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竹
近年來,國家稅務總局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企業對外投資的稅收政策,主要涉及境外所得稅收抵免、出口退稅、相互協商程序、開具中國稅收居民身份證明、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稅收協定等,為我國企業在境外投資、經營提供了法律支持。相關調查顯示,近80%的企業走出國門后因對投資國的稅收制度不了解,導致不必要的稅負增加。當在境外遇到稅收歧視時,25%的企業選擇順從當地稅務機關,想到尋求國內稅務機關幫助的企業不到三成。企業"走出去"不僅要面對經營上的各種挑戰,還要面對許多國際稅務方面的難題。因此,企業"走出去"一定要搞清稅收游戲規則,首先必須讀懂與之相關的稅收專業術語。
稅收協定,又稱國際稅收協定,國際稅收條約。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權國家,為了協調相互之間的稅收管轄關系和處理有關稅務問題,提供談判締結的書面協議。稅收協定是關于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因此稅收協定適用的稅種為所得稅類稅種。在有財產稅的國家一般還包括財產稅。它是國際稅收關系與稅務合作的法律基礎。簽署稅收協定主要是為了促進跨國經濟、技術交流,避免稅收因素對跨國經濟交往形成障礙。通常稅收協定通過締結具體條款,主要解決以下問題:⑴消除雙重征稅;⑵穩定稅收待遇;⑶適當降低稅率,分享稅收收入;⑷減少管理成本,合理歸屬利潤;⑸防止偷漏稅;⑹實行無差別待遇;⑺建立有效爭端解決機制。雙邊稅收協定通常會明確各國的征稅權及企業可享有的優惠待遇。
營業利潤。“走出去”企業在境外從事工程作業或提供勞務時,營業活動時間未超過有關稅收協定規定天數或期限的(通常為任何12個月中連續或累計超過183天),在境外所在國不構成常設機構,其營業利潤免征境外國家的所得稅。
股息。“走出去”企業從境外取得的股息,依據稅收協定相關條款的規定,可適用優惠稅率,如0、5%、7%、8%等。
利息。“走出去”企業從境外取得的利息,依據稅收協定相關條款的規定,可適用優惠稅率,如0、5%、7%、7.5%等。
特許權使用費。“走出去”企業從境外取得的特許權使用費(含設備租賃),依據稅收協定相關條款的規定,可適用優惠稅率,如5%、6%、7%等。
財產收益。“走出去”企業從境外取得的財產收益,依據稅收協定相關條款的規定判定締約國是否有征稅權,沒有征稅權的,在境外不負有納稅義務。
稅收抵免,即對納稅人來源于國內外的全部所得或財產課征所得稅時允許以其在國外繳納的所得稅或財產稅稅款抵免應納稅款的一種稅收優惠方式,是解決國際間所得或財產重復課稅的一種措施。具體辦法是,先按納稅來自國內外全部所得或財產計算應納所得稅或財產稅稅款,然后再扣除其國外繳納的部分,其余額即為實際應納所得稅或財產稅稅款。稅收抵免一般多采取限額抵免辦法,即抵免數額不得超過按照居住國稅法計算的應納稅額。
直接抵免:是指“走出去”企業直接作為納稅人就其來源于中國境外的應稅所得,已在境外繳納的所得稅稅額,可以從其當期應納稅額中抵免。直接抵免主要適用于企業來源于境外的營業利潤所得在境外所繳納的企業所得稅,以及就來源于或發生于境外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所得和利息、租金、特許權使用費、財產轉讓等所得在境外被源泉扣繳的預提所得稅。
間接抵免:是指境外企業就分配股息前的利潤繳納的外國所得稅額中,由我國居民企業就該項分得的股息性質的所得間接負擔的部分,在我國的應納稅額中抵免。間接抵免主要適用于居民企業從境外子公司取得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所得。例如,我國居民企業(母公司)的境外子公司在所在國(地區)繳納企業所得稅后,將稅后利潤的一部分作為股息、紅利分配給該母公司,子公司在境外就其應稅所得實際繳納的企業所得稅稅額中,按母公司所得股息占全部稅后利潤之比計算的部分即屬于該母公司間接負擔的境外企業所得稅額。
特別納稅調整是稅務機關出于實施反避稅目的而對納稅人特定納稅事項所作的稅收調整,包括針對納稅人轉讓定價、資本弱化、受控外國公司及其他避稅情形而進行的稅收調整。“走出去”企業與境外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未按照稅收法律、法規以及其他有關規定確定的原則進行時,將面臨被稅務機關進行特別納稅調整的風險。“走出去”企業與其境外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或者關聯方應納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進行調整。稅務機關在進行關聯業務調查時,“走出去”企業及其境外關聯方,以及與關聯業務調查有關的其他企業,應當按照規定提供相關資料。“走出去”企業不提供與其境外關聯方之間業務往來資料,或者提供虛假、不完整資料,未能真實反映其關聯業務往來情況的,稅務機關有權依法核定其應納稅所得額。
預約定價安排,是指納稅人事先將其和境外關聯企業之間的內部交易與收支往來所涉及的轉讓定價方法,向稅務機關申請報告,經納稅人、關聯企業、稅務機關充分的蹉商,預先確定受控交易所適用的標準(如方法、可比的合適調整、對未來事件的關鍵性假設等)共同簽署的一項協議。是企業與稅務機關就企業未來年度關聯交易的定價原則和計算方法所達成的一致安排,其談簽與執行通常經過預備會談、正式申請、審核評估、磋商、簽訂安排和監控執行6個階段。“走出去”企業可以向稅務機關提出與其境外關聯方之間業務往來的定價原則和計算方法,稅務機關與企業協商、確認后,達成預約定價安排。年度發生的關聯交易金額在4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可向設區的市、自治州以上的稅務機關申請談簽預約定價安排。執行預約定價安排的關聯交易可以免于準備同期資料。
轉讓定價,是指關聯企業之間在銷售貨物、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等時制定的價格。在跨國經濟活動中,利用關聯企業之間的轉讓定價進行避稅已成為一種常見的稅收逃避方法,其一般做法是:高稅國企業向其低稅國關聯企業銷售貨物、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時制定低價;低稅國企業向其高稅國關聯企業銷售貨物、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時制定高價。這樣,利潤就從高稅國轉移到低稅國,從而達到最大限度減輕其稅負的目的。“走出去”企業與其境外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或者關聯方應納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進行調整。稅務機關在進行關聯業務調查時,“走出去”企業及其境外關聯方,以及與關聯業務調查有關的其他企業,應當按照規定提供相關資料。“走出去”企業不提供與其境外關聯方之間業務往來資料,或者提供虛假、不完整資料,未能真實反映其關聯業務往來情況的,稅務機關有權依法核定其應納稅所得額。
資本弱化,是指納稅人為達到減少納稅的目的,用貸款方式替代募股方式進行的投資或融資。由于各國對股息和利息的稅收政策不同,當納稅人籌資時,會在貸款或發行股票兩者中進行選擇,以達到減輕稅收負擔的目的。“走出去”企業從其境外關聯方接受的債權性投資與權益性投資的比例超過規定標準而發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具體而言,非金融企業接受關聯方債權性投資與權益性投資的比例不應超過2:1,金融企業接受關聯方債權性投資與權益性投資的比例不應超過5:1。債權性投資,是指“走出去”企業直接或者間接從境外關聯方獲得的,需要償還本金和支付利息或者需要以其他具有支付利息性質的方式予以補償的融資。權益性投資,是指“走出去”企業接受的不需要償還本金和利息,投資人對企業凈資產擁有所有權的投資。
稅收饒讓是指居住國政府對跨國納稅人在非居住國得到減免的那一部分稅額,視同已經繳納,不再按本國規定的稅率予以補征。我國現行稅法中稅收饒讓的條款有:
納稅人在與中國締結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的國家,按照所在國家(地區)的稅法規定獲得的減免所得稅,可由納稅人提供有關證明,經稅務機關審核后,視同已繳稅款準予抵免。
納稅人承攬中國政府援外項目,當地國家(地區)的政府項目,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的援建項目和中國政府駐外使、領館項目,獲得該國家(地區)政府減免的所得稅,可由納稅人提供有關證明,經稅務機關批準,視同已繳納的所得稅準予抵免。
產生國際稅收爭端后,納稅人可以向當地國家相關部門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也可以選擇向我國稅務機關申請啟動相互協商程序,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中國居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請啟動相互協商程序:
一是對居民身份的認定存有異議,特別是相關稅收協定規定雙重居民身份情況下,需要通過相互協商程序進行最終確認的;二是對常設機構的判定,或者常設機構的利潤歸屬和費用扣除存有異議的;三是對各項所得或財產的征免稅或適用稅率存有異議的;四是違反稅收協定非歧視待遇(無差別待遇)條款的規定,可能或已經形成稅收歧視的;五是對稅收協定其他條款的理解和適用出現爭議而不能自行解決的;六是其他可能或已經形成不同稅收管轄權之間重復征稅的。
啟動相互協商程序的申請,申請人應在有關稅收協定規定的期限內,以書面形式向省級稅務機關提出啟動相互協商程序的申請。
平等待遇,是指所在國應給予外國人與本國公民享有的同等的民事權利地位。國民待遇的適用范圍通常包括:國內稅,運輸、轉口過境,船舶在港口的待遇,船舶遇難施救,商標注冊,申請發明權、專利權、著作權、民事訴訟權等;不包括領海捕魚、購買土地、零售貿易等。稅收協定通常會制定“非歧視待遇”條款,具體包括如下幾項非歧視待遇:
締約國一方企業在締約國另一方負擔的稅收或相關要求,在相同情況下,不應與對方國民不同或者比其更重;
締約國一方企業在締約國另一方常設機構的稅收負擔,不應高于締約國另一方對從事同樣活動的本國企業征收的稅收;
締約國一方企業支付給締約國另一方居民的利息、特許權使用費和其他款項,在確定該企業應納稅利潤時,應像支付給該締約國一方居民的一樣,在相同情況下予以扣除;
締約國一方企業的資本全部或部分、直接或間接為締約國另一方居民擁有或控制,該企業在該締約國一方負擔的稅收或者有關要求,不應與該締約國一方其他同類企業負擔或可能負擔的稅收或者有關要求不同或比其更重。
《中國稅收居民身份證明》是我國稅收居民可享受我國政府與締約國政府簽署的稅收協定待遇的核心文件。只要符合稅法以及稅收協定的相關標準,并在與我國政府已簽訂稅收協定的締約國發生相應應稅行為,在向主管稅務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批通過后即可獲得身份證明,進而享受相關稅收協定,符合條件的外國企業或個人亦可申請辦理。稅收居民身份證明是企業享受我國與其投資國之間稅收協定待遇的前提。各地、市、州(含直轄市下轄區)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國際稅收業務部門負責向本局所轄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相關企業和個人開具稅收居民證明的工作。開具證明時需由企業提出申請,主管稅務機關局長簽字并加蓋公章。締約國對方稅務主管當局對居民證明式樣有特殊要求的,稅務機關在對該居民企業提供的相關資料審核后,予以辦理。
“走出去”企業與其境外關聯方共同開發、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發生的成本,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按照獨立交易原則進行分攤。“走出去”企業可以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按照獨立交易原則與其境外關聯方分攤共同發生的成本,達成成本分攤協議。在分攤成本時,應當按照成本與預期收益相配比的原則進行分攤,并在稅務機關規定的期限內報送有關資料。分攤成本時違反相關規定的,其自行分攤的成本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受控外國企業,是指根據所得稅法的規定,由居民企業,或者由居民企業和居民個人控制的設立在實際稅負低于所得稅法規定稅率水平50%的國家(地區),并非出于合理經營需要對利潤不作分配或減少分配的外國企業。上述利潤中應歸屬于該中國居民企業的部分,應當計入該居民企業的當期收入。受控外國企業與中國居民企業股東納稅年度存在差異的,應將視同股息分配所得計入受控外國企業納稅年度終止日所屬的中國居民企業股東的納稅年度。計入中國居民企業股東當期所得已在境外繳納的企業所得稅稅款,可按照所得稅法或稅收協定的有關規定抵免。受控外國企業實際分配的利潤已根據所得稅法規定征稅的,不再計入中國居民企業股東的當期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