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林
(當涂縣公路管理局,安徽 馬鞍山 243100)
淺談SMA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
朱雨林
(當涂縣公路管理局,安徽 馬鞍山 243100)
為了確保SMA混合料能夠滿足工程需要,在正式施工之前一定要進行反復的試驗,在保障施工質量的前提下減少經濟損失。本文從SMA混合料的制作和施工兩個方面著手,詳細地介紹了SMA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藝,其中重點強調了混合料的配合比設計以及配合比確定的方法。
SMA瀝青混凝土 路面施工 施工工藝
在制作上,SMA瀝青混凝土比一般的混凝土更為復雜一些,其要求也較高。根據SMA瀝青混凝土的配制過程,可以總結出四點:粗集料多、礦粉多、瀝青多、細集料少。在施工組織上,在大規模鋪路之前要先進行300m試驗路的鋪設,從而確定SMA瀝青混凝土的相關因素,作為施工方案的制作依據。
和普通瀝青混合料一樣,在施工前,要進行常規檢查,不同的是,對SMA施工還要增加以下幾點的檢查:
1.1對木質素纖維的要求是保持干燥,受潮的木質纖維不能用于施工上,在生產前不僅要對木質素纖維添加設備進行計量標定,還要對其進行防雨防潮的保護工作。
1.2 由于SMA的高要求,各種材料必須具有中心試驗室的檢查報告,才能允許進入場內,并且場內要配備防塵、防雨設施。
1.3 對于溫度的要求如下:加熱溫度最好在170℃~180℃的范圍內,運輸溫度要高于150℃,貯存溫度要高于140℃,并且要定期進行攪拌,防止出現離析現象。
1.4 抗剝落劑的添加量要嚴格控制,并且做好記錄。
2.1 SMA的目標配合比設計
SMA混合料組成設計的試驗方法是馬歇爾試驗方法,也是目前較為規范的試驗方法,而最佳油石比則根據空隙率、車轍試驗結果確定。以下是SMA-13配合比設計。
2.2 礦料中碎石是玄武巖石質的,粒徑為10mm~15mm和5mm~10mm,人工砂同樣選用相對應地玄武巖石質,礦粉選用石灰石粉,質量指標如表1。

表1
2.3瀝青是以70號A級道路石油瀝青作為基質瀝青,以SBS改性作為改性瀝青,質量指標如表2。

表2
2.4經過對不同種類纖維進行經濟技術比較,最后選用德國JRS公司生產的絮狀木質纖維素作為穩定劑,用量則根據國內的成功范例確定的0.3%。
2.5抗剝落劑選用揚中市文昌電子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文盛牌TW-1型瀝青抗剝落劑,用量是瀝青質量的0.3%。
2.6確定礦料級配圖
根據SMA-13的級配標準,得出三組符合設計級配的組配,材料配比時是:
級配1:10~15:5~10:0~3:礦粉=38%:36%:16%:10%
級配2:10~15:5~10:0~3:礦粉=41%:36%:13%:10%
級配3:10~15:5~10:0~3:礦粉=44%:36%:10%:10%
根據這3組級配測定4.75mm以上粗集料的毛體積相對密度及全部礦料的毛體積相對密度,計算粗集料的VCADRC,結果如表3所列。

表3
以油石比為例,測定VMA,VCAmix所用集料毛體積相對密度均在2.8~2.85,按6.4%油石比成型馬歇爾試件,測定三組級配的理論最大密度、毛體積相對密度、空隙率、VMA以及VCAmix,如表4。

馬歇爾試驗結果 表4
根據表4可以得出結論,這三組級配能實現粗集料的嵌擠,也有足夠的間隙可供瑪蹄脂填充。由于級配1最接近空隙率的要求,所以建議選擇級配1作為設計級配。
根據6.4%油石比成型馬歇爾試件選擇了級配1,下面可以將油石比分別設置為6.2%和6.6%進行馬歇爾試驗,最后根據三次試驗的結果確定最佳油石比,結果如表5.

馬歇爾試驗結果 表5
根據表5可以確定最佳油石比是6.2%,下面用燒杯法進行瀝青析漏試驗,結果如表6。

表6
根據表6得出:析漏損失為0.05%,車轍試驗動穩定度平均為4847次/mm符合要求,飛散試驗測得飛散率平均1.61%,浸水馬歇爾試驗殘留穩定度89.5%,均符合要求,最終確定最佳油石比為6.2%。
3.1在不噴油的情況下根據目標配合比調整好各冷料倉的上料比例,對礦料加熱后進行篩分驗證級配,并根據結果不斷調整。
3.2根據目標配合比試驗結果確定用油量,并且用電腦控制噴油量。拌和后,取適量的SMA-13混合料進行馬歇爾試驗驗證配合比的可行性,最后才能投入生產。
采用的韓國SPECO3000型間歇式瀝青拌和機生產SMA,其額定生產能力為250t/h。在生產之前,要熟悉SMA的特點,這對SMA生產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并且在生產中注意以下幾點:
4.1木質素纖維的分散拌勻。瀝青混合料的干拌時間為10s,加入瀝青后的拌和時間為35-45s,總生產時間為70-80s。
4.2人工添加木質素纖維容易出現誤差,所以建議機械填加。首先對設備進行劑量標定,然后與其他喂料設備聯鎖,最后是安排猿人進行檢查,防止出現堵塞和未噴情況。
4.3 SMA使用SBS改性瀝青時,拌和溫度要相對提高10℃~20℃左右。不管是瀝青加熱,還是礦料,都要嚴格控制好溫度。如果混合料的出料溫度超過190℃時,該混合料就不能用于施工。
4.4 SMA混合料的礦物填料儲備要干燥,添加量要精確。
4.5 在SMA混合料中,瀝青含量要嚴格控制,過多或過少都會對混合料的質量造成影響。在實際中,要每天進行瀝青混合料的試驗,隨時掌握瀝青混合料的相關參數,以便及時作出調整。
4.6組織好混合料的攪拌時間,根據混合料的技術要求和運輸距離,最好將混合料的出廠溫度控制在170℃~180℃,以保證混合料達到施工現場時溫度不低于150℃。
攤鋪速度為2.4m/min,攤鋪寬度為10.25m,攤鋪機夯實為4級、振動4.5級,也可以根據碾壓設備、路面寬度以及SMA瀝青混合料的具體參數,進行適當地調整。混合料的攤鋪溫度在165℃~175℃的范圍內,改性瀝青SMA適宜在路面表層溫度超過15℃的情況下進行攤鋪,如果遇上雨天或是下層潮濕的情況,要停止攤鋪作業。
SMA混合料降溫速度較快,在120℃以下的情況下就會凝固,所以初壓溫度要高于140℃,終壓溫度要高于110℃。SMA的碾壓遵循“緊跟、慢壓、高頻、低幅”的原則,壓實方法是跟在攤鋪機后面反復碾壓。
壓路機的速度為2~4km/h,并且保持勻速,碾壓分為初壓、復壓以及終壓三個階段。初壓是用DD110寬體雙鋼輪碾壓1遍,碾壓溫度為160℃~175℃;復壓是用雙鋼輪碾壓3遍;終壓是用寬體雙鋼輪碾壓2遍,溫度是110℃~130℃。混合料不超過100℃的情況下,不得進行碾壓工藝。
對于加鋪部分是用2臺攤鋪機縱向接縫,采用熱接縫施工方法。如果路面的油斑直徑超過了5cm,要及時撒機制砂和碾壓。在碾壓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6.1在水中摻入適量的清洗劑,并均勻灑在鋼輪表面,避免混合料粘輪。
6.2時相鄰碾壓帶要重疊1/3~1/4輪寬,碾壓工作面長度為30~50m。
6.3避免過度碾壓,當SMA面層的密度符合要求時,要立即停止碾壓。
6.4 使用輪胎式壓路機碾壓,防止粘輪。
6.5 安排專人檢查摻加劑的劑量是否正確。
檢測的重點是壓實度、表面構造深度和透水性。
當瀝青混凝土路面攤鋪層溫度自然冷卻到周圍地面的溫度時才能開放交通,通常這個過程至少需要24小時。
要控制好瀝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質量,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瀝青混凝土的配制和施工工藝,并且做好相關的養護工作,從根本上解決那些常見的問題。
TU75
B
1007-6344(2015)05-0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