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惠羽
克萊斯頓《奏鳴曲》Op.19作品分析
□韓惠羽
保羅·克萊斯頓是美國20世紀著名的作曲家,其中薩克斯奏鳴曲作品19被薩克斯演奏者廣為流傳,作者于1939年完成,是專門為Alto薩克斯所作。
克萊斯頓《奏鳴曲》作品19對演奏者了解近現代作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從樂曲風格上看,此曲不同于古典作品,它的旋律沒有古典樂曲的穩定性。從曲式上看,它比古典作品相對自由。古典音樂嚴謹的曲式格式,在本曲中近現代作品的曲式特點十分明顯,如節奏、旋律、和聲等,都不同于古典音樂的樂思發展。節奏多采用三連音、十六分音符和附點音符交替進行的形式;旋律并不是按照古典音樂的拍號重音排列,在這首曲目中重音的出現更加自由;從鋼琴伴奏的和聲上看離調頻繁,凸顯近現代作品風格。
此曲對于演奏者提升演奏技巧有很大幫助。首先,古典音樂大部分的重音是按照拍號的標記演奏,而近現代作品的特點之一就是重音自由,作曲者在這首作品中大量運用反拍重音的技巧,這對演奏者的演奏感覺有很大挑戰。其次,樂曲中出現大量的變音記號,演奏者初次演奏時,速度一定要慢,這對作品的完整度也是有好處的。最后,在樂曲的第一樂章中出現泛音,對于初學泛音的演奏者一定要反復練習才可達到純熟的程度,為了樂曲的完整度,一定要將它練習得得心應手。
全曲分為3個樂章,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結構,第二樂章為并列單二部結構,第三樂章屬于自由變奏曲式結構。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結構。由呈示部、過渡、展開部、過渡、再現部組成。呈示部:主部為樂段結構,伴奏以8分分解和弦為主,開放性樂段。連接為4小節,與伴奏相互呼應。副部第二主題出現,與主部形成對比。結束部由伴奏演奏,材料來源于副部。過渡部:采用級進手法。展開部:引入部采用主部材料,與主部為平行關系,節奏音型拓寬。中心展開部將副部材料展開。再現部:屬于動力再現,再現呈示部。開放性樂段。
第二樂章:并列單二部曲式結構,非方整性、開放性樂段,對比關系樂段。第1小節到第14小節為A呈示段,bD調,由a+a1組成,a與a1是對比關系。a段由鋼琴演奏,a1段由薩克斯演奏。a1段采用a段的動機,方整性樂段,開放結構,旋律較抒情。第15小節至34小節為B段,由b+c組成。B段采用a段動機為素材,是a段動機的上增三度模進,c段與b段為對比關系。尾聲采用呈示段材料。
第三樂章:自由變奏曲式結構。變奏曲式包括固定基礎變奏曲、變體主題變奏曲和自由變奏曲。本樂章采用自由變奏曲式。a與a1是平行關系,非方整性樂段,伴奏以8分分解和旋和16分音型為主。旋律強弱對比明顯。變奏一:并列單二部曲式結構A+B,A段出現新的主題,與a段形成鮮明對比,B段使用a段素材,在鋼琴伴奏聲部出現,非方整性、對比關系樂段,開放性樂段。變奏二:為樂段結構,采用a段材料,將a段動機上大二度模進。旋律抒情,開放性樂段,與主題是平行關系。變奏三:為復樂段結構。B段采用新的主題,多出現5連音、6連音,與主體形成對比。變奏四:再現主題,與主題是平行關系。
第三節克萊斯頓《奏鳴曲》Op.19演奏難點處理主要表現為:這是一首近現代的作品,由三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是快板,第二章是慢板,第三樂章是急板。
第一樂章臨時變音記號多,技術難度較大,吹奏時要注意音準及指法運用。樂曲中力度變化明顯,開始部分使用強音記號,對演奏者的吹奏力度有一定要求。
在第7、8小節要注意重音的演奏,要使用爆發的力量,才能使其突出。12到13小節有漸慢回原速的速度變化,要注意與鋼琴伴奏的默契配合。20小節的波音記號和漸慢的速度標記是不容忽視的,并且波音記號要注意小二度的音程關系,這一樂句在第一樂章的呈示部中起到了很重要的結束作用。27小節至33小節出現連線吐音,要做到清晰的演奏。在展開部72小節中,作者采用抒情的手法,大量運用速度變化和三連音做處理,所以要演奏出的有連續的感覺,與呈示部做出對比的音樂效果。85小節有漸慢回原速的處理,演奏得巧妙些,這一樂句對整個樂曲的影響較大。在這首樂曲中,展開部的過渡部分很重要,凸顯出作者的作曲風格,即強有力的節奏感。103小節出現泛音G,建議在練習基本功時,將泛音G作為重點練習,在演奏樂曲時,才能輕而易舉達到要求。本樂章結束句做漸強處理,但是速度要保持一致,建議與鋼琴多配合練習。
第二章是慢板、抒情的樂章,與第一樂章形成對比。力度變化很大,前半部多以弱為主,中間出現高潮部分,出現f—ff,音樂感覺很激烈,結束回到弱音。節奏上要注意三連音與四個十六分音符與附點音符的轉換,容易出現速度越演奏越慢的現象,建議多用節拍器練習。第二樂章整體上遵循了古典音樂的格式,但是節奏上體現了現代音樂的元素。樂句從反拍起,附點音符使用頻繁。
第三樂章急板,特點是變音記號多,裝飾音頻繁出現,并且裝飾音上加重音記號,突出裝飾音。這一樂章旋律的重音不在正拍上,這是現代作品的突出特點,本樂章將這一特點表現得十分明顯。
雖然第三樂章速度快,但相對這一樂章前面部分,45小節后出現大線條,較抒情,速度保持不變,所以不要演奏得太跳躍。本樂章的難點在194—197小節,建議將這四小節作為基本功內容練習。結束句較有難度,除看清變音記號外,力度表情記號sfff必須表現得夸張,盡量達到完美效果。
參考文獻:
1.納塔里奧.十大世界古典薩克斯曲目[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朱世達.當代美國文化[J].美國音樂,2001(04)
3.高佳佳.音樂作品分析應用教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
(作者系吉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技術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