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其國
減免稅是指國家對特定納稅人或征稅對象,給予減輕或者免除稅收負擔的一種稅收優惠措施,包括稅基式減免、稅率式減免和稅額式減免三類。減稅是指從應納稅款中減征部分稅款;免稅是指免征某一稅種、某一項目的稅款。享受減免稅稅收優惠政策,是納稅人的正當合法權利。不可忽視的是,在企業享受稅收優惠的過程中,由于減免稅前提條件的限制性,可能會存在著各種形式的不規范行為,導致企業存在著一定的稅務風險隱患,直接影響到自身稅收權益的落實。筆者特此提示納稅人,享受減免稅優惠政策,還需關注是否符合相關的限制性條件,不能讓稅收優惠變為稅務風險,走出享受減免稅優惠的誤區,有效防控稅務風險。
核準類減免稅是指法律、法規規定應由稅務機關核準的減免稅項目;納稅人享受核準類減免稅,應當提交核準材料,提出申請,經依法具有批準權限的稅務機關按本辦法規定核準確認后執行。納稅人申請核準類減免稅的,應當在政策規定的減免稅期限內,向稅務機關提出書面申請,并按要求報送相應的材料。未按規定申請或雖申請但未經有批準權限的稅務機關核準確認的,納稅人不得享受減免稅。
納稅人申請核準類減免稅的,應當在政策規定的減免稅期限內,向稅務機關提出書面申請,并按要求報送相應的材料,納稅人對報送材料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承擔責任。減免稅申請符合法定條件、標準的,稅務機關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內作出準予減免稅的書面決定。依法不予減免稅的,應當說明理由,并告知納稅人享有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以及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備案類減免稅是指不需要稅務機關核準的減免稅項目。納稅人享受備案類減免稅,應當具備相應的減免稅資質,并履行規定的備案手續。備案類減免稅的實施可以按照減輕納稅人負擔、方便稅收征管的原則,要求納稅人在首次享受減免稅的申報階段在納稅申報表中附列或附送材料進行備案,也可以要求納稅人在申報征期后的其他規定期限內提交報備資料進行備案,納稅人享受備案類減免稅的,應當按規定進行納稅申報。
納稅人在符合減免稅資質條件期間,備案材料一次性報備,在政策存續期可一直享受。納稅人隨納稅申報表提交附送材料或報備材料進行備案的,應當在稅務機關規定的減免稅期限內,報送以下資料:(一)列明減免稅的項目、依據、范圍、期限等;(二)減免稅依據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要求報送的材料。
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類型決定企業能否疊加享受。在適用多項稅收優惠政策時,納稅人必須進行比較分析,通過綜合平衡后做出選擇,以充分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在選擇自身適用的最具優惠的稅收政策時,需要注意有些稅收優惠政策不能重復享受。同一稅種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稅收優惠政策,如果同時適用于納稅人的同一應稅項目時,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納稅人只能選擇適用其中一項稅收優惠,不能兩項或兩項以上稅收優惠累加執行。當優惠政策存在交叉時,以下十三種情形不能疊加享受稅收優惠:
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與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的優惠、高新技術企業低稅率和“兩免三減半”優惠、舟曲災后恢復重建稅收減免與汶川災后重建稅收優惠、下崗再就業稅收優惠、促進殘疾人就業稅收優惠與流轉稅優惠、軟件企業和集成電路企業所得稅優惠與企業所得稅其他優惠、減半征收優惠不能疊加享受優惠稅率、小微企業減按20%稅率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稅率不得疊加享受、固定資產同時符合加速折舊政策條件的不能疊加享受、軟件企業優惠政策與其他相同方式優惠政策存在交叉的不能疊加享受、前海企業所得稅15%稅率與其他低稅率優惠疊加不可同時享受、涉農和中小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扣除不得和一般貸款損失準備金政策疊加享受、就業稅收優惠不能疊加享受。
納稅人享受減免稅的情形發生變化時,應當及時向稅務機關報告。納稅人實際經營情況不符合減免稅規定條件的或者采用欺騙手段獲取減免稅的、享受減免稅條件發生變化未及時向稅務機關報告的,以及未按照本辦法規定履行相關程序自行減免稅的,稅務機關依照稅收征管法有關規定予以處理。納稅人享受減免稅到期的,應當停止享受減免稅,按照規定進行納稅申報。
納稅人在減免稅書面核準決定未下達之前,應按規定進行納稅申報。在減免稅書面核準決定下達之后,所享受的減免稅應當進行申報。當享受減免稅的情形發生變化時,應當及時向稅務機關報告,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的減免稅資質進行重新審核。納稅人享受備案類減免稅的,應當按規定進行納稅申報。納稅人享受減免稅到期的,應停止享受減免稅,按照規定進行納稅申報。納稅人享受減免稅的情形發生變化時,應當及時向稅務機關報告。
金融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貸款損失,應先沖減已在稅前扣除的貸款損失準備金,不足沖減部分可據實在計算當年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關于金融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有關政策的通知》財稅〔2015〕9號第三條規定,金融企業的委托貸款、代理貸款、國債投資、應收股利、上交央行準備金以及金融企業剝離的債權和股權、應收財政貼息、央行款項等不承擔風險和損失的資產,不得提取貸款損失準備金在稅前扣除。
對于公益性捐贈的稅前扣除,稅法的基本規定和要求是不予扣除、限額扣除、按規定比例扣除,不得延期扣除。與此同時,還對一些特殊情形的公益性捐贈,可全額稅前扣除的特姝規定。近幾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新的鼓勵捐贈稅前扣除的優惠政策,對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通過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和國家機關的特殊情況下公益性捐贈,在繳納企業所得稅時,可以全額在當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同時,稅收政策還規定了十種情形的企業公益性捐贈,不允許稅前扣除。包括: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限額的,未取得法定扣除憑據不允許稅前扣除,直接捐贈給個人或單位的,不在捐贈支出名單內或不屬于名單所屬年度的,公益性捐贈逾期支出的,納稅申報證明材料不全的,各種贊助性支出的,企業虧損公益性捐贈的,非公益性捐贈的,核定征收企業捐贈支出的。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資源綜合利用及其他產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156號)規定,對污水處理勞務免征增值稅?!敦斦?、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享受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優惠政策的納稅人執行污染物排放標準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3〕23號)規定,污水處理,指將污水(包括城鎮污水和工業廢水)處理后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或達到相應的國家或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中的直接排放限值的業務。
納稅人在辦理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及勞務增值稅退稅、免稅事宜時,應同時提交污染物排放地環境保護部門確定的該納稅人應予執行的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污染物排放地環境保護部門在此前6個月以內出具的該納稅人的污染物排放符合上述標準的證明材料。已開展環保核查的行業,應以環境保護部門發布的符合環保法律法規要求的企業名單公告作為證明材料。可見,污水處理只有在達標后,才能享受增值稅免稅政策。
污水處理企業可享受三方面所得稅優惠:一是“三免三減半”優惠,二是收入減按90%計入總額,三是專用設備投資額的10%可以從企業當年的應納稅額中抵免?!秶叶悇湛偩株P于公開行政審批事項等相關工作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4年第10號)公開的審批事項中,包括企業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享受所得稅優惠的備案核準以及企業購置用于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的專用設備的投資額享受所得稅優惠的備案核準。因此,上述投資人新建污水處理企業應事先向主管稅務機關備案,才可享受企業所得稅方面的優惠。
納稅人通過其他代理人,間接為委托人辦理貨物的國際運輸、從事國際運輸的運輸工具進出港口、聯系安排引航、靠泊、裝卸等貨物和船舶代理相關業務手續,可按規定免征增值稅。但向委托人收取的全部代理服務收入,以及向其他代理人支付的全部代理費用,必須通過金融機構進行結算。否則不能免稅。
根據我國有關法律規定,外資比例達到10%以上的企業,可以在工商局登記為中外合資企業,外資比例超過25%的可以享受“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對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期在十年以上的,從開始獲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生產經營業務性質或經營期發生變化,導致其不符合以上規定條件的,應補繳其此前已經享受的定期減免稅稅款。
一個納稅年度內,居民企業技術轉讓所得不超過500萬元的部分,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秶叶悇湛偩株P于技術轉讓所得減免企業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212號)規定,享受減免企業所得稅優惠的技術轉讓應符合以下條件:享受優惠的技術轉讓主體是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居民企業;技術轉讓屬于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范圍;境內技術轉讓經省級以上科技部門認定;向境外轉讓技術經省級以上商務部門認定;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
根據車船稅法及其相關車船稅政策的規定,節約能源、使用新能源的車船,以及包括依照法律規定應當予以免稅的外國駐華使領館、國際組織駐華代表機構及其有關人員的車船;按照規定繳納船舶噸稅的機動船舶;依法不需要在車船登記管理部門登記的機場、港口、鐵路站場內部行駛或者作業的車船;公共交通車船;農村居民擁有并主要在農村地區使用的摩托車、三輪汽車和低速載貨汽車等在內,均可按規定享受車船稅減免優惠。
凡符合減免稅條件的車主,應攜帶相關證明資料到主管地稅機關辦理減免稅手續,方可享受優惠,今年車船稅減免備案受理時間為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車船稅減免備案需要每年辦理,上一年度辦理了減免稅備案并享受了稅收優惠的車主,今年要享受稅收優惠,依然要再次辦理。
減免所得,指減免按項目實行減免稅,企業經營符合條件的項目凈所得,免征或減征所得稅,不是企業整體減免稅。納稅人同時從事適用不同企業所得稅待遇項目的,其優惠項目應當單獨計算所得,并合理分攤企業的期間費用;沒有單獨計算的,不得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對于減免所得優惠項目,稅法要求必須單獨核算,合理分攤期間費用。計算公式為:
享受優惠的凈所得=項目收入-項目成本-項目分攤的期間費用。
(一)享受技術轉讓所得減免企業所得稅優惠的企業,應單獨計算技術轉讓所得,并合理分攤企業的期間費用;沒有單獨計算的,不得享受技術轉讓所得企業所得稅優惠。
(二)企業應單獨核算其享受優惠的CDM項目的所得,并合理分攤有關期間費用,沒有單獨核算的,不得享受上述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三)企業同時從事不在《目錄》范圍的生產經營項目取得的所得,應與享受優惠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經營所得分開核算,并合理分攤企業的期間共同費用;沒有單獨核算的,不得享受上述企業所得稅優惠。
(四)節能服務公司同時從事適用不同稅收政策待遇項目的,其享受稅收優惠項目應當單獨計算收入、扣除,并合理分攤企業的期間費用;沒有單獨計算的,不得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享受所得減免優惠項目的企業,應填報該項目合理分攤的期間費用。合理分攤比例可以按照投資額、銷售收入、資產額、人員工資等參數確定。上述比例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