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李節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然而,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主要群體,進城農民由于受到傳統的行為理念、生產生活習慣、政策的歧視,以及公共服務資源沒能及時跟進,成為游離于農民與市民之外的特殊群體。其特殊性,就在于他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上表現出明顯的“兩棲”化特征。如何化解和消除這類群體的“兩棲”化特征,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成為真正的市民,直接影響到新型城鎮化進程。本文以安徽省淮北市作為樣本,通過調研發現,“兩棲”農民無論是思想觀念,還是生產方式、就業技能、社會保障等,都與新型城鎮化的要求不相適應,這成為影響和制約“兩棲”農民市民化的主要因素。
農民市民化進程中的“兩棲”化特征
一是從思維方式來看,“兩棲”農民處于戀土戀鄉的定式狀態。“兩棲”農民絕大多數土地情結較重、家鄉情懷較深,特別是隨著務工收入的持續增加、農村土地的不斷增值以及對城市生活環境的不適應對社會保障的擔心,越來越多的農民,更滿足于這種“吃飯靠種地、花錢打零工”的自給自足、兩棲生活的狀態。抽樣調查顯示,目前全市50%以上的“兩棲”農民對當前生活現狀較為滿意,不愿離土離鄉;而具有強烈進城落戶意愿的不到10%。在戀土戀鄉思維定式影響下,“兩棲”農民走向城市的步伐大大放緩,嚴重阻礙了新型城鎮化進程。
二是從生產方式來看,“兩棲”農民處于亦工亦農的伴生狀態。據調查,2013年,該市在外務工200天以上的“兩棲”農民,占全市總數的70%以上;“兩棲”農民來源于務工的收入,占到家庭總收入的80%以上;城郊“兩棲”農民人均收入,較邊遠鎮單純依賴農業的農民收入高了近萬元。盡管常年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由于沒有完全脫離農業生產,他們還沒有成為真正意義的產業工人。“兩棲”農民這種亦工亦農的生產方式,不僅不利于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也加大了土地流轉難度,影響了該市現代農業發展。
三是從就業方式來看,“兩棲”農民處于二三產業的邊緣狀態。該市“兩棲”農民文化水平較低,缺乏一技之長,只能在建筑、搬運、餐飲、加工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從事一些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的體力工作。他們的勞動技能始終處于較低水平,無法進入到二三產業的核心崗位,同時“兩棲”農民在農忙季節紛紛返鄉,也給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了嚴重影響。“兩棲”農民技能的低層次、就業的邊緣化,難以滿足新型城鎮化產業發展對人力人才的需求。
四是從保障方式來看,“兩棲”農民處于城鄉二元的分割狀態。在當前城鄉二元體制下,城鄉居民在社會保障上存在較大差別,“兩棲”農民無法像城鎮職工一樣享受就業、失業、醫療、養老等城市社會保障,不簽訂勞動用工合同,不交付工傷、生育保險,克扣工資、惡意欠薪、隨意辭退等現象時有發生。僅2013年,該市就發生拖欠“兩棲”農民工資事件162起,涉及人數4830人。人的城鎮化,就是要讓進城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公平享受公共服務,但是面對城鄉二元的社會保障體制以及在城市居住生活的高昂成本,“兩棲”農民進城只能是望而卻步、躊躇不前。
五是從組織方式來看,“兩棲”農民處于單打獨斗的松散狀態。由于政府對“兩棲”農民缺少有效的引導、組織和管理,“兩棲”農民在進城找工作時,多是投親靠友、自找門路,同時受自身技能所限,加之用工信息閉塞,一些進城農民長期難以找到合適穩定的工作;而對于一些進城較久的“兩棲”農民,社會關系單一,多是單打獨斗、各自為戰。進城的無秩序,管理的無組織,致使“兩棲”農民合法權益時常受到侵害。
化解農民市民化“兩棲”化特征的思考
為更好地推進“兩棲”農民市民化,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要著力在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著力在轉變“兩棲”農民思想觀念上下功夫。一要加強輿論宣傳。積極采取多種形式深入宣傳新型城鎮化的重大意義,讓“兩棲”農民真正明白自己是新型城鎮化的最大受益者,從而自覺自愿、主動參與,為加快土地流轉、土地確權登記和征地拆遷提供動力。二要增進心理認同。要加強各級組織、服務中心和民間團體對“兩棲”農民的關心關愛,逐漸增強他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他們在融合融洽的環境中融入城市生活。三要提高文化素養。重點抓好“兩棲”農民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培養城市居民理念和公德意識,幫助他們樹立新觀念、改變舊習慣。
第二,著力在提升“兩棲”農民就業技能上下功夫。一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科學制定“兩棲”農民綜合培訓計劃,緊緊圍繞勞務市場用工需求,開展訂單式培訓、定向培訓、企業定崗培訓,不斷增強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提高自主創業能力。要進一步放寬“兩棲”農民創業登記注冊條件的限制,運用財政支持、創業培訓、小額擔保貸款、創業孵化等扶持政策,促進“兩棲”農民自主創業。三是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目前,我國農村初、高中畢業生是新生代的“兩棲”農民,要把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大力支持各職業技術院校擴大農村招生規模,鼓勵有條件的普通中學開設職業教育課程,切實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師資、教材和實訓基地建設。
第三,著力在構建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上下功夫。一是推進“兩棲”農民在城鎮落戶。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城市戶籍限制,促進有條件有意愿、在城鎮有穩定就業和住所的“兩棲”農民及其隨遷家屬在城鎮有序落戶,并依法平等享受城鎮公共服務。二是保障隨遷子女公平接受教育。將“兩棲”農民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疇,全面清理公辦學校入學條件障礙,保障其以公辦學校為主接受義務教育。三是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鼓勵“兩棲”農民廣泛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不斷強化企業繳費責任,擴大“兩棲”農民參加城鎮職工工傷、失業、生育保險比例。四是改善“兩棲”農民居住條件。要采取廉租房、公租房、租賃補貼、購房補貼等多種方式減輕“兩棲”農民居住負擔,大力加強城中村、城鄉結合部治理,使居住其中的“兩棲”農民住宿條件得到改善。
第四,著力在強化“兩棲”農民組織管理上下功夫。一是加強信息統計工作。推進“兩棲”農民信息網絡建設,實現人員基本情況、就業意向、用工需求等信息共享,提高勞務輸出、創業培訓等工作的組織化程度。二是強化工會作用。積極引導“兩棲”農民加入工會組織,督促用人單位履行法律法規規定的義務,切實履行職責。三是暢通維權渠道。健全基層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工作網絡,進一步簡化“兩棲”農民勞動爭議調解仲裁程序,依法嚴厲查處用人單位侵犯“兩棲”農民權益的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