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文
2014年,中鋁中州分公司煤氣站不負重望,繼續創造著新的輝煌:人員還是原來的78人,但工作量卻增加50%,由一年前的6臺煤氣爐供1臺大焙燒爐,逐步增加到21臺爐供4臺焙燒爐,相比天然氣焙燒氧化鋁,一年來,共為節約資金7200余萬元。
自2013年8月10日市場化改革以來,中國鋁業中州分公司(以下簡稱“中州分公司”)煤氣站全面對標民營企業,結構重組、流程再造、整體換血,書寫著改革的傳奇。煤氣制造成本連續12個月平均降至288元/立方千米,比目標值降低20元/立方千米。煤氣站經理王繼恩深有感觸地說:“是中州分公司市場化改革給我們帶來了成長的平臺和發展的契機。”
能有今天的成績,對中州分公司總經理曾慶猛來說,完全在意料之中,因為他始終堅信:“沒有不可能的事兒,只要有想干事兒的人!”
在煤氣發生爐主控室,筆者看到司爐主操李戰成在電腦前觀察完生產指標和趨勢圖后,騎著自行車便匆匆出去了,他要去調整爐子飽和溫度。

司爐工荊宏濤正在精心調整指標
飽和溫度是煤氣控制關鍵指標的核心。通過對它的調整,可降低灰渣含碳量、提高煤氣質量、降低煤氣成本。但受水溫、爐溫、氣化強度等因素影響,難度大,需要反復調整才能到位。
但在11米高的煤氣爐平臺上騎自行車,這在業界可是個新鮮事兒。只見李戰成騎著車對所轄四臺發生爐逐個兒調整飽和溫度,且須在10分鐘之內調好。從發生爐主控室到最遠的32號發生爐,一個往返路程近300米,以前是一人看一臺爐,往返步行一趟差不多10分鐘;現在一人看四臺爐,時間根本來不及。何況一天下來二三十趟的頻率,近十多千米的路程,需要消耗大量體能。后來,他從家里搬來了自行車,就方便多了。
“有困難,只有主動去想辦法克服,才能適應市場化的新要求。”甲班作業長籍亮如是說。
以前煤氣站的工作是“員工干到哪兒,車間指到哪兒”,工作非常被動。市場化改革后,站里把權力下放到班組崗位,安全、指標、成本、檢修等全部由班組負責,干得好不好,收入高不高,員工自個兒就能當一大半兒的家。指標每優化一個百分點,成本每降低一元錢,個人收入就會有提高,效益超額部分按10%提取激勵薪酬。如今,該自己操心的事兒,不用站里安排,班組自己就主動去干了,據作業長程廣利介紹,所有問題限定責任人和期限,必須在當天予以解決。關鍵指標和異常指標每班密切跟蹤,及時調整。
據介紹,市場化改革后,對于司爐工來說,煤氣成本完成308元/立方千米,每人獎500元;煤氣熱值完成5.95MJ/Nm3,每人獎200元。如果完成得更好,獎金會更高。“干得多、干得好,收入就高。”該站實行的日工資制度后,請假的人少了,爭著上班的人多了。制度的改變,機制的重建,理念的更新,習慣的養成,煤氣站悄然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2014年12月29日,據司爐乙班作業長焦長明介紹,他們班每噸氧化鋁的煤耗比要求的150千克降了3千克,一個班下來可節省5噸左右的煤,一個月就可降本15萬元,多生產1000立方米煤氣,可提工資7.77元,這些點滴的降本成果都會體現在薪酬中。
以前一人看一臺爐,現在薪酬跟工作量緊密掛鉤,多看一臺爐,月工資增450元左右,所以大家爭著干、搶著干。但也并非誰想多干就能多干,必須是業務精、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有資格多看爐子、多干活。時下,干技術活,當主人翁,掙明白錢,干得有尊嚴,大家感覺更有“奔頭”了。
快到中午了,只見安全防護員張小強、作業長王平匆匆走出主控室,他們要到各自掛鉤的崗位上陪大伙兒吃飯,這是車間規定。
筆者感到好奇,就跟著去了張小強“陪吃”的皮帶崗位。時間是中午11時40分,皮帶主操段紅祥、勞務派遣工王利中、王滿意掂著站里為大家送的午餐來到休息室。張小強陪著他們一起吃飯時,順便傳達了一下車間晨會上的精神、領導的要求和需要配合的工作等,然后開始溝通交流,順便再講解一下安全和防護救護知識技能……真是沒想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原來他不僅僅是來“陪吃”的。
煤氣站是中州分公司易燃易爆一級危險點源。機構扁平化了,人員精減了,沒有了專職的安全員,就想出了一個新招。站里僅三名領導,垂直管理到班組,“陪吃者”便成了管理者和一線員工之間溝通和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三個領導把辦公室設在司爐上,實時指導工作,及時處理異常情況和突發事件。全站四班三倒制改為三班兩倒制,不設分析化驗班,由作業長兼職化驗工,司爐工兼除灰工,安全員兼職防護、救護員……幾乎每人都身兼數職,專業一流。檢修班楊福來集鉗工、管工、焊工、叉車工、車工技術于一身,司爐工孫呈國、劉全堂都曾干過13年的鉗工。爐上一旦出現問題,隨時有人處理。
勞務派遣工王利中在中州分公司干了近20年的卸煤工,他說:“現在收入比以前高,干活兒也很開心。”目前,派遣工占到煤氣站員工總數的33%。據皮帶主操段紅祥介紹,皮帶崗位最多時達30多個人,現在7個人即可圓滿完成任務,工作效率提高了四倍多。精簡后的煤氣站僅有78人,比重啟前減少56%,班組縮減三分之二。
曾經烈火中涅槃重生,人人脫胎換骨。以前“不干活兒就有錢”曾經被看作是“有本事”,現在人人自危,崗位工資、工齡、技師、首席員工……這些面子上的東西統統失去意義,“實際工作能力才是衡量薪酬高低的唯一標準”。
原料煤消耗占煤氣制造成本的90%,保證原料煤的質量,是降低煤氣成本的關鍵。車間努力從源頭上把好關。作業長、司爐工每天對進煤過程進行全程監控,包括取樣、篩分、做樣,并將煤氣爐對原料煤的使用情況及時向有關領導和部門匯報。總經理曾慶猛指示:各相關部門務必全力以赴支持煤氣站改革!
供銷部接到煤氣站提供的“使用火車煤爐況較好、煤耗較低”的信息后,很快增加了對火車煤的進煤數量。同時,對不合格原料煤,跟質檢部門溝通進行退貨處理。種種舉措,提高了原料煤質量,噸氧化鋁煤耗由一季度平均156千克降至二季度147千克,僅此一項可為中州分公司節約300余萬元。
煤氣站市場化改革后,收入不僅看出勤率和出力大小,更重要的是看對降低成本的貢獻大小。對司爐工來說,主要以爐況穩定為標準。2014年2月,31號爐結煉、冒火,爐工連續十多天進行掏渣處理,而其他爐工卻顯得“自在清閑”,但最后收入卻比別人少1000元。這件事對大家震動很大:只有誰的技能高、責任心強、綜合素質高,誰才能在工作中獨領風騷。
同時,車間實行捆綁考核制度,如爐況出現結煉、冒火等異常情況,則對三個班組爐工同等考核。這樣,就從根本上解決了班組之間推諉扯皮現象。取而代之的是每個人都在思考:怎么做才能更到位,指標更優化。
“下火”現象屬于生產事故,以前1個月就出現一次,現在一年也沒出現過。“員工責任心強了,能主動擔責了,事故就少了。”副經理何成申告訴筆者,“改制前焙燒爐每次事故停爐,煤氣放散時間3~8小時,現在通過及時燜爐,調整鼓風、排送壓力,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以內,工作效率提高了6~16倍,大大減少了煤氣的浪費。”
把簡單的事兒做對,把平凡的事兒做好。如今已成為煤氣站員工最樸素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