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燕 楊文亮
2015年是“營改增”收官之年,目前尚未納入“營改增”的行業僅剩生活服務業、建筑業、房地產業和金融業。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要推動財稅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力爭全面完成“營改增”。5月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明確要加快推進“營改增”,逐步將旅游電子商務、生活服務類電子商務等相關行業納入“營改增”范圍。面對“營改增”的挑戰,筆者建議納稅人應重視以下四個問題。
根據目前“營改增”政策,應稅服務小規模納稅人的年銷售額標準為500萬元。年銷售額超過500萬元的納稅人應認定為增值一般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會計核算健全,能夠提供準確稅務資料的,可以申請認定一般納稅人。500萬元的計算標準為納稅人在連續不超過12個月的經營期限內提供服務累計取得的銷售額,包括減、免稅銷售額。一般納稅人按適用稅率,實行抵扣計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征收率,按簡易辦法征收。
選擇哪一種身份對企業更有利,要根據所屬行業、能否足額取得進項、財務核算等情況而定。比如生活服務業中的餐飲業、住宿業、美發美容業等行業,如果規模較小年銷售額不超過500萬元,可以選擇小規模納稅人身份,按3%的征收率繳納稅款,稅收負擔會相對較輕。如果年銷售額超過500萬元,則必須認定為一般納稅人,按適用稅率抵扣征稅。這種情況下,納稅人應努力提高財務核算水平,盡量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等抵扣憑證,以降低稅收負擔。關于計稅方法有一些特殊規定需要注意,比如一般納稅人提供的公共交通運輸服務,即使銷售額超過500萬元,也可以選擇按照簡易計稅方法計算繳納增值稅。
在增值稅抵扣制度下,貨物或勞務提供方的納稅人身份,直接影響購貨方的增值稅稅負。對于上游供應商,如果選擇一般納稅人,可以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按適用稅率抵扣進項稅額。如果選擇小規模納稅人為供應商,即使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也只能抵扣3%的進項稅額,而且很多時候難以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無法抵扣進項。因此,“營改增”后,建議企業盡量選擇一般納稅人為供應商,便于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稅款。
“營改增”后,企業購進商品或勞務時,應盡量選擇或索取增值稅專用發票,充分抵扣進項稅額。這就要求企業應加強學習提高財務核算水平。“營改增”之前,采購人員已習慣取得發票就行,而不關注是普通發票還是增值稅專用發票。“營改增”后,企業財務部門應加強相關稅收政策的學習,同時,企業應注重對采購人員的培訓。應提醒采購人員盡量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而且要將發票及時交給財務部門認證抵扣,避免逾期認證無法抵扣的現象發生。從小規模納稅人處購進商品或勞務時,取得普通發票一般是不能抵扣的,應要求對方到稅務機關申請代開增值稅專用發票。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增值稅進項抵扣憑證不僅包括增值稅專用發票,還包括農產品收購或銷售發票、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等。比如餐飲等企業購買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時,可以憑銷售方開具的農產品銷售發票抵扣進項稅額。個人銷售農產品時,稅務機關代開的普通發票也可以作為進項稅額抵扣憑證。
“營改增”以來,增值稅在原有17%、13%稅率、3%征收率的基礎之上又增加了6%、11%兩檔稅率。混業經營是指試點納稅人兼有不同稅率或者征收率的銷售貨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或者應稅服務的行為。財稅〔2013〕37號文明確,納稅人兼有不同稅率或者征收率的銷售貨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或者應稅服務的,應當分別核算適用不同稅率或征收率的銷售額,未分別核算銷售額的,從高適用稅率。因此,企業在“營改增”后,對涉及的混業經營項目應盡量分開獨立核算,以適用較低稅率,降低稅負。
例如,“營改增”以后,某企業銷售商品,并用本企業的車輛送貨上門,其中商品價值1000萬元,運費50萬元,商品銷售稅率為17%,交通運輸業稅率為11%。如果企業在合同中分別明確商品與運費的金額,分開核算可以適用不同稅率,銷項稅額為1000×17%+50×11%=175.5(萬元)。如果未分別核算,需要全部從高適用17%稅率,銷項稅額為(1000+50)×17%=178.5(萬元)。該企業分別核算可以少繳增值稅3萬元。
“營改增”是我國目前一項重要的稅制改革,涉及面廣,難度大,各項稅收政策處于不斷的完善和變化中。企業應認真學習相關政策,充分重視上述問題,享受“營改增”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