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 崔海波
自2012年1月1日至今,“營改增”從試點到擴圍已有三年多的時間了。從整體上看,“營改增”平穩過渡,運行正常,在納稅人之間和國、地稅之間沒有出現大的波動。但“營改增”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增值稅制的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和關注,并盡快加以解決。
國家對“營改增”本著積極的、謹慎的態度,采取“先試點后擴圍再覆蓋”逐步推進的辦法。但在推進的過程中,顯現出“營改增”的理論準備不夠充分。首先要讓納稅人、讓全社會知道,“營改增”對國家、對納稅人帶來哪些利好,尤其是要讓所有納稅人明白,現行增值稅的最大優點就是消除重復征稅。從經濟學原理上講,商品的價值(W)等于物化勞動的價值(C)+活勞動的價值(V)+剩余價值(M),而營業稅是以商品的價值全額征稅,增值稅是以增值額(V+M部分)征稅,能夠避免重復征稅。基于此,國家要推行“營改增”改革。同時,增值額與行業或企業的經濟效益成正比關系,增值額大,企業的效益就大,以增值額為計稅依據有利于企業間稅負公平。
理論是思想的先導。改革不能讓納稅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讓納稅人僅僅知道,“營改增”只是稅種的改變,營業稅改為增值稅;只是征收主體的改變,從地稅變到國稅。“營改增”是按照增值稅理論,不斷優化稅收制度,是稅收制度的改革,它不會調整國家與納稅人的利益關系,更不會增加納稅人的負擔。
從稅收制度的設計上講,雖然營業稅和增值稅都是流轉課稅,但兩個稅種有著明顯的區別,營業稅以流轉額為計稅依據,課稅對象涉及行業眾多,情況復雜特殊,比如,有建筑業、保險業、房地產業、租賃業、交通運輸業、郵政業、電信業和其他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計算機服務業、倉儲業、軟件業、住宿業、餐飲業、銀行業、證券業和其他金融業、居民服務業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業和娛樂業等20多個行業。而增值稅以增值額為計稅依據,課稅對象所涉及行業較少,比如,工業、商品批發業和零售業等。營業稅實行的是價內稅,而增值稅實行的是價外稅。增值稅是“環環征收、層層抵扣”,而營業稅是“道道征收、全額征稅”。加上現行營業稅行業稅率檔次較多,差異很大。
上述這些問題,都會給“營改增”后增值稅制的調整和設計帶來一定的困難。為此,我們要提前統籌謀劃,包括行業的界定、稅率的確定等,結合“營改增”實際,及時修訂和調整增值稅制度。
在增值稅計算過程中,增值稅額等于銷項稅額減去進項稅額。而進項稅額的確定又靠專用發票和規定的抵扣憑證。然而,按照現行增值稅的規定,只有一般納稅人才能進行進項抵扣。目前,從“營改增”試點擴圍的情況來看,多數小規模納稅人。據有關統計表明:截至2014年底,全國“營改增”試點納稅人共計410萬戶,其中一般納稅人76萬戶,小規模納稅人334萬戶。可見小規模納稅人占81.5%,有的地方小規模納稅人高達90%。小規模納稅人增多,再加上無證經營業戶,一般納稅人難以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使得增值稅抵扣鏈條斷裂的現象加劇。還有一些具體情況無法抵扣,如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工費支出占總成本比例過高,人工費無法抵扣;運輸企業進項稅抵扣不足,燃油、人工費、過橋過路費、保險費等費用均不能抵扣;不符合條件的抵扣憑證不能抵扣,企業大部分費用支出無法抵扣;還有服務行業人力資源成本占比較大,相應可抵扣的進項稅額有限等等,這些都是“營改增”面臨的現實問題,也要從增值稅制度上加以修訂和完善。
同時,原營業稅中減免稅項目和優惠政策過多,“營改增”后存在是否延續的問題。有人提出,為了實現平穩推進,試點政策將營業稅差額征稅政策和營業稅免稅政策平移到增值稅當中,但這也會破壞增值稅抵扣的鏈條。因為,用于免稅項目的進項稅額不能抵扣和購進免稅項目的納稅人無法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進項抵扣,這些都是制度的缺陷,從而導致企業間重復征稅。因此,要避免設置過多的減免稅政策而中斷增值稅抵扣鏈條。
就納稅人來說,他們最關心的是“營改增”會不會增加稅負。從“營改增”實踐來看,不同企業、不同行業間稅負增減變化較大,大多數行業的稅負是下降的。據國家稅務總局統計,2014年有超過95%的試點納稅人因稅制轉換帶來稅負不同程度下降,減稅898億元。但行業間、企業間稅負存在差異,有些企業的稅負上升了。原因是增值稅和營業稅的稅率設置有所不同。如增值稅稅率(名義稅負)由原有的17%、13%和零稅率,“營改增”后增加了11%和6%的稅率,還有小規模納稅人按3%的增值稅征收率。目前,除小規模納稅人稅負明顯減輕外,一般納稅人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因增值稅率過高、抵扣不足等問題,導致納稅人實際稅負畸輕畸重。比如,運輸業、物流業、有形動產租賃業的稅負大幅上升。雖然,試點地區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在保持原營業稅稅負的基礎上,不增加試點納稅人的稅負。比如,采取稅收返還的形式、即征即退的形式和銷售額扣除的辦法。這些只是“營改增”改革平穩推進中的權宜之計,不是長遠之策。但又產生一些新的矛盾,如企業間相互攀比也導致“營改增”行業與其他行業間的稅負不公、不平等的問題。
因此,要對“營改增”行業進行全面的調查,摸清行業情況,企業經營或運營狀況,以及行業關聯抵扣情況,適時簡化和調整增值稅稅率,合理確定“營改增”納稅人的稅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