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權 雷珺然
全媒體背景下播音主持人才的培養與創新探究
□張權雷珺然
隨著受眾審美需求的變化,廣播電視傳統媒體的節目主持亟需創新,越來越迫切地需要復合型、實用型、創新型的語言傳播人才。這就要求教育機構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和目標計劃中越來越細化。
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各學院培養出來的語言藝術人才無法滿足新媒體、全媒體時代對有聲語言藝術人才能力的需求。大部分高等院校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還停留在重基礎教學的錘煉,如普通話語音與發聲、基礎語言表達等傳統的基本語體的訓練和教學上,而在個性發展、綜合能力、邏輯思維、心理素質、美學藝術等更高層面的理論探索和實踐上,還沒有形成科學的、適應人才市場需要的課程體系,因此,所培養的學生在從業后,大都暴露出節目創意建樹不多,駕馭語言藝術能力低,即興應變能力弱等諸多問題,無法適應廣播電視目前頻道專業化、節目多元化、主持個性化的職業要求。
我們就必須找出癥結,并積極研究應對辦法。彌補“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不足,更好地服務社會。本文將對“全媒體時代下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與創新探究”的課題進行詳細闡述,以期實現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中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2006年教高16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實施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加快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根據一項社會調查的結果,廣播電視等主流媒體所需的語言藝術人才是以采編播控為一體的復合型、實用型、技能型專業人才。而實際結果是,在每年的畢業生和實習生中,能夠達到編、采、播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標準的很少,大部分都顯得專業單一,且獨立工作能力差。媒體直言:“這樣的人員我們無法使用。”
從中不難看出,我們的教育培養規格與社會需求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為此,播音主持專業特色教育的培養,一定要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社會的需求,在教育質量和教學方法上,認真按照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進行辦學,“走工學結合的路子”,密切與媒體、行業的合作,聘請行業專家參與教學,適時調整培養規格,研究授課內容、捋順學科體系,創新教學方法,并加強基礎理論和實踐教學課程的科學搭配,從而使教學方向更貼近行業、更貼近崗位,增加實操內容,培養多規格的實用型人才。
播音主持專業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不同,它不是通過課堂講授就可以培養出優秀人才。按照該學科一般的教學規律而言,必須通過大課講授、小課輔導,實施藝術個性化教育。所以,辦好這個專業,首先要保證富有實踐經驗的老師或在新聞媒體有一定工作經歷的播音員主持人指教及輔導。
播音主持專業教育領域的領軍院校中國傳媒大學,近幾年也在不斷地吸納在新聞媒體有一定工作經歷的優秀播音員和主持人充實教師隊伍,這一舉措取得顯著效果。然而從現在全國開辦播音主持專業院校的狀況調查分析,大部分院校由于師資匱乏,有的直接從本校的畢業生中選拔部分人留校任教,這些人往往還沒有走出校門就直接走上講臺,沒有從事廣播電視工作的經驗,因而在授課過程中的示范、引導能力偏弱。這樣的課程資源、師資力量與專業培養目標的矛盾極為突出。
綜觀各大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上,基本都是如此:“以播音主持為主、具有多種語言藝術表達技巧,有一定的采、編、播、控能力,德才兼備、一專多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職業型、實用型、復合型、創新型的人才。”而現實情況是“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比較普遍,大課講得很細,卻不能安排足夠的小課訓練。這對于技能性很強的語言訓練來說,要想讓學生達到一定的語言功力,恐怕是難以做到的。還有的學校由于專業教師少,小課組人數增多,有的高達30多名學生一個組,按照每組連上四節,每節課40分鐘計算,每個學生只有不到5分鐘上口播讀時間,這樣的小課“規模”,使得因材施教、示范引導的“一對一”教學模式根本無從談起,更無法做到培養和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
針對播音主持藝術的專業特點,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專業教師應把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能力結合起來,改變那種忽視學生語言基礎、語感、興趣以及愛好等的差別而采取的“全而統”的培養方法,舊有的做法不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提升。要讓學生學會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并在轉化過程中,進一步豐富知識,形成知識與能力間的不斷轉化、不斷創新的良性提高與進步。同時還要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忽視知識,將不能自我提高;沒有能力,將不能從事實踐工作。
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從注入式轉向啟發式、交互式、討論式、自主式的教學法;培養學生想學、要學、自學的能力和創造力,并能從標準化的統一模式培養,向多樣化模式培養轉變。同時,還需要教師具備既能夠傳授給學生專業知識,又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問題并加以解決的能力。如在實訓課中,就有些文章中的句、段,教師與學生應該共同分析、討論,老師還應親自示范,讓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聲音的運用、語句的表達以及對作品的理解程度等,這樣學生才不會學得盲目。
在課程設置上應以能用、實用為原則,從崗位需要定課程、課時,定理論和實訓課的比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分類指導,重在語言功力的培養,并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個人愛好、發展潛力等有選擇地開設些拓展能力、開發思維方面的課程,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學方法和手段。例如,有的學生對體育非常感興趣,在教學中,授課老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安排其體育解說、賽事主持等訓練;有的學生愛好音樂,有表演天賦且有娛樂氣場,授課老師可以引導其發揮特點訓練不同類型的娛樂節目主持。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學生日后的就業找到了方向。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一個培養特殊人才的專業,實踐性很強,教學上應該具備視、聽、錄、攝、演、控的全套播音、錄像實驗設備。然而,實際上目前開設了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許多院校都沒有應有的錄音、錄像設備;有的學校雖有部分簡陋的設備,遠不能達到高職教育所要求的“貼近行業、貼近崗位”的要求。教學中也很難給學生進行話筒前和鏡頭前的演練和示范,學校硬件設施差、實踐時間少,聽、看節目和接觸實踐機會少,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弱。
從部分畢業生及用人單位的反映來看,他們感到所學的理論知識遠遠不能適應業界的實際,講授的內容與實踐崗位能力要求脫節,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在學校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鍛煉,這樣勢必影響廣播影視事業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
隨著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教學培養必須要緊跟時代步伐,在課程建設上,要有行業專家參與制定,專業教師適時到行業一線學習鍛煉,時刻把握行業一線動態,保證教學的實用性和超前性。教學實踐中,學生的每一次專業訓練都應該按照實戰標準進行,因為普通的訓練和實戰中的播音主持工作是有區別的,這不僅需要學生有過硬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而松弛的播出狀態。
直播的播音主持工作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從業者的心理素質和他(她)在鏡頭、話筒前的狀態,因此,教學訓練在達到了語言表達的標準基礎上,很關鍵的一環就是“狀態”的訓練。而表達浮于表面、照本宣科,就會出現四平八穩的“唱調”“保險調”,這種不積極的播音主持狀態毫無語言色彩,與現在的播音主持專業崗位要求極不相稱,更不會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此外,更為重要的是,播音主持專業所培養的學生在今后將利用有聲語言藝術在廣播電視媒體工作,而廣播電視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黨政宣傳窗口,收到全社會的普遍接觸和關注,因此,對播音員主持人在思想品行、行為操守上有更高的要求。而現在的學生恰恰在這些方面普遍缺乏正確的認識。所以,教師就更應該引導學生伏下身來深入社會,了解社會,引導學生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提升學生崇尚美善覺悟,增強學生對媒體所應遵循的“責任意識、喉舌意識和服務意識”的理解,進而激發他們對“新聞敏銳性和把握新聞事實”的能力,及時跟上行業發展步伐,與社會潮流保持一致的思想與用于創新型的精神,這才是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真正生力軍。
廣播電視語言藝術特色教育強調的是個性風格和獨特聲音。為此,在學生入學時,從聲音和語言表達上就已經有著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獨特之處。專業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要抹煞這些特點,而是強化其可用之處,對不利部分加以糾正。
過去,我們的教學強調統一規定,而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所做的因材施教不夠。這主要是與當時的社會大背景和具體傳媒環境有關,特別在“文革”期間,播音員都要求寬音大嗓。而如今是追求個性化、多樣化的時代,廣播電視語言藝術也要求個性化、多樣化。
我們現在的教學計劃都是按照教學大綱來實施的,沒有從學生的個性發展去考慮教學方法和內容。按照常規的教學安排,一般都是以文稿體裁和節目、欄目順序依次進行教學和訓練。但要認識到,有些學生并非所有的形式和語體都能掌握好,或者說有些學生只是在某一兩個方面有特長:有的擅長播新聞,有的善于駕馭談話節目,有的在綜藝方面有特長。所以沒必要要求學生面面俱到,不能強求每個學生都對所有的文體、語體都很好地掌握,而是要重視樹立和培養學生的專業個性,保護學生在專業表現上的與眾不同之處。
同時,要注重適應媒體對廣播電視傳播者的要求,在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在播音主持中的個性發展,更應強調“一專多能”,要針對廣播電視工作性質和語言藝術特點,引導和教育學生從學校學習開始,就要有“整體節目”意識,即在專業教學中,一方面要強化語言表達訓練,另一方面更應引導學生確立“節目整體”意識,主動去把握節目整體,增強駕馭節目整體的能力,以完整的節目形式進行訓練,因為廣播電視工作的性質決定著播出節目是一項集體項目,一期完整的播出節目,需要前后期的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方能展現給觀眾可視、可看、可聽的節目,單靠一個人的力量,無法完成一期完整的播出節目。
為此,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個性發揮,還要加強統籌能力的訓練,更重要的要有團隊合作的意識和協作精神,在三年的教學中不能僅僅停留在被動地表達篇章、稿件文字的狀態,要創造條件,引導學生了解、參與節目生產過程,有計劃、有目的地讓學生自己找選題、出創意策劃,使其在采訪、寫作、編輯、主持播音到制作合成等各個環節都能獨立完成,這樣,學生的語言功力、綜合素質、動手能力、寫作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確保“一專多能”的教育培養。
播音語言藝術特色教育,離不開行業企業的支持,應該和第一線的廣播電視實踐結合起來,加強與各級電臺、電視臺、傳媒公司等多種媒體行業的聯系,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與其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聘請有行業一線實踐經驗的播音員、主持人來校講學;鼓勵專業教師到行業一線實踐鍛煉,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實踐教學水平,時刻掌握行業發展動態與專業需求;組織學生到實際工作崗位邊工作、邊學習,讓學生盡早熟悉崗位、使教學貼近崗位,并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設備、場地的優勢條件,由老師和行業專家帶學生到電臺、電視臺等多種傳媒公司進行項目教學,為學生創造實習、實踐機會。
讓學生在工作中實踐,在實踐中提高,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無窮無盡的創造力,也會促進老師改進教學方法,推動教學改革,多出教學和科研的新成果,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職業型、實用型、復合型、創新型的播音主持專業人才。
(張權: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雷珺然: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