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力
(重慶旅游職業學院,409000)
有關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過渡的思考
秦 力
(重慶旅游職業學院,409000)
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高等院校之間對于人才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如何實現傳統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過渡已經成為當前各大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在分析當前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過渡中存在的問題基礎上,提出相關應對策略。
高校人事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 過渡
現如今,知識與人才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社會的發展也逐漸進入到人力資本的新時期。而高等院校作為人力資源最集中的區域,傳統人事管理顯然難以順利當今高校教育的飛速發展,因而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的過度已然勢在必行。
高校人事管理主要指的是以與教職工相關的管理、科研及教學等活動為對象,通過相關方法與理論原則的運用,對培訓考核、獎懲任免、工資福利以及吸收錄用等事物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從而為高校各項活動的正常運行奠定保障。
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指的是高等院校中從事科研、教學、后勤以及管理等教職工總體本身具備的所有勞動能力之和。[1]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指的是通過現代化方法的運用,對人力資源進行科學的配置與培訓,并對人的行為、思想等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將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使人盡其才,從而幫助組織目標的實現。
由此可見,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是基于人事管理之上發展而來的一種人性化的管理,從以工作為導向逐漸過渡到以員工為導向,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主要的理念就是“以人為本”。
(一)部分高校缺乏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
現如今,很多高校都沒有制定長遠的人力資源管理計劃,在工資管理、教師聘用及培養方面依然以執行上級文件為主,很少與學校實際發展情況相結合,這些都使得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隨意性較大,從而導致人力資源管理難以為高校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
(二)缺乏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
現如今,盡管一些高校對分配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并且也發揮出了相應的激勵作用,但由于這些改革的舉措并不徹底、考核評估辦法落后以及制度不具有針對性等問題,導致相關工作人員缺乏積極性,因而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產生影響。[2]
(三)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
近些年來,隨著全國各高校擴招趨勢的不斷深入,造成很多高校依然處于一種缺編運行的不良狀態,不僅缺乏專業的任課老師,并且人員的流動性也缺乏,加上專業的教師難以進入人才市場,從而導致人力資源配置不科學,對高效人力資源管理的良性發展產生影響。
(四)觀念相對陳舊落伍
現如今各高校雖然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上取得了較大進步,但其管理模式中的計劃經濟色彩較為濃厚,并且缺乏兼容性與系統性,有的高校人事部門并沒有意識到人力資源對于高校增值的重要性。
(一)全面轉變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只有充分實現管理思想的轉變才能帶動管理方式發生變化。在當今各大高等院校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就是教師,因而要營造出尊師重教的管理氛圍,在充分了解教師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教師的創造性與主觀能動性。
(二)構建科學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
要想構建出科學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高校應當對內部結構進行充分的調整,并充分保證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以及公開性。[3]為此,各大高校應當逐步構建出以聘任制度為主、以分配制度與用人制度為輔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并且通過合理的激勵機制激發高校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三)促進高校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高校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工作較為復雜,其容易受到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生產等各個方面因素的制約。[4]為此,要想充分實現高效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首先應當在結合內部條件與外部環境變化的基礎上,對高校內部組織結構進行規范;其次,高校應當加強對人力資源成本的管理,實現人力資源的高效率使用及科學配置。
(四)從績效評估過渡到績效管理
就高校教職工的需求角度而言,不僅表現為基本的物質需要,同樣還包括自我價值實現、個人成就感等高層次的需求,而高效績效管理主要內容有及制定績效目標與計劃、績效考核與輔導以及績效反饋等環節,尤其要注重對教職工內在心理需求的滿足,所以高效人力資源管理中的績效評估應當逐漸過渡到績效管理。
知識經濟的到來使得高效人事管理的性質發生變化,從傳統的人事管理過渡到人力資源管理不僅需要更新舊的觀念,還要制定出符合高校長久發展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并且全面促進高校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完善績效評估與管理模式,最終實現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的成功過渡。
[1]徐鑫.論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J].現代交際,2014,12:15-16.
[2]胡巧珍.試論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J].人力資源管理,2010,02:35.
[3]辜明海.論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J].經營管理者,2013,20:186.
[4]張琳.淺議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4:12-14.
G322
B
1007-6344(2015)05-03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