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宏奎
自2014年3月1日起,新修改的《公司法》(以下簡稱新公司法)正式實施,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也將隨公司法修改和國務院新近出臺的《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同期正式執行。本文針對實踐中注冊新公司經常咨詢的問題作一梳理,并結合相關政策進行解析。
原《公司法》(2006年修正)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3萬元、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最低注冊資本10萬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冊資本500萬元。法律、行政法規對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有較高規定的,從其規定。新《公司法》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取消有限責任公司最低注冊資本金額的限制。也就是說在此以后,投資創業者如果想要注冊公司的話,從理論上來講,像普通大眾所說的,一元錢也是能注冊公司。
原《公司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公司全體股東的首次出資額不得低于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其余部分由股東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兩年內繳足;其中,投資公司可以在五年內繳足。新《公司法》第二十六條修改為:“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決定對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實繳、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原《公司法》第二十三條規定,設立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股東符合法定人數;(二)股東出資達到法定資本最低限額;(三)股東共同制定公司章程;(四)有公司名稱,建立符合有限責任公司要求的組織機構;(五)有公司住所。新《公司法》將第二十三條第二項修改為:“(二)有符合公司章程規定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新《公司法》將注冊資本由“實繳制”改為“認繳制”,除金融機構、證券公司等有特殊規定的公司外,企業注冊登記首期出資可以為“零”。
新《公司法》在公司注冊的時候也不再過問你實際的出資有多少,但是并不意味著事后由于你抽逃出資或者虛報注冊資本的行為所引起的一些責任也能免除,《公司法》以及《刑法》對于虛報注冊資本或者是抽逃出資的這些行政以及刑事上的責任并沒有修改。認繳出資額,是指企業的法定注冊資本,注冊資本,是企業根據企業章程規定應繳的注冊金。認繳出資額包括實繳出資和應繳出資兩個部分。實行認繳制后,公司的實收資本不再作為工商登記事項。公司登記時,無需提交驗資報告。但公司股東還是需繳納注冊資本,只是未作強制性規定并要求限期繳納,繳納的時間由企業通過章程自主約定,企業可以根據經營需要自主決定在一定的期限內繳納。新《公司法》第二十八條規定,股東應當按期足額繳納公司章程中規定的各自所認繳的出資額。股東以貨幣出資的,應當將貨幣出資足額存入有限責任公司在銀行開設的賬戶;以非貨幣財產出資的,應當依法辦理其財產權的轉移手續。股東不按照前款規定繳納出資的,除應當向公司足額繳納外,還應當向已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第二百條規定,公司的發起人、股東虛假出資,未交付或者未按期交付作為出資的貨幣或者非貨幣財產的,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改正,處以虛假出資金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罰款。根據以上規定,第二期出資不能如期到位,將被認定為虛假出資,面臨未到位金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罰款。
根據原《公司法》第二十九條的規定,股東繳納出資后,必須經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驗資并出具證明。第三十條規定,股東的首次出資經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驗資后,由全體股東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向公司登記機關報送公司登記申請書、公司章程、驗資證明等文件,申請設立登記。新《公司法》刪除了原《公司法》第二十九條關于有限責任公司設立時提交驗資報告的規定,并刪除了關于驗資的有關表述。新《公司法》第二十九條規定:“股東認足公司章程規定的出資后,由全體股東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向公司登記機關報送公司登記申請書、公司章程等文件,申請設立登記。”對注冊資本由實繳登記改為認繳登記,對實繳資本不再通過驗資。新《公司法》按照法律,實收資本不再是公司登記事項,所以不用驗資,也不用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驗資報告。但對注冊27種行業必須要驗資(見新《公司法》)。
注冊資本是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實收資本是股東作為資本投入到公司中的各項資產的價值。在法定資本制的條件下,兩者盡管是從不同角度描述資本,但在會計角度無論是數額、入賬時間,還是所傳遞的信息上,均是一致的。依據新《公司法》,分期繳付資本制作為法定資本制的一種特殊形態,必然導致注冊資本和實收資本的差異,由此產生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從它們所傳遞的信息看,注冊資本反映了公司資本規模,是股東認繳資本,同時,是公司存續期間(包括分期繳付期內)對外債務的保障基礎,實收資本反映了公司實際到位的資本,是股東繳付的資本額;第二,注冊資本與實收資本在法律規定的分期繳付期滿前,在數額上是不等的,對于股東認繳但尚未實際繳付的資本部分會計處理有兩種做法:一是現有做法,即公司將股東實際繳付的資本額作為實收資本入賬,對于股東已認繳但尚未實際繳付的資本不作反映;二是公司將股東認繳的資本額(注冊資本部分)全部作為實收資本入賬,其中已認繳但尚未實際繳付的部分作為股東對公司的債務以“應收認股款”或“其他應收款”入賬。
根據《公司法》的立法精神,股東依據《公司法》及公司章程對公司認繳資本的行為,實際上確立了股東與其他股東及公司的出資和約,《公司法》規定,股東應當按期足額繳納公司章程中規定的各自所認繳的出資額,股東不按照前款規定繳納出資的,除應當向公司足額繳納外,還應當向已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并且公司的發起人、股東虛假出資,未交付或者未按期交付作為出資的貨幣或者非貨幣財產的,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改正,處以虛假出資金額5%以上15%以下的罰款。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股東對公司實際上形成了出資的法定義務,認繳但尚未繳付部分形成了股東與公司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且金額是確定的,符合會計要素的確認條件,因此,采用第二種處理方法更符合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
根據《印花稅暫行條例》規定,記載資金的賬簿,按實收資本和資本公積的合計金額萬分之五貼花。實收資本分期投入,其應按賬簿上實際記載的實收資本和資本公積的合計金額萬分之五貼花,對以后實收資本和資本公積增加的,就其增加部分貼花。科目中為什么叫實收資本,而不是注冊資本?實收資本就表示實際收到的資本,所以,收到多少就入賬多少,沒收就不入賬。公司實收資本不再作為工商登記事項,放寬注冊資本登記條件,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認繳式注冊。筆者認為印花稅繳納應當遵循會計處理:如果會計所反映的實收資本僅是按照到位的注冊資本,則按照會計入賬的實收資本額為印花稅計稅依據;如果實收資本按照應收注冊資本入賬,相應印花稅也應當按照賬面反映的實收資本金額為印花稅計稅依據。
新《公司法》對注冊資本的繳納設定了一個彈性空間,即允許股東分期繳納出資。按照規定,公司章程中應該明確股東的出資方式、出資額和出資時間。如果股東未按公司章程約定數額繳納出資,則應依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投資者投資未到位而發生的利息支出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問題的批復》(國稅函〔2009〕312號)文中的規定,計算其投資未到位部分不得稅前扣除的利息數額。文件中的計算公式“計算不得扣除的利息,應以企業一個年度內每一賬面實收資本與借款余額保持不變的期間作為一個計算期,每一計算期內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按該期間借款利息發生額乘以該期間企業未繳足的注冊資本占借款總額的比例計算。企業每一計算期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該期間借款利息額×該期間未繳足注冊資本額÷該期間借款額。”
如新辦企業A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元,第一期入資款300萬元在2008年12月19日注資,剩余700萬元按章程及《公司法》規定兩年內到位,即2010年12月19日到位。而截止到2010年12月19日,仍有部分注冊資本金沒有到位,那么,對借款利息不允許扣除的期間應如何把握?
一種理解:2010年不允許企業所得稅扣除的利息是從2010年12月20日至2010年12月31日此10天的借款利息×該期間未繳足注冊資本額÷該期間借款額(假設該10天的借款余額無變化)。如果2011年6月30日全部到位,則(此半年期的借款利息×該期間未繳足注冊資本額÷該期間借款額)不得抵扣。
第二種理解:2010年12月19日未到位,則按照文件的內容中“計算不得扣除的利息,應以企業一個年度內每一賬面實收資本與借款余額保持不變的期間作為一個計算期”2010年全年的貸款利息都按公式計算不允許抵扣額,并追溯2009年全年的貸款利息按公式計算不允許抵扣額,如果2011年6月30日到期,那2011年全年的貸款利息按公式計算不允許抵扣額。
以上兩種理解哪個正確?根據國稅函〔2009〕312號規定,凡企業投資者在規定期限內未繳足其應繳資本額的,該企業對外借款所發生的利息,相當于投資者實繳資本額與在規定期限內應繳資本額的差額應計付的利息,其不屬于企業合理的支出,應由企業投資者負擔,不得在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具體計算不得扣除的利息,應以企業一個年度內每一賬面實收資本與借款余額保持不變的期間作為一個計算期,每一計算期內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按該期間借款利息發生額乘以該期間企業未繳足的注冊資本占借款總額的比例計算,公式為:企業每一計算期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該期間借款利息額×該期間未繳足注冊資本額÷該期間借款額;企業一個年度內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總額為該年度內每一計算期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額之和。賬務處理是按實際收到的出資額入賬的,即先按300萬計入實收資本。未繳足注冊資本應當按照公司章程時間為2010年12月20日,所以,應當從該時間起計算不允許稅前扣除金額。綜上,第一種理解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