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品嘗轉基因玉米雖無科學研究價值,但有科普價值,應創造條件讓國人可以天天吃轉基因食品。
崔永元:轉基因食品,你吃嗎?你可以選擇吃,我可以選擇不吃。你可以說你懂“科學”,我有理由有權利質疑你懂的“科學”到底科學不科學。你可以說我白癡,我也可以說你白吃。
提到轉基因,國人記憶猶新的一定有2013年9月發生在微博上的一幕知名主持人與“打假斗士”的罵戰。本來是好好地談論“轉基因”,結果升級為“人身攻擊”,最后對薄公堂,未免讓人覺得惋惜。
在輿論上,小崔顯然占據了優勢,因為他站在普通大眾的立場上,對于轉基因是否安全,他不了解。但我不了解的東西,我可以選擇不吃,這是我的權利。而方舟子是科普專家,他認為普通人沒有資格質疑,這無疑是“自打自臉”。其次,“讓國人可以天天吃轉基因食品”這句話怎么聽起來都像廣告。而由這件事在國內引發的廣泛爭議是:在轉基因問題上,我們到底該相信誰?
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像證明轉基因是否安全一樣艱難。然而我們可以初探一下有關“反轉基因”運動的一些基本事實,讀者也可以綜合多方面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斷。
也說“反轉基因”的起源
有知名科普評論員曾探討過“反轉基因”的起源問題,他得出結論是:“反轉基因”團體有自己的利益訴求,這一點在美國表現為“反大公司”,在歐洲則表現為“反現代性”和“反專家體制霸權”。他列舉的案例是英國政府在1996年瘋牛病事件爆發初期對一些信息的控制和隱瞞行為,造成了嚴重的公共信任危機,并在反轉運動中發揮了作用。
筆者對現代性和文化霸權不甚了解,因此也無從對上述觀點作出判斷。我倒是想說說普通人為何會反感轉基因。據來自紐約客上的一篇評論(作者Maria Konnikova)指出,轉基因食品之所以被人們抗議為“值得懷疑的食品”,很大程度上是受“心理規律”的影響。
關于人們對“天然”和“非天然”概念的理解,心理學家很早就發現了其中的認知規律。1982年,心理學家羅伯特·斯登伯格發現,熟悉程度是人們區分“天然”和“非天然”的重要標準。并且人們在判斷兩者孰優孰劣時會存在認知上的偏見,即天然的一定是好的,而非天然的就是壞的。而任何事物,只要進行了人為干涉都會被定義為“非天然”,比如轉基因食品。
不過,過分放大心理效應的因素,似乎也有些不妥,因為很多時候哪怕是“非天然的”,人們只要知道它的具體好處與壞處,還是會有選擇地將它利用起來。舉幾個很簡單的例子,洗發水對頭皮有刺激作用,香煙對健康有危害,但這兩者都沒有什么爭議,也不會引起人們的恐懼,因為人們知道事實。而轉基因技術在進入公共領域時,恰恰缺少關于安全方面的信息說明,要么是給出的說明里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但這樣看起來更加可疑。
且不說這個技術推廣過程中的“失誤”,各國相關部門在引進轉基因農作物和食品時表現出的公開性、透明性、民主性不夠,恐怕也是另一個引起質疑的原因。曾經在美國爆發的“轉基因食品標識大戰”就能說明這一點,美國有26個州都曾想讓轉基因食品標識貼上包裝成為法案,然而進展很不順利,目前只有緬因州和康涅狄格州2個州獲得通過,其余則不了了之。
因此這里也有必要指出的是,很多媒體報道說美國人也吃轉基因,如果不加說明的話,很容易理解為“美國人都贊同轉基因”,事實是他們也沒有選擇權,轉基因食品已經悄無聲息地上了超市的貨架。試想,如果政府能通過標識法案,相信很多人在選購商品時會有自己的考慮,這不僅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權,也是消除“轉基因”的隱密性引發的恐懼的唯一辦法。
各國對“轉基因”的態度
2014年12月,一向嚴格禁止“轉基因作物”的歐盟在引進轉基因問題上邁開了步子。根據相關法案,從2015年春天開始,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將評估哪些轉基因作物是安全的,并批準其進入市場。這一舉動對于“挺轉”派來說似乎是個好消息,然而歐洲民眾對待“轉基因”的情緒并不是一道法令就能平息的,尤其是一些公益環保組織當即表達了“對轉基因沒信心”的態度。
相比之下,中國的政策格外的寬松。據路透中文網報道,中國目前允許進口8種轉基因大豆產品,15種轉基因玉米產品,主要用于動物飼料。不管這則新聞是否屬實,從國內近年來關于“轉基因”的討論中,我們不難看出農業部發言人的“挺轉”態度。
美國的情況上文已有提及,不過還需補充的是,美國人吃的轉基因食品,基本上是工業加工食品,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美國人也吃轉基因初級農產品。
辯論何時休?
此刻,你必須知道的一個事實是,在全世界關于轉基因的大討論還未有結果的時候,你的餐桌上和購物車里已經有了轉基因食品。民眾需要的,不僅僅是科學界站出來對轉基因技術進行耐心、細致的解釋,道出它的利與弊,更需要政府部門把信息公開,需要商家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需要國內關于轉基因作物與食品的法案盡早出臺。
如果沒有以上的舉措,轉基因或將是一場永久的爭論,而轉基因技術會如同一個在迷霧中行走的人,兜兜轉轉,總找不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