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星 張 彤
西南財經大學保險學院
?
從對養殖業保險的認識誤區談我國養殖業保險的發展
徐 星 張 彤
西南財經大學保險學院
我國一直對農業的發展極為重視,2004年到2014年連續十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了農業的基礎地位。作為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養殖業的發展也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中國工程院“中國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項目指出,由于受到人口持續增長、城鎮化進程加快以及收入增加等因素驅動,中國養殖產品消費量快速增長,2030年之前養殖業都將處于高速發展時期。預計到2020年和2030年,中國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種植業和養殖業產值之和)的比重將分別達到約52%和55%。養殖業的發展至少會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
第一,養殖業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892元,收入來源多通過種地和外出打工獲得。然而,隨著養殖業的發展,大量養殖企業進入農村投資建廠,農場、牧場的建立勢必會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
第二,養殖業可以解決農村勞動力人口過剩問題,增加農民就業機會。農村勞動力過剩使得很多農民工進入城市打工,他們在為城市的發展貢獻自己力量的同時,也給城市帶來了很多負面問題。然而,養殖業的發展會使大量閑置勞動力進入養殖企業,通過在養殖場就業或是習得養殖技術后,自己建立家庭式農場、牧場,不僅可以有效緩解由于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有利于農村產業鏈的發展。
第三,養殖業可以促進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例如,酒糟本是廢物,現在由于開發了魚塘,卻變成了養魚的好飼料;魚塘的塘泥需要定期清理,塘泥可以用作肥料對葡萄樹施肥;葡萄可以用來釀酒,葡萄釀酒園又同時可以用來從事生態旅游。通過這樣的循環,不僅同時節約了養殖業和種植業的成本,也保護了環境,符合黨中央對“美麗中國”“美麗農村”的建設要求。
綜上,養殖業的發展對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起著關鍵性作用。但是隨著養殖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受動物疾病多發、自然災害等影響,養殖業的發展承受著巨大風險。因此,養殖業保險應運而生。養殖業保險不僅能提高養殖戶自身風險抵御能力,調動養殖戶的積極性,確保農畜產品供給穩定,而且可以減少養殖戶的損失,保障養殖戶的生活。可以說,養殖業保險既促進養殖業的健康發展,也發揮了其社會保障的功能。它作為農業保險的一大分支,是農業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大力扶持養殖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2014年,國務院頒布保險業“新國十條”,其中第五條指出,要“大力發展三農保險,創新支農惠農方式”。對此,各地方政府應擴大養殖業保險的覆蓋面,不斷提高其保障程度,切實將國家的惠農政策落到實處。“新國十條”的頒布雖然彰顯了國家對養殖業保險發展的大力支持,可是在實踐中,由于養殖業初始投入資金大,農村地區養殖業的發展水平普遍還很低;加之養殖業面臨的自然風險較大,保險公司承保積極性不高,造成了養殖業保險的發展仍然面臨重重困難。而在養殖業保險的理論發展方面,由于國內對其研究相對較少,目前在對補貼和險種創新的理解上還存在一些誤區。這些存在于理論和實踐中的問題若不能解決,將會嚴重阻礙我國養殖業保險的進一步發展。
本文以我國養殖業保險的產品特征分析和實際調研為核心,在對一些理論誤區進行澄清的基礎上,針對我國養殖業保險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對養殖業保險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問題進行了闡釋,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議,以期抓住“新國十條”貫徹落實的契機,突破一些傳統認識的阻礙,找出實踐中的錯誤,加快我國養殖業保險的新一輪發展。
近年來,我國養殖業保險取得的發展與對其清晰的定位是分不開的。首先,養殖業保險只有作為政策性保險,由政府支持,才能保證其有效供給。其次,養殖業保險必須在市場中發展,不能脫離市場。但是目前對這兩種定位的理解和認識存在誤區,筆者下面結合在中航安盟保險公司成都分公司調研的數據,一一解釋這兩個理論誤區。
首先,養殖業保險的發展需要依靠政府,因此很多人認為養殖業保險產生虧損時,中央和地方財政只需加大對保險公司的補貼力度,幫助保險公司止損即可。筆者認為,這樣的理解是有偏誤的。我國政府對養殖業保險的補貼一方面體現在政府對養殖戶購買保險的保費進行補貼,另一方面體現在對承保養殖業保險的保險公司經營管理費用進行補貼。前者可以促進養殖戶購買保險的積極性,后者則降低了保險公司的運營成本,增加了保險公司利潤,這兩種補貼都能夠起到帶活養殖業保險市場的作用。
然而,在調研中筆者發現,中航安盟保險公司近年來養殖業保險賠付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高的年份甚至超過了200%。該公司雖然一直通過開辦種植業保險以彌補養殖業保險的虧損,但是仍然對政府補貼高度依賴,期望政府對其虧損進行一定的補償。我們知道,商業性保險公司至少應按照“保本”的原則經營,即:保費收入+其他收入-賠付金額-其他費用>0。如果僅僅把補貼理解成對保險公司承保養殖業保險虧損的補貼,保險公司虧損多少,政府補貼多少,只會加重政府財政負擔。而且,保險公司也會因此缺乏加強自身風險管理的動力,甚至在承保時放松對投保人的要求,這不利于養殖業保險的長久發展。
因此,保險公司不能僅僅依賴政府財政對虧損的補貼去謀求養殖業保險的發展。相反,保險公司優化經營管理,通過幫助養殖戶提高養殖水平,在風險發生之前抑制風險,才是促進我國養殖業保險發展的正確方式。
第二,在“新國十條”提出創新農業保險產品的背景下,養殖業保險必須積極開發新的險種以滿足市場需求。但是在養殖業保險市場中存在“過度創新”的問題,一些保險公司爭先恐后結合當地特色開發諸如藏系羊、牦牛、鱒魚等新險種,以期吸引養殖戶投保,快速搶占市場份額。但是由于保險公司沒有對養殖業產品特征進行細致分析,只是對保險條款、費率以及殘值處理方法等草草修改,所以取得的效果也差強人意。根據調研數據,四川地區除阿壩州藏系羊外,涼山、資陽山羊和南溪白鵝保險等市場份額較低,均不足5%,再加上對這些新品種保險產品獲得的財政補貼力度不夠,農戶投保積極性很低,市場擴展陷入瓶頸。
這種過度創新不僅無實際意義,還可能導致資源浪費,甚至放大風險,長期來看會破壞保險行業聲譽,造成客戶流失。只有以養殖戶的真正需求為基礎,做好對養殖業保險的進一步細分,并合理制定保費價格,創新新險種,才是有意義的。下面,筆者將對養殖業產品特征進行分析,以期對保險公司設計新險種有所幫助。
現行養殖業可以根據養殖目的、生物特性,細分成作為生產資料的養殖和作為商品銷售的養殖。
(一)作為生產資料的養殖
例如作為農耕工具的馬、牛等役畜、種畜(能繁育母豬)等,盡管它們是不同生物,但其養殖目的都是作為生產的手段,因此同屬于作為生產資料的養殖。此類養殖業保險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此類養殖業保險和財產保險類似。作為生產資料的牛、馬、能繁育母豬可以視為養殖戶的財產,采用類似財產保險的辦法,以不足額的方式承保。以能繁育母豬保險為例,1000元的保額雖遠不及一頭母豬的價格,但低保費可以擴大保險覆蓋面,也可以減輕道德風險。
第二,和財產保險不同的是,作為生產資料的養殖業保險的道德風險更大。作為生產資料的牲畜生命周期都較長,當它們為養殖戶帶來的經濟利益大于飼養它們所需的飼養費用時,養殖戶傾向于好好飼養它們;可是當它們年老體弱,不能帶來經濟利益或帶來的經濟利益不能抵消飼養費用時,容易滋生道德風險。這和一般財產保險的被保險標的價值不變很不一樣。因此,對于待宰期的役畜、種畜,保險公司一般不予承保,且規定保險期限,以嚴格控制道德風險。例如,我國能繁育母豬保險承保8個月(含)到4歲(不含)的能繁育母豬,且承保期為一年。
第三,此類養殖業保險和人壽保險尤其團體保險也有類似之處。首先,此類牲畜由于飼養周期長,牲畜在不同時期所面臨的風險不同。一般來說,幼齡牲畜的死亡率高,隨著成長,死亡率逐年降低,待降低到一定程度以后,又會隨著年齡增長逐年上升,直至被宰殺。因此,對此類牲畜的承保理應類似于人壽保險,考慮不同時期牲畜的死亡率。其次,我國畜牧業保險對養殖戶養殖規模也有要求。例如能繁育母豬保險要求存欄量30頭以上,具體做法也類似于團體保險。
但是目前來看,一方面,我國養殖業保費并沒有根據牲畜不同時期死亡率不同的特點采用差別費率。另一方面,養殖業保險承保時對養殖規模的要求使得一些中小養殖戶無法投保。這些做法都是有缺陷的,對此分別提出如下兩點建議:
首先,既然養殖業保險同種植業保險不同,前者以牲畜的身體為保險標的,理應借鑒人壽保險的經驗,按照育齡確定不同保額。我們可以把牲畜的一生分為年幼期、生長期、成熟期、待殺期。年幼期時,牲畜面臨的死亡風險很大;而待殺期時,又面臨道德風險,保險公司對于處于這兩類時期的作為生產資料的牲畜不予承保。但是,對于成長期和成熟期的牲畜,可以實行差別保額。成長期時,養殖戶對牲畜投入的養殖成本不大,牲畜作為生產資料,給養殖戶帶來的經濟利益也相對較少,此時可以采用較低的保額;當牲畜處于成熟期時,隨著養殖戶投入的增多,帶來經濟利益的增加,只有高額的保額才會使養殖戶有購買保險的激勵。而對于保費,由于考慮到成長期牲畜面臨的死亡風險高于成熟期,可以考慮兩個時期厘定相同的保費,以方便辦理保險手續。
其次,和作為商業性的養殖不同,作為生產資料的牲畜一般單價較高。例如一頭牦牛的市場價值能達到近2萬元,一般養殖戶家里只飼養幾頭。如果限制這些養殖戶投保,勢必會使多數養殖戶的風險無法轉移。就像人身保險不僅包括團體保險一樣,保險公司理應放寬對中小規模養殖戶的投保限制,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公平原則,使更多養殖戶享受保險帶給他們的安全感。
(二)作為商業性的養殖
第二類是作為商業性的畜牧養殖,例如肉雞、肉鴨、肉牛和水產品等。養殖戶養殖此類產品不是作為生產資料,而是因為這些畜牧的經濟價值。由于養殖目的不同,所以作為商業性的養殖業保險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第一,保險期限短。由于此類畜牧養殖是為了獲取其商業價值,如肉雞、魚蝦的養殖是為了食用,所以對此類畜牧定位的保險期限較短,一般等到其生長到經濟利益最大化時為止。例如,肉雞保險的保險期間從雛雞進入雞舍次日0時起到飼養49天之日后24小時為止。
第二,隨著飼養時間的增加,飼養的成本以及牲畜的價值會增加,直到成熟期時宰殺為止。由于飼養時間短,此類養殖保險的保額不再和育齡有關,只能根據不同物種飼養風險的大小以及飼養成本決定,且賠付金額隨飼養時間呈現出遞增規律。
第三,此類養殖一般規模較大。例如,肉雞保險的承保條件要達到2000只以上。許多投保標的共同生活在一個養殖場,災情爆發時,牲畜之間互相影響,容易造成疾病傳染,出現大規模死亡的情況。這就要求保險公司在承保此類保險時要注意觀察養殖戶的飼養條件,謹慎思考后決定是否承保。在承保之后,更要注意幫助養殖戶提高養殖技術,提高他們抵御風險的能力。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不同類型的畜牧養殖有不同的特點,保險公司在創新險種時,首先應該將養殖對象進行分類,看是屬于生產資料性質還是商業性質的養殖,再綜合考慮費率的厘定和保險金額的確定。
隨著保險公司近年來的宣傳與發展,養殖戶投保積極性比起從前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筆者在中航安盟保險公司成都分公司調研時卻發現,養殖業保險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一)承保環節的問題
承保是保險公司辦理業務的第一步,它能使養殖戶詳細地了解保險險種。承保工作如果沒有做到位,會使養殖戶喪失購買保險的積極性,保險公司也會因為業務不足而損失慘重。在承保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養殖業保險需要政府支持,但政府不應該直接參與市場運作。由于養殖戶保險意識薄弱,對保險公司缺乏信賴,在實際工作中,保費一般先交給政府再轉交給保險公司。例如,四川省很多偏遠地區的承保工作全部交給當地鄉鎮人員代辦,他們是當地政府的工作人員,承保時往往未嚴格按照要求承保,太多人情摻雜其中,這嚴重擾亂了養殖業保險市場的正常發展。
第二,由于鄉鎮人員并不在保險公司任職,保險公司支付的工作經費又常常無法發放到具體辦事人員,這導致了相關人員在承保過程中敷衍了事,沒有積極性去幫助保險公司拓展業務。
(二)核保環節的問題
核保是保險業務中最重要的一環。核保的程序過于松散會增加被保險人的道德風險;過于嚴格又會使被保險人覺得受到刁難,損害保險公司聲譽。所以,核保工作如果沒有做好,對我國養殖業保險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目前來看,行政力量的過多干預以及道德風險是影響核保工作的主要阻礙因素。
第一,很多地方在核保時,總有過多的政府官員介入。筆者發現,養殖戶在投保之后,保險公司查勘工作人員到現場進行保前查勘時,還會帶著部分鄉鎮代辦員一起前往監督。他們多以照相費、蓋章費、無害化處理費等名目向養殖戶收取費用,養殖戶對此頗有微詞,而保險公司對這些地方政府行為也無計可施。
第二,一些防止道德風險的舉措實施起來很有難度。例如,保險監管部門要求對能繁育母豬承保時須給其佩戴耳標,但是這一要求實際執行起來非常困難。能繁育母豬皮厚、易傷人,打耳標的過程中,部分地區曾發生過極其嚴重的能繁育母豬傷人事件。而且即使戴上了耳標,母豬也會互相撕咬,造成耳標脫落,使保險公司打耳標形同虛設。此外,農貿市場售賣各種顏色型號的仿制耳標,價格低廉,養殖戶可以通過把新的耳標放到豬尿中浸泡的方式把耳標做舊,以逃避監管。
第三,養殖戶素質不高,道德風險難以有效解決。筆者在調研中發現,某些地區市場上有病死家禽流通的現象,甚至出現被現場發現用病死豬騙保后,養殖戶禁錮毆打保險從業人員的惡劣情況。養殖戶急于止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保險公司如若不能提高養殖戶養殖水平,從源頭來降低養殖戶面臨的風險,就只會使保險公司和養殖戶的矛盾進一步尖銳,嚴重損害養殖業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
(三)賠付環節的問題
目前在養殖戶中流傳著一句話:“交錢容易,賠錢難。”這表達了養殖戶對保險公司理賠服務不到位的抱怨。由于保險代辦人員對免責條款解釋不到位,加之養殖戶文化水平不高,對保險條款的理解不到位,他們往往到賠付時才意識到很多風險無法得到保障,極易引發保險雙方當事人的糾紛和沖突。養殖戶對保險公司“不守信用”的誤解嚴重損害了保險公司聲譽,進而影響了續保和新業務的發展。
第一,減少政府對業務的過多介入,保險公司承保、核保應交給公司專業人員處理。
第二,提高保險金額。目前肉豬的市場價格遠遠超過了保險金額(1000元/頭),應該考慮重新審定豬肉價格和生產成本,擬定更符合目前狀態的保額和保費,在不增加養殖戶保費負擔的情況下,加大政府的補貼力度,提高養殖戶投保積極性。
第三,保險公司使用防疫耳標規避道德風險。保險從業人員在承保時應抄錄防疫耳標的號碼,記錄牲畜的年齡、身體狀況,詳細向養殖戶解釋承保風險、除外責任,當面要求養殖戶確認簽字,不再采用另外給牲畜打耳標這一操作難度大的方式。
第四,提高保險理賠質量,提升保險公司信譽。在賠付方面,保險公司也應加強自身治理,認真履行保險公司的社會責任。例如面對大災、巨災,簡化理賠流程,采用預賠付的方法盡快讓受災戶恢復再生產;對于養殖業保險小額案件,減少索賠資料,實現快速支付賠款。
第五,建立公平、透明的養殖業保險市場。養殖業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保險公司以及養殖戶的共同努力。保險公司也應定期派出保險從業人員,對養殖戶開辦保險知識、養殖技術等系列講座,提高他們對保險的認識水平、養殖技術。這樣不僅可以消除養殖戶對保險公司的誤解,還能通過養殖水平的提高降低保險公司面臨的風險。保險公司和養殖戶之間互相信任、互相依存的關系,才是養殖業保險發展的穩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