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研究★
《觀我生賦》中顏之推的華夏文化情感
賈國慶
【摘要】顏之推最為人所知的乃是其著有《顏氏家訓》一書,然另一賦篇名作《觀我生賦》卻鮮有人注意。此賦的重要價值意義不僅在于其文學造詣很高,更重要的其主題立意反映了在胡人統治中國這種時代大背景下文人的文化情感。顏之推所受思想與其家世和個人背景深深影響著他的民族文化情結。在《觀我生賦》中,顏之推把個人遭遇與華夏文化聯系在一起,是漢族文人第一次在文學作品中表達個人命運與華夏文化息息相關的情感。
【關鍵詞 】顏之推;《觀我生賦》;華夏文化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賈國慶,遼寧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遼寧大連,郵編:116081)
The Emotion of Huaxia Culture in Guan Wo Sheng Fu by Yan Zhitui
Jia Guoqing
Abstract【】The Family Instructions of Master Yan is the most widely-known book written by Yan Zhitui, but Guan Wo Sheng Fu , another masterpiece of his, is rarely known by the public. The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ode not only lies in its high literary attainments, but more importantly, the theme of the ode reflects scholars' cultural emotion during the era when the Northern barbarian tribes ruled China. Yan Zhitui's thoughts, family and personal background deeply affect his national culture complex. In Guan Wo Sheng Fu , Yan Zhitui connects his personal encounter with Huaxia culture, and tha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a Han nationality scholar expressed the emotion that individual fat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hole Huaxia culture in literary works.
【Key words】Yan Zhitui; Guan Wo Sheng Fu ; Huaxia Culture
作為中國古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顏之推為眾人所熟悉的是在音韻、訓詁、書法等諸多方面的卓著成就,或是因《顏氏家訓》一書而對他情有獨鐘,對其研究無外乎該書在家庭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或是對其文章風格、內容進行品評鑒賞,而對賦作名篇《觀我生賦》遠沒有對《顏氏家訓》一般用情極深。然唐人把他放在《北齊書·文學傳》之中,并收錄《觀我生賦》一文,可見時人對該賦的重視程度。《觀我生賦》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文學方面的造詣,而且在于其主要思想是反映了在外族入侵統治中國這種特殊時代背景下文人的文化情感。從“永嘉之亂”到北朝滅亡,胡人一直統治著中國北方地區,和漢族之間沖突矛盾十分激烈,處于壓迫狀態下的文人其心情何其悲憤何其壓抑,創作了眾多表現亡國悲情思想的文學作品,但眾多文人卻從未正面表現在這種環境之下對華夏文化的悲嘆,而唯有此賦以悲愍華夏文化為主題。
一、顏之推生平
《顏氏家訓·誡兵》:“顏氏之先,本乎鄒魯。”[1]說明鄒魯是顏之推的第一祖籍。顏之推為其長子起名曰“思魯”,可見他對第一祖籍的重視程度。鄒魯乃是今山東曲阜一帶。《北齊書·顏之推傳》記載:“顏之推,字介,瑯琊臨沂人。”說明在當時戶籍冊上記載顏家地望是臨沂(今山東臨沂市北),是顏之推第二祖籍。
西晉末年,五胡起兵,中國遭遇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因外族入侵而造成的亡國,北方世家大族紛紛流亡江南,顏家也未能幸免,遷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并在此居住數代之久,建康實際上是顏之推第三故鄉。顏之推于中大通三年生在江陵,直到被俘北遷一直在江陵居住。事實上,他一直受到的是荊楚文化的熏染,他為次子命名“愍楚”,足以表明他對荊楚故鄉的懷念。
又是中國之不幸,顏之推之悲哀,五胡之亂后侯景之亂再次發生,顏之推被俘,幾次慘遭殺害,被押往建康,直到叛亂平息他才有幸回到江陵,被蕭繹任命為散騎侍郎,奏舍人事,奏命校書。兩年之后,西魏攻陷江陵,顏之推再次被俘遷往長安,在遷移途中,年僅二十四歲的顏之推看到的是南遷世族魂牽夢縈的華夏神州已為胡人糟踐的滿目瘡痍,身為北方世族后人,他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事實,無時無刻不想回歸江南。556年北齊將梁朝宗室蕭淵明送回南方,“凡厥梁臣,皆以禮送。”[2]顏之推 “聞梁人返國,故有奔齊之心。”[2]趁著赴職的機會,出逃北齊。“值河水暴漲,具船將妻子來奔,經砥柱之險。”[2]“時人稱其勇決。”[2]
顏之推到達北齊之后,受到齊文宣帝的熱情款待。“顯祖見而悅之,即除奉朝請,引于內館中,侍從左右,頗被顧眄。”[2]第二年陳霸先取代梁朝建立陳朝,顏之推南歸的計劃被徹底打破,其間被任命為趙州功曹參軍等一系列非高官之位。但在文林館任職期間,其才華橫溢深得時人賞識,不就被遷升中書舍人,為皇帝所重用。
原本以為此后的生活就這樣一天天過下去,可當北周的軍隊攻破鄴城之時,顏之推又一次遭到厄運,再一次被俘回到長安。三次被俘皆是胡人所為,給他留下的是刻骨銘心的傷痛和恥辱,悲憫個人命運已經不足以表達內心的不平和憤怒,寫下了悲憫華夏文化的《觀我生賦》。
二、《觀我生賦》主題立意
《觀我生賦》是唯一載入《北齊書·顏之推傳》的作品,雖然沒有序,但在正文之外有著詳細的自注。全賦的重點乃是敘述顏之推一生之中的三次重大人生轉折,經個人遭遇與華夏文化聯在一起,講述華夏文化和一己人生的厄運。
開篇第一句點名了全賦的主題:外族胡人與漢族矛盾的對立與不可調和。
仰浮清之藐藐,俯沈奧之茫茫。
已生民而立教,乃司牧以分疆。
內諸夏而外夷狄,驟五帝而馳三王。
漢魏《公羊》學者認為王道的漸化趨勢是由內及外,先夏后夷。換言之,王道所漸,從內到外,由夏及夷,而并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所以說用夏變夷才是正道,用夷變夏則是反動。可是,顏之推放眼所望,看到的卻是華夏文化一直經受胡族文化的侵蝕,以至于到了現在,面對胡族的強勢入侵一點抵御能力都沒有,最終造成亡國的結局,內心感到一陣陣悲哀,不得不抒發心中的感慨。在文章里,他隨后展示了自春秋以來用夷變夏的逆動趨勢:
大道寢而日隱,《小雅》摧以云亡,
哀趙武之作蘗,怪漢靈之不祥。
此處“趙武”指的是春秋時期學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漢靈”是指愛吃胡餅的漢靈帝,是他們開了用夷變夏的先例,在顏之推看來,這些正是后來胡人踐踏華夏文化的禍源。文章接下來寫了“五胡亂華”:
旄頭玩其金鼎,典午失其珠囊。
瀍澗鞠成沙漠,神華泯為龍荒。
四句文字之中有兩個典故說明華夏文化的悲哀。瀍、澗原本是魯國兩條河流的名稱,用來代指孔子的故鄉,象征華夏的正統文化。“神華”正是華夏神州之意。“沙漠”“龍荒”意指胡人故土。而如今瀍澗變成“沙漠”,神華淪為“龍荒”,所有華夏神州大地現如今都被胡人所侵占,多么令人悲哀!
雖然五胡亂華之時顏之推并未出生,發生地也僅限于北方地區,雖然有所耳聞,但卻從沒有親身經歷。顏之推生活的江南,本是華夏文化得以延續的地區,但是胡人的存在也讓這種和平局面被徹底打破。“侯景之亂”的發生,沒有一個人能逃過這場悲劇,在賦中顏之推并沒有只是關注個人的遭遇,而是更多地為華夏文化遭到胡人打擊感到悲哀:
自東晉之違難,寓禮樂于江湘。
迄此幾于三百,左衽浹于四方。
詠苦胡而永嘆,吟微管而增傷。
就狄俘于舊壤,陷戎俗于來旋。
慨《黍離》于清廟,愴《麥秀》于空廛。
鼖鼓臥而不考,景鐘毀而莫懸。
野蕭條以橫骨,邑闃寂而無煙。
疇百家之或在,覆五宗而翦焉。
獨昭君之哀奏,唯翁主之悲弦。
經長干以掩抑,展白下以流連。
深燕雀之余思,感桑梓之遺虔。
得此心于尼甫,信茲言乎仲宣。
這段文字主要描寫了顏之推被俘之時在建康的所見所聞。他選取了一些詞語和典故來悲嘆華夏文化:“微管” 、“《黍離》”“《麥秀》”“昭君” 、“鼖鼓臥而不考,景鐘毀而莫懸”。“侯景之亂”結束之后,梁元帝即位,然誰曾想到,西魏胡人的軍隊又兵臨城下,顏之推再一次看到了華夏文化被破壞的悲劇:
民百萬而囚虜,書千兩而煙煬。
溥天之下,斯文盡喪。
憐嬰孺之何辜,矜老疾之無狀。
奪諸懷而棄草,踣於途而受掠。
冤乘輿之殘酷,軫人神之無狀。
載下車以黜喪,揜桐棺之蒿葬。
云無心以容與,風懷憤而憀悢。
井伯飲牛於秦中,子卿牧羊於海上。
留釧之妻,人銜其斷絕,
擊磬之子,家纏其悲愴。
“書千兩而煙煬”,“溥天之下,斯文盡喪”等句,更是作者在悲嘆華夏文化被殘毀的心痛,對華夏子孫被外族蹂躪的悲憫。作者在北遷途中的經歷,更是表現出他的華夏文化情感:
若乃五牛之旌,九龍之路,
土圭測影,璇璣審度,
或先圣之規模,乍前王之典故,
與神鼎而偕沒,切仙宮之永慕。
爾其十六國之風教,七十代之州壤,
接耳目而不通,詠圖書而可想。
何黎氓之匪昔,徒山川之猶曩。
每結思于江湖,將取弊于羅網。
聆代竹之哀怨,聽《出塞》之嘹朗,
對皓月以增傷,臨芳樽而無賞。
在路途中顏之推看到的盡是已經被胡化了的人民,耳邊聽到的也全都是胡人的音樂。對華夏文化被玷污,被糟蹋的傷痛,難以言說。
顏之推后來逃出了長安,到了鄴下(河北臨漳),北魏洛陽的官僚和文人幾乎都遷到了鄴城,漢化的風氣依然很濃厚。顏之推在北齊末年還進了“文林館”,親自為華夏文化的維系和發展盡一份自己的努力。可是,隨著北周打敗北齊,顏之推成了囚徒,顏之推所想象的如果漢化政策在北齊得以實行,北齊可以不滅,華夏文化之正統可以恢復的美好愿望也隨之破滅:
予武成之燕翼,遵春坊而原始;
唯驕奢之是修,亦佞臣之云使。
惜染絲之良質,惰琢玉之遺祉。
用夷吾而治臻,昵狄牙而亂起。
這段話講的是北齊政壇最后一次胡漢沖突及導致的國家滅亡,華夏文化恢復無望的結局。“武成”乃北齊皇帝,“夷吾”本是春秋以“尊王攘夷”為口號的爭霸中,使齊國強大起來的能臣管仲,此借指漢人領袖祖珽;“狄牙”即易牙,齊桓公時的亂臣,在此借指胡人領袖穆提婆。那場沖突是以漢人失敗告終,所以顏之推無比痛心。
一次又一次的厄運,如果僅僅歸結到國家和個人命運已經很難令人信服,作者于是將其歸結為華夏文化的厄運。華夏文化一再被蹂躪,作為華夏文化堅定的追隨者和守衛者,又如何可以免禍:
余一生而三化,備荼苦而蓼辛,
鳥焚林而鎩羽翮,魚奪水而暴鱗,
嗟宇宙之遼曠,愧無所而容身。
夫有過而自訟,始發矇于天真,
遠絕圣而棄智,妄鎖義以羈仁,
舉世溺而欲拯,王道郁以求申。
既銜石以填海,終荷戟以入榛,
廣壽陵之故步,臨大行以逡巡。
向使潛於茅草之下, 甘為畎畝之人,
無讀書而學劍,莫抵掌以膏身,
委明珠而樂賤,辭白璧以安身。
堯舜不能榮其素樸,桀紂無以污其清塵。
此窮何由至,茲辱安所自臻?
而今而后,不敢怨天而泣麟也。
這段話看起來像是顏之推自悔之意,然則實際上是其自嘲之語。自嘲自憐一直以來是自我堅持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相比正面堅持而言更為堅定。顏之推在最后一段終于說出了“觀我生”的感悟:他之所以再三遭遇厄運,是自己很不合時宜地為華夏文化張目:“舉世溺而欲拯,王道郁以求申,既銜石以填海,終荷戟以入榛”。在文章結尾,他用了“泣麟”典故,真可謂大有深意,與開頭的“內諸夏而外夷狄”相呼應,再次揭示了《觀我生賦》主題所在。麒麟象征圣人和華夏正統,既然已死,作者仍孜孜不倦為之追求奮斗,所經歷的身心痛苦何必怨天尤人?!文章寫到這里,悲悼個人命運與華夏文化同命運的主題達至高潮。
胡漢文化沖突自西晉滅亡到北朝結束近三百年的都令人糾纏不清,但更多地是出現在政治和文化領域。在北朝文學作品中,這一主題雖然一直都存在,但從來沒有全面正面的陳述。《觀我生賦》把個人、國家遭遇與華夏文化的命運相聯系,使胡漢文化勢不兩立的觀念第一次成為文學作品的主題。在那個中國第一次經歷外族統治,胡族處于強勢,漢族處于劣勢,華夏文化經歷強烈沖擊的時代,顯得非常難能可貴。
三、顏之推與《觀我生賦》之主題
顏之推有如此強烈的民族文化情結,和他家世和個人的特殊背景相關。如前所述,顏之推第一祖籍在鄒魯地區,是孔子的家鄉,儒家學說誕生地。儒家思想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護華夏文化的正統性和純粹性。春秋時期齊國成功抵御了北方胡人的侵擾,在尊王攘夷競爭中脫穎而出。當時孔子就對在齊國實行改革的管仲發出由衷的贊嘆之情:“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3]道出了他對華夏文化的深切擔憂。可見在齊魯之地,從很早的時候起,民族文化觀念就很強。顏之推育有二子,長者名為“思魯”,幼者名為“慜楚”。《北齊書》說,顏之推如此為兒子命名,以示“不忘本也。”[2]細細想來,在顏之推情感世界中,“慜楚”表明懷念故鄉,而“思魯”則為堅持華夏文化之意。為兒子命名屬于私事,說明他在私下里,更看重與孔子同鄉之地望,表現了他對華夏文化正統的強烈認同感。
顏之推固守華夏文化還表現在生活之中,他總是站在熱愛華夏,反對胡化的立場上。當很多漢人都以學習鮮卑語和彈奏胡樂器琵琶為時尚之際,他卻拒絕如此,提醒兒子不要跟從: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
“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
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
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
吾時俛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
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
其他人教孩子學胡人文化,覺得能服侍公卿人生就已經滿足,顏之推卻認為即便能因此官為卿相,也不愿意這么做。他對于胡族文化的抗拒,可以說是完全徹底,沒有一絲的妥協。
顏之推《觀我生賦》表現了作者悲悼華夏文化之立意,承載了深重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具有著與眾不同的文學特征,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極高。作為儒者文學家,顏之推用自己的方式,為華夏文化吶喊的情感深深的體現在他所著的《觀我生賦》之中,可謂不辱使命。我們在贊揚愛國文學的時候,不應該忘記顏之推和他的《觀我生賦》。
參考文獻
[1]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p348
[2]李百藥.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p623、p623、p617、p617、p617、p626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p170
[4]田雪.《顏氏家訓》中的世族文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責任編輯: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