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著力構建智能制造服務平臺,逐步形成全產業鏈的智能協作。臨港提出要構建科研支撐、共性技術、協同創新、數據信息、孵化轉化五大平臺,為智能制造企業主體提供全方位和全過程的創新服務。其中,共性技術平臺方面,重點是在民用航空發動機、機器人、新能源、海工裝備等領域,牽頭創建一批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并積極搭建智能制造標準化與檢測驗證平臺,率先形成智能制造領域權威標準、行業規范和檢測認證體系。再如,數據信息平臺方面,重點是建立智能制造大數據中心,依托中移動IDC數據中心、骨干制造企業、信息化服務商、重點科研機構。
第二,著力推動智能制造產業發展,不斷增強產業引領力和核心競爭力。其中將重點做好五個方面工作:一是推動發展智能制造技術和產品,我們將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結合臨港基礎優勢,重點發展機器人、民用航空、數控加工、增材制造、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汽車、工程機械等重大裝備和重點產品;二是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和應用服務,培育引進一批具備整體設計能力和解決方案提供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統服務集成商,推動無線射頻識別、智能傳感器、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等關鍵技術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應用;三是積極推動傳統制造智能化改造,重點是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支持鼓勵中航商發、上海電氣、上海汽車、中船三井、三一集團、外高橋海工等骨干企業成為智能制造引擎企業;四是規劃建設智能制造專業園區,推動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民用航空、再制造、光電子、微電子、新材料、德國工業4.0等一批專業園區建設;五是培育發展智能制造服務業,加快發展技術轉移、知識產權、科技咨詢、電子商務、品牌建設等專業服務,支持融資租賃公司對制造企業集中開展多種形式的融資租賃服務。
第三,著力構建智能制造跨界合作體系,積極融入全球化產業發展網絡。重點是推動完善智能制造跨界資源配置、聯合研發、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機制。其中將重點推動5項工作:一是加強智能制造產業雙向合作,鼓勵跨國公司、海外機構等在臨港地區設立智能制造研發平臺、培訓中心,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同時支持推動臨港地區符合條件的智能制造企業加快拓展國際市場,并購具有研發實力、核心技術的智能制造企業;二是形成智能制造研究創新全球網絡,加強與德國、美國、日本、以色列等發達國家合作,對接德國科學院、弗萊恩霍夫協會,建立國際智能制造技術研究中心,推動共性技術海外專利交易和成果轉化。三是促進智能制造技術國際交流合作,一方面是要依托德國技術中心聯合會、國家東部技術轉移中心等單位,建設智能制造國際技術展示交易中心,打造全球智能制造技術集聚、交易、擴散、推廣的重要平臺。另一方面,要依托德國在職業教育方面的特色優勢和臨港地區技術學校集聚的資源條件,建設集職業技能培訓、鑒定、服務為一體的智能制造技術實訓基地;四是構建智能制造智力集聚交流平臺,吸引智能制造領域的國際性組織、思想庫、論壇機制落戶,籌辦智能制造國際會議、學術論壇、專業沙龍等;五是加強智能制造研究孵化。推動上海高校、研究機構與國際知名大學共建智能制造特色學院、聯合實驗室、專業孵化器、協同創新中心,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智能制造產學研合作伙伴。
同時,著力強化智能制造人才保障,推動建設國際化人才高地。結合正在制定的臨港地區“雙特”政策2.0版,積極推動科技創新中心有關人才政策在智能制造領域先行先試。啟動臨港智能制造人才安居計劃,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層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激勵、管理等相關制度;二是形成更加多層次的人才體系,以重大項目、產業聯盟為載體,引進一批智能制造領域國際一流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同時加大本土智能制造人才培養力度,支持智能制造龍頭企業與行業協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實訓基地;三是營造更加舒適便捷的生活環境。
此外,著力加強智能制造金融支持,建立完善多元化創新投資體系。其中,將發起設立規模為50億元的上海智能制造產業投資基金,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放大效應,支持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將推動建立風險分擔機制,鼓勵融資擔保公司為智能制造企業貸款提供擔保,推動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將鼓勵商業銀行在臨港地區設立科技支行,優先給予智能制造企業信貸支持;將推動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銀行支持臨港地區智能制造企業開展國際合作業務,推動企業“走出去”;將完善智能制造企業上市融資服務機制,支持龍頭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系統集成企業、工業軟件企業加強相互持股、收購兼并等資本層面的實質性合作。
最后,著力做好服務保障,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實施“互聯網+智能制造”行動計劃,推進城市光纖網、移動通信網和無線局域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智能技術在城市交通、能源保障、公共安全、教育醫療、政務服務等領域的示范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