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軍
鄖西縣景陽鄉位于鄂陜兩省三縣八鄉鎮交界之地,是漢(江)水入鄂第一鄉,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獨特的“景陽現象”——勞務經濟大鄉、老板之鄉。勞務經濟收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六成以上。景陽人走南闖北,成功人士遍及全國各地,有鞠躬盡瘁的人民公仆、有知識淵博的學術奇才、有執掌正義的法律衛士、有馳騁商海的創業精英。據不完全統計,景陽籍在外政界、學術界、法律界知名人士150余名;常年外出務工18000余人,在商界的創業精英中資產過500萬元以上的近千人,資產1000萬元的近百人,資產過億的二十余人,據統計,年為國家納稅1、3億元,其中在北京務工的名人劉合炳年為國家納稅7000萬余元。大批成功人士不僅繼承了中華民族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團結友愛、樂善好施的光榮傳統,而且秉承了景陽人堅韌不拔、勤勞勇敢、誠信睿智的特質。近年來,鄉黨委及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因勢利導,轉變觀念,服務成功人士,做大做強“回歸經濟”,有力推動了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大發展、大跨越。
一大批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后,帶著資金、技術、項目返鄉創業,以鞏固、培育和發展總部經濟。既踐行著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政治使命,又引領著支援家鄉建設、回報祖國和社會、感恩父老鄉親的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兩年來,全鄉回歸經濟取得了明顯成效:
1、有效推進了村級陣地建設。在外出創業成功人士、解家坪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王運富的帶動下,掀起了捐資支持村級陣地建設的高潮,50多名成功人士先后捐資100余萬元新建了吳家扁、魚池、尚坪三個村村房1000余平方米,改造了蘭灘口、解家坪兩個村村房1500平方米,實現了村級議事有地點、辦公有場所、活動有陣地的目標,樹立了村兩委在群眾中的威信。
2、有效推進了校園環境的改善。在劉合炳、任月清、張乾安、段秀紅等一批成功人士的倡議下,為教育捐款捐物折款達260余萬元,支持了中心幼兒園、大蘭小學、小蘭小學、泥溝中學、泥溝中心小學的建設。添置了課桌板凳、空調、文體器材,硬化了學校操場、道路,改善了教育環境,彌補了教育發展經費的不足。
3、有效推進了文旅融合發展。成功人士崔功根投資2000萬元建起鑫安大酒店,開創了景陽招商引資歷史之先河,同時組建了秧歌隊,舉辦了景陽民歌大賽,支持景陽深度挖掘景陽現象,發展了旅游產業。
4、有效推進了美麗鄉村建設。西一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縣政協委員唐遠林聯合唐氏四兄弟(唐遠平、唐遠偉、唐遠成)籌建了湖北華唐農林有限公司,注冊資金2000萬元,三年內投資4000萬元,在景陽鄉蘭灘口村發展萬畝桐油基地及油桐深加工項目。項目建成投產后,預計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實現稅收1700萬元,安置地方勞動力2000人就業。不僅要把蘭灘口打造成全縣最大的綠色企業,而且要把油桐基地打造成全國最大的桐油公園,把蘭灘口建成漢水入鄂第一美麗鄉村,實現"買全國、賣全國"的目標,實現產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結合。
1、轉變觀念,理清思路,把發展的活力放在回歸經濟上項目難爭取、資金難擺布、人才難引進是制約邊遠貧困鄉鎮發展的主要“瓶頸”。如何抓住人脈資源,激活民間資本,實現“人才回鄉、信息回歸、資金回流、企業回遷”?
一是轉變觀念,創新回歸思路,引導鄉村干部實現“四破四立”思想。即打破穿新鞋走老路的思想,樹立創新開放意識;打破懶軟散的不作為思想,樹立創大業干大事的進取意識;打破畏難怕苦、怕擔風險的思想,樹立自我拼搏、自強不息的意識;打破高高在上、怕舍面子的思想,樹立親商愛商護商的意識,真正把發展回歸經濟當成整合資金、爭取項目的一個重要抓手來抓。
二是清理思路,突出“四大重點”和“三不三優先”的原則。即突出發展民生項目,突出發展農業產業化深加工項目,突出發展綠色環保項目,突出發展帶動產業化調整、促進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項目。做到污染環境項目、破壞環境項目、只圈地建房不生產項目一律不引進,有規模上檔次的項目優先、總部經濟項目優先、高新技術項目優先。
2、樹立企業家老大的思想。在全鄉形成尊重創業成功人士、尊重企業家的思想,形成服務發展回歸經濟的濃厚氛圍,樹立“你發展,我支持,你賺錢,我受益”的意識,真正使回歸創業人員在社會上有地位,發展上有信心,心理上有誠意。
3、加強領導,完善機制,把鄉村干部的精力凝聚到發展回歸經濟上
首先,健全了領導機制和服務機制。鄉黨委、政府成立了回歸經濟領導小組,成立了專門的服務機構,建立了黨政領導聯系創業成功人事制度。鄉十三名黨政班子成員、正副科級干事助理,每人聯系5名創業成功人士,及時溝通信息。在山西、陜西、河南、河北、甘肅等創業成功人士集中的地方,掛靠成功人士所在公司建立流動黨支部8個、商會3個、流動人口管理站2個,專門為轄區內景陽籍民工搞好相關服務。
其次,建立了“回歸”項目“四個一”制度。即“一個回歸項目、一名領導牽頭、一個具體聯系人、一個工作專班負責”的工作模式,全心全意做好服務工作,做到“辦事零缺陷、服務零距離、創業零干擾、投資零障礙”,讓回歸創業者真切地體會到黨委政府在真服務。
第三,建立創業成功人士信息庫。對外出創業成功人摸清底子,建立職業、資產、分布狀況、聯系方式等信息庫,方便走訪聯絡。
第四,優化環境,多措并舉,把情感投資放在發展回歸經濟上,開展“五個一”活動,增進與創業成功人士感情交流。依托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依托民間機構(異地商會、流動黨支部),依托親朋好友,依托老鄉聚會,大力開展與外出創業成功人士的感情交流。一是每年舉行一次團拜會。每年春節期間,正月初七上班后舉行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團拜會,通報當年工作情況和新一年的工作打算,聽取成功人士對家鄉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團拜會由原來的一二十人增加到2014年春節的50余人參加,一方面說明成功人士關注關愛家鄉建設的熱情,另一方面表明成功人士回歸創業的信心。二是一年一次家訪活動。每年組織一次對在外政治上有地位、經濟上有實力、社會上有影響、學術上有成就、對家鄉有感情的創業成功人士的家屬進行一次家訪慰問。三是創業成功人士家中紅白喜事探訪活動。鄉村派干部進行探訪。四是一封問候信。春節期間向創業成功人士發一份慰問信,提供相關信息。五是辦一件實事。為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在政策允許范圍內辦一件實事,幫助解決創業成功人士及其家屬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第五,盤活資金、資產和資源,編制送發信息手冊。一是對我縣出臺的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產業發展扶持政策、鄉內的閑置資源、資源開發利用的打算編制成信息手冊,供創業成功人士有選擇性的投資開發。二是對群眾反映突出的民生問題(如水、電、路、就醫、就學、環保)等項目提供給創業成功人士,供創業成功人士有選擇性的支援建設。
第六,從提高政治待遇上入手,給成功人士搭建平臺。兩年來,我們先后選聘6名外出創業成功人士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村經濟發展顧問;9名同志分別擔任縣級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常委、政協委員。
景陽鄉把外出創業成功名人,引導他們回歸家鄉發展經濟的典行事例,值得其他鄉鎮參照和學習。鄖西縣在外創業的人士很多,據統計,在13個省、市都有鄖西人,長期輸出農民工3萬多人,獨立辦各類企業的法人代表53人,每年在各地繳納稅收2億多元,為國家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在各企業任職的中層干部每年繳納所得稅2300萬余元,當地郵政部門每年收到匯款3、4億元。新農村的新房一棟棟都蓋起來,村村、組組公路通,經濟活起來,民眾的生活好起來,戶戶富起來,這與外出創業的打工經濟農民工是分不開的。
這幾年,外出創業的知名人士家底厚,資金多,大部分有想法,思歸回報家鄉,如在西安的劉雁飛董事長,在家鄉鄖西投入4000多萬元,開發五龍河三位一體化的旅游景區,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被國家認定為AAAA級旅游景區,年接納客人300多萬人次,平均年收入達8000萬余元,提供稅收1200萬余元,還拉動了服務行業的經濟發展。饒會均投資7000萬元開發上津古城旅游景區和縣城旅游景區懸鼓觀,不但提升了旅游文化品位,而且拉動了鄖西的旅游經濟,給地方財政增加了收入。
對于回歸外出創業成功名人,在家鄉投入辦企業,作為國稅部門要積極主動為回歸經濟上門服務,宣傳稅收政策,把優惠、惠民政策送上門,支持和幫助回歸經濟在家鄉辦企業,使返鄉農民工能夠在當地就業,減輕政府安排就業的壓力,以達到保持社會的穩定。
給地方政府當好參謀,要地方政府知道回歸經濟的重要性,根據政策的有關規定,給一定的優惠條件幫助企業發展狀大,實行一條龍服務,為企業辦好需要的各種手續,促使企業安心發展,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
盡管在服務發展回歸經濟上做了大量的實踐與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從主觀層面上看,重視程度仍然不夠。建議領導重視要加強,優惠政策要放寬,聯絡宣傳要創新。從客觀層面上看,發展空間受到制約,存在土地及生產要素等的制約,產業發展對接不準,投資環境要進一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