擴散速度與擴散范圍兩方面。風險的迅速擴散與大幅擴散范圍,是風險全面進入社會視野、引發風險感知和造成恐慌的前提,也是風險放大的基礎。

1.即時傳播提升風險擴散速度

新媒體的即時信息傳播,使得事故、問題出現的同時,其攜帶的風險可以迅速地擴散開去,使得風險一觸即發。

媒介技術發展與變遷的歷史中,新的媒介技術與新的媒體子都從傳播速度上超越了前者。根據人類的媒介嬗變階段可知,早在印刷傳播時代之前,信息傳播主要依托車、船、人、馬等,其信息傳達需花費數天、數月,甚至一年。印刷傳播時代與電子時代的來臨,使得信息借助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大眾媒介而傳播,傳播速度開始以分鐘、小時或天來計算。在電視或廣播直播中,局部地實現了信息傳播與接收的同步,進一步將時間縮短。而進入網絡傳播或數字傳播時代,傳播速度全面實現了即時傳播。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原本需要通過圖片、文本、音頻、視頻等載體傳播,或需要進一步借助報紙、電視或CD傳播的信息,都轉化為計算機中可度量的、以比特為單位的二進制代碼;同時,在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支持下,任何聯結的網絡節點和終端都可以同步接受這些傳播對象的二進制代碼,風險信息擴散的速度極大地縮短了。

新媒體技術帶來的風險擴散速度的提升,給社會風險防控帶來了難度,隨之也加速了風險在社會中的“發酵”速度,使得相關風險事件一觸即發。

2.網絡聯結擴大風險波及范圍

新媒體技術中的網絡聯結,突破了時空、地域、乃至文化等限制,使得風險信息可以蔓延到世界各個角落,并使得其影響波及其他更為遙遠的地區及其他相關領域之中。

新媒介技術與新型媒介的出現,同樣在傳播范圍上具有超越性發展。在大眾傳播時代之前,由于信息載體及傳播技術傳播范圍也受局限,國家、地區、村落、文化等疆界都難以突破。大眾傳播時代的開啟,尤其是以廣播和電視為主的電子傳播時代的到來,使信息可以借助電波和電磁傳送到國內各地、甚至國外。然而,由于廣播和電視等主要以傳統的家庭和社區等為接收單位,因而這種突破并不徹底。而新媒體時代中,網絡技術以個人或網絡終端為信息生產和傳播節點,無縫連接了零散的、片段化的信息,形成了由網絡節點相互聯結而成的、跨時空網狀傳播結構;同時,由于移動通信技術發達,使得個人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平板以及其中各種各樣的新媒體APP接入網絡,隨時隨地

地共享世界各地的信息。從這個角度來看,風險信息的任何一次新媒體傳播,都可以視為一種全國性的或全球性的傳播。

傳統媒體中的風險是以風險源為中心向周邊層層擴散的,其擴散范圍受到速度和時空限制。由于網絡節點的出現,新媒體傳播中的風險擴散突破了時空與文化邊界,順著網絡節點向外擴散,并形成了風險源之外的多個擴散中心。在即時傳播速度的影響下,某個村落之中的社會風險都可能迅速地擴散到世界范圍之內,波及其他地區和行業之中,形成放大效果。

(二)新媒體技術強化風險體驗

新媒體技術對風險體驗的推助作用,集中于感知渠道與經驗效果之上。風險感知渠道的多元與經驗效果的強化,是社會感知到風險全面逼近與真實性,并強化風險嚴峻后果認知的前提,也是社會放大風險的基礎。

1.多樣化媒介拓寬風險感知渠道

多樣化的媒介傳播渠道與媒介形式,為社會的風險感知提供了多樣的風險信息感知渠道,使得社會整體的風險感知普遍、全面。

“媒介是人類的感官的延伸”,媒介發展史上,歷次媒介技術變革都通過新型媒介延伸了人類感官。電子傳播時代中的聲像技術就延伸了人類的視覺和聽覺,跨越時空拓寬了人類對遙遠地區和時代之外事物的感知渠道。而網絡(數字)傳播時代中,這種延伸與拓展前所未有。宮承波將新媒體分為四類:以門戶網站、博客、微博、論壇等為代表的網絡媒體,以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為代表的移動新媒體,以數字電視為代表的互動性電視媒體,以及樓宇電視和汽車電視等為代表的戶外新媒體群。⑥這些豐富、輕巧的新媒體包裹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電子媒體的基礎上又極大地延伸了人類的視覺、聽覺,乃至觸覺,極大豐富了風險感知渠道及形式。如果傳統媒介技術使得個體具有了“千里眼”和“千里耳”感知能力,那么新媒體則使人成了一只全身長滿了觸角的“八爪魚”。

公眾對風險的感知,除了直接(從傷害或事故中)感知之外,主要通過大眾媒介和他人言說,不僅渠道集中,且媒介形式較少。但新媒體時代,媒介形式極大豐富,個體的風險感知渠道數量激增,不分室內室外,不計信息接收終端與形式,同一風險可能通過不同的渠道與媒介分別為個體感知。如此一來,不僅社會對風險的感知更為容易和普遍,并且風險借助新媒體也將向社會縱深處擴散。

2.立體化傳播帶來逼真風險體驗

新媒體傳播方式的多元、動態和立體化發展,給社會整體帶來了逼真的風險體驗,使其風險感知強烈。

不同的媒介形式決定了其傳播內容的呈現形式。在傳統媒介環境之中,傳播形式主要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為主,其中,聲畫一體化局部實現了動態傳播,如現場直播或轉播都再現了生動和逼真的場景,使公眾身臨其境。 “911事件”中鳳凰衛視直擊五角大樓被撞擊畫面和連續36個小時的直播,讓國內公眾見證了并感受到了恐怖襲擊的全過程。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將同步直播變為了常態。通過智能手機、平板移動新媒體以及拍客、博客、播客等新媒體形式,無數公民變身為記者,展開實時傳播。其傳播不僅集文字、圖片和聲像于一體,而且其傳播多元視角和“全天候”24小時動態更新等特征,也使得傳播對象更為立體而鮮活地呈現出來;不僅如此,借助3D、4D以及其他等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技術,新媒體從聲畫質量、微觀效果等層面,進一步延伸了人類的視覺、聽覺,乃至觸覺,并朝向“通感”而前進。以地震、火災等高科技“體驗館”為例,不僅使得公眾通過新媒體體驗的風險將更為強烈、真實,也使得風險源之外的公眾具有身臨其境的風險迫近感。

新媒體時代中,隨著各類新媒體技術深入人類的社會日常生活,其立體化傳播不斷刺激和增強著公眾的風險感知,尤其是在媒介虛擬現實和實際現實的邊界進一步模糊的情況下,新媒體傳播中的風險帶來了公眾對其他地區風險的真切體驗。

(三)新媒體技術增加風險不確定性

新媒體增加風險的不確定性,主要體現在對風險信息數量與質量兩個方面。風險不確定性信息的累積以及虛假信息或謠言出現,將造成更多的社會恐慌、并更進一步地放大風險。

1.海量信息增加風險的不確定性

新媒體技術帶來了信息生產、存儲與共享的海量化,也帶來了關于某一風險不同來源、不同視角信息的海量,增加了風險不確定性又給社會造成了更大的不安。

傳統媒介時代,信息數量不僅受到媒介形式,媒介版面、字數、播出時長與時段的制約,并且還受制于經濟預算等,其信息傳播數量相當有限。在傳播媒介集中和信息數量有限的情況下,信息傳播者通過把關選取最為重要的信息發布,而公眾也有時間與能力辨別和消化信息。新媒體技術優勢之一,則是將信息數字化轉換之后,實現了海量信息的存儲和共享。同時,信息增殖的超速發展則導致了“信息爆炸”時代的來臨,使得個人信息接收嚴重“超載”。英國學者詹姆斯·馬丁指出:人類知識的倍增周期,在19世紀需要50年,20世紀前半葉縮短為10年左右,70年代縮短到5年,80年代末幾乎是每3年翻一番的速度。而到了21世紀,知識更新速度已經以分秒計算。⑦——在這種信息更新速度下,信息只會越來越龐雜,而作為風險本質的不確定性,也隨之不斷累積。不確定性的累積不僅將加劇風險的“未知恐怖”,也將給公眾帶來更大的不安,因而使之常常在萬千蕪雜信息中迷失方向。

在新媒體帶來的海量信息之中,一方面,海量的風險信息將引發人們的恐慌和不安定感,另一方面,一旦爆發科技災難或事故,關于該災難或事故的信息也將鋪天蓋地而來,通過超鏈接等方式與之相關的災難、事故和風險也將一起呈現,如此一來,反復累加的風險信號就更容易將迷失者卷入恐慌之中,放大風險。

2.蕪雜信息滋生風險謠言

新媒體信息的海量在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信息的蕪雜。而蕪雜信息之中存在的虛假信息與不確定性也使得新媒體成了謠言滋生的溫床。借助新媒體傳播,謠言的煽動性和生命力進一步被強化,更容易放大風險。

傳統媒介時代,當報紙、廣播和電視三大媒介掌控著社會信息流通的主要渠道之時,傳播機構有著條塊分明的層級歸屬,內容也有著明確的審查規范,相應的,整體的媒介權威和信譽度也較高,而虛假信息和小道消息只能小范圍地流傳于人際傳播中。然而,新媒體技術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生產與傳播的準入門檻,不僅個體的媒介接近權和話語權獲得了提升,用戶生產內容(UGC)大為流行,任何個人與團體,都可以在不觸犯法律的前提下自由生產和傳播信息。同時,目前技術上的難題也使得傳播的內容難以進行審核。這就造成了權威的消解,信息質量的良莠不齊,真偽難辨。在不確定性和恐慌增加的過程之中,虛假的流言與謠言便趁虛而入,迅速地流竄于新媒體之中。公眾在缺乏判斷力的情況下容易為之誘導或被他人利用,而陷入恐慌之中,形成極端反應并放大風險,如國內接連不斷的“搶鹽”風波。

傳統媒介環境中,一旦出現某一風險的謠言,管理者可以通過大眾媒介來澄清謠言、弱化風險。而新媒體環境中,由于權威的話語往往為蕪雜的信息淹沒和個人信息超載,使得謠言具有了更強的生命力,其通過新媒體迅速流竄和蔓延,并反復再生。在缺乏有效的技術管理方法時,謠言往往放大風險,并造成難以消弭的社會后果。

三、新媒體對風險放大的文化驅動

新媒體文化是新媒體環境中各個主體互動過程和結果的總和。它不僅包括新媒體文化產品、產業、制度,也包括新媒體文化精神、理念、行為、事件、現象、秩序與格局等多方面的內容,既是復雜的

社會現象,也是社會運動過程。⑧如草根文化、“惡搞”文化、網絡流行語、“人肉搜索”、網絡動員、網絡圍觀、網絡狂歡等等。這些新媒體文化都對風險放大的信息傳播機制與社會反應機制形成了重大影響:一方面,促進了風險信息尤其是強烈的風險信號的擴散,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全新的社會聯合形式,使得社會應對風險的反應更為主動、活躍與強烈。

新媒體文化其內涵之豐富、生產力之旺盛,使得其難以盡數。文章重點對驅動風險放大機制的新媒體精神(理念)、新媒體行動兩個層面的文化進行分析。由于文化的最終指向仍是其對社會現實的意義,因而,對新媒體文化精神的分析也將落腳于其對新媒體用戶的風險擴散行動的分析。

(一)新媒體精神與風險擴散

宮承波將新媒體的文化精神概括為四個方面:強調互動,追求平權;回歸“本我”,崇尚自由;標榜“草根”,抗拒精英;高揚感性,尊重個性。⑨新媒體的文化精神又融入了其他各項新媒體現象與活動之中,如草根文化的興起,草根與精英的對抗,權威的消解,傳播格局的重構等等。而新媒體文化精神對風險信息擴散的影響,集中體現公眾風險話語權的獲得及其風險的非理性放大。

在崇尚權威的傳統媒介環境中,以大眾媒介為主要傳播渠道形成了“中心-擴散”、“二元對立”的傳播模式。其中,官方機構、社會經濟組織或專家等處于傳播格局的中心并占有社會話語權,因而其壟斷了社會的風險的判斷,并能通過封鎖信息來控制風險擴散。而傳播格局邊緣的公眾則處于被動信息接收地位,其對風險的社會判定主要以權威解釋為據。盡管其與傳者之間形成了一定的反饋回路,但由于整體的媒介文化影響與限制,其話語微弱無法撼動權威話語,也難以對風險擴散產生大的影響。

崇尚個性、自由、平等、開放的新媒體,不僅改變了社會主體之間的關系及社會秩序、重構了傳播格局,也重新分配了話語權,從而使得底層的公眾或“草根”群體具有了同其他社會群體一樣的傳播地位。同時,新媒體文化精神對權威的消解、個性的崇尚,使得公眾話語在風險放大過程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

一方面,公眾參與到風險信息生產與傳播過程之中來,并影響了其他主體的風險傳播。自媒體的“大活躍”成了新媒體精神文化的突出表征,擁有了話語權的個體、群體以獨特的方式加入風險信息的生產與傳播,不僅爆料媒體和官方機構未能及時發布的風險信息,而且還通過多元主體的即時交互質疑、探討、糾正或批判已經發布的風險信息。越來越多的自媒體的揭露與曝光不僅成為新聞媒體的新聞線索,同時也成了社會風險來源,引發了“新媒體事件”。

另一方面,權威消解中,公眾對官方機構、專家等的風險判斷失去信任,公眾切實的風險經驗與感知成了其風險擴散來源與風險判斷依據。如此一來,無數的風險源形成了無數個風險傳播中心,使得風險信息從四面八方涌現。由于絕大多數公眾缺乏對風險的理性認知,因而,其對風險的偏好、情緒及刻板印象等非理性判斷往往都放大了自身的風險感知并且帶來了社會整體的風險放大。而其他社會主體,尤其是話語即將淹沒于龐雜信息之中的新聞媒體,為了獲取受眾都對公眾的風險話語有一定的迎合,如通過煽動性標題和夸張的數字來傳播風險,也都促進了風險信息在新媒體空間的大肆流布。

(二)新媒體行動與社會反應

新媒體行動,包括新媒體用戶通過新媒體展開的一系列行為與活動,如瀏覽、搜索、創作、意見表達等等,不僅包括信息生產與傳播,還包括由于信息共享與協作而構成社會互動。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形成“惡搞”、狂歡、圍觀、“人肉搜索”、網絡動員、網絡救助等新媒體文化,促成了新媒體環境中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這種整合了網絡與現實時空的社會運動,不僅衍生出了更多的社會風險還造成了更嚴峻的風險后果。

傳統社會運動一般由個體或民間組織發起,主要為底層政治社會運動。于建嶸認為,“底層政治

更多的是底層民眾的自發行為,其行為方式也許是隱性的、自發而零散的”⑩,“是反應性或應對性的,它是對現實生活中的困苦或不滿尋找解釋方式和解決的路徑”?。從中可知,傳統社會運動具有被動觸發、零散、影響范圍小、政治偏向明顯以及現實性等特征。因受到管理機構及新聞媒體的牽制、時空及文化的局限,現實社會運動難以發展壯大,也更加產生大的影響。

新媒體環境中,公眾的網絡互動形式也形成了新的社會運動形式。以網絡動員為例,公眾在應對風險的過程中通過跨時空聯合、形成輿論而造勢,并通過新媒體策動和指導現實社會運動的開展。這種新媒體時空與現實社會互動、配合與相互支持和促進的社會運動,不僅通過新媒體時空整合了社會各地的風險反應,又通過聲勢浩大的線上線下互動而擴大了風險后果。

新媒體高密度、無縫關聯的傳播環境中,一旦爆發社會風險事件,個人或組織就能通過網絡動員聯合廣泛的社會力量與數量龐大的公眾;而公眾也能通過網絡互動而迅速聚攏,實現跨地域、跨文化、跨階層的聯合。他們不僅公開表達意見及訴求,也通過聯合力量營造輿論。在新媒體傳播優勢的支持下,聯合力量的反應極端迅速,引導了事態的發展,對反應相對滯后的社會管理部門形成倒逼壓力。相比傳統社會運動而言,新媒體運動已形成了社會運動網絡化、易觸發、參與者數量龐大、主動應對和影響廣泛等新特征。

此外,新媒體社會運動還表現出了網上動員與線下互動、社會運動網絡極化等特征。?網絡動員帶來了高效社會反應機制的同時,其借助新媒體也煽動和策劃現實群體性運動。如廈門PX事件中,關于抵制PX的短信轉發而引發了市民“散步”,什邡“鉬銅”事件中,“鉬銅”致癌信息的微博傳播引發了群體性運動,它們都使項目終止或遷址,帶來了巨大經濟損失。在網絡動員的線上線下互動中相關風險易通過擴大化的社會運動而“極化”發展,波及其他地區與領域并衍生出其他社會風險。如自廈門PX事件之后接連發生在大連、寧波、什邡、彭州等爆發類似事件;其中,多數科學問題演變成了官民對抗或勞資糾紛,社會對利益集團“經濟至上”的批判成為主流,社會失信嚴重。

四、結 語

新媒體技術既是一種外在的技術支撐,又可以作為新媒體文化的重要體現而成為一種內在驅動,新媒體技術與創生文化的相生相長、共同作用于風險擴散過程,使得新媒體相對傳統媒體而言,成了更容易放大社會風險的一個新型場域。

然而,根據卡斯帕森等研究者對“放大”的討論可知,風險“放大”實際上包含了兩個維度?:風險放大與風險弱化。其中,弱化是另一種形式的“放大”,而且某一風險的放大意味著其他風險的相對弱化。弱化與放大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在這種辯證的視角下,媒介既具有放大潛能,也具有另一極的風險弱化潛能。因此,可以作出這樣的理解:新媒體在放大某一風險的同時,相對而言弱化了其他的風險;新媒體在某一階段暫時放大了風險,但隨后又能通過自身的方式對其進行弱化;新媒體的風險放大潛能并非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階段性的。在談論新媒體作為風險放大場域的過程中,這種理解帶來了兩方面益處。其一,有助于對新媒體作為風險放大場域的更為全面、客觀的理解,避免將風險放大視為新媒體“功能失調”或“負面效果”而展開片面化的解讀與批判。其二,新媒體風險放大與弱化的對立統一與階段性特征,也為新媒體環境中的風險防控與治理指明了出路。

注釋:

①崔蘊芳:《網絡輿論形成機制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0頁。

②嚴定非:《什邡后遺癥 “這是整個國家的困惑”》,《南方周末》2014年10月30日。

③嚴定非:《什邡后遺癥 “這是整個國家的困惑”》,《南方周末》2014年10月30日。

④M.L.DeFleur,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New York:D.McKay.,1996.

⑤(美)梅爾文·德福勒,埃弗雷特·丹尼斯:《大眾傳播學通論》,華夏出版社,1989年2月,第3頁。

⑥宮承波:《新媒體概論》(第四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年11月,第4頁。

⑦陳沛:《搜商--人類的第三種能力》,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頁。

⑧彭蘭:《網絡文化的構成及其與現實社會的互動》,《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7期。

⑨宮承波:《新媒體文化精神論析》,《山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⑩于建嶸:《底層社會的權利邏輯》,鳳凰網2014年7月8日。

?于建嶸:《底層社會的權利邏輯》,鳳凰網2014年7月8日。

?張濤甫:《網絡動員:中國特色的社會動員》,《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11年12月總第128期。

?在卡斯帕森等研究者之后,英國學者格利尼斯·布瑞克維爾(Glynis M.Breakwell)及朱莉·巴尼特(Julie Barnett)提出了“放大”的第三個維度,即中間向度“表達”(expression),但研究中較少出現。

New Media:a New Field of Amplification of Social Risk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and Culture

Jiang Xiaoli/Zou Xia

Media is born with amplification potential.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and culture create a new field of amplification for the social risk unprecedentedly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media.On one hand,the new media coupled with the risk proliferation closely in technology,which improved the probability and exacerbate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risk through increasing the spread speed,diffusion range,perceptual channels,experiencing effects an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risk.On the other hand,the new media culture activates the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the social reaction which results in irration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and intensifying social movements,and arouses other more social risks at the end.

the New Media;the Amplification of Social Risk;Technology Coupling;Cultural Drive

2015-1-15

蔣曉麗 女(1956-)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鄒 霞 女(1987-)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譚力)

G219

A

1009-3176(2015)03-088-(8)

猜你喜歡
信息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信息超市
大眾創業(2009年10期)2009-10-08 04:52:00
展會信息
展會信息
展會信息
展會信息
展會信息
信息
建筑創作(2001年3期)2001-08-22 18:48:14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 99这里精品| 91偷拍一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国产爽妇精品|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成人在线欧美|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无码aaa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亚洲大尺度在线|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97在线国产视频| 色婷婷色丁香|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88av在线| 亚洲91精品视频|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成年人国产网站|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熟女日韩精品2区| 久久综合五月|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伊人久久婷婷| 亚洲人网站|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色爽网免费视频| 亚洲人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第一页|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97se亚洲综合|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5555国产在线观看|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色视频日本|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日韩国产无码一区|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91娇喘视频|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韩精品毛片|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1区|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欧美精品啪啪|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在线网站18禁|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