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不同階段的養(yǎng)生進補方法
初秋養(yǎng)生,清補為上。初秋是夏季剛過的第一個月,暑熱的威力尚未散去。此時,大補、溫補會助燥傷陰,加重病情,只能清補。建議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的食物或藥物,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遺癥”,并調(diào)理脾胃功能,為仲、晚秋乃至冬季進補奠定基礎。如潤肺生津的木耳、補而不滯的山藥、潤腸養(yǎng)發(fā)的芝麻、清心潤肺的百合等。
仲秋養(yǎng)生,和中為要。仲秋是暑熱散盡,冬寒未至,不冷不熱,氣候宜人的好季節(jié),可謂是養(yǎng)生的旺月。此時的飲食原則要突出一個“和”字,以防“秋膘”和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以及脾胃損傷。所謂“和”是指所食食品的性味不能大熱大寒、大辛大咸,相互之間應協(xié)調(diào)和諧。另外,飲食應走中庸之道,如飲食時間、饑飽、寒熱等要適當,飲食要定時,一日三餐不能忽早忽晚,飲食量不能忽多忽少。
晚秋養(yǎng)生,益氣散寒。晚秋是接近冬季的月份,可以說陣陣北風陣陣寒,因肺主氣,很容易受到外邪而致虛,故養(yǎng)生時應注意吃些益氣散寒的食品。在加強營養(yǎng),增加食物熱量的同時,要注意少食性味寒涼的食品,并忌生冷。對于需要在冬季進補的人來講,此時也是調(diào)整脾胃,打“底補”的最佳時期。作為底補,芡實是最好的選擇,可用芡實、紅棗或花生仁加紅糖燉湯服,或用芡實燉牛肉等食用。通過底補,脾胃健運,入冬就可放心進補,以此抵御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