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觀念里,資源再生=廢品回收。當年有部電視劇叫作《破爛王》,講的就是改革開放初期,一群廢品收購人員,自主創業,敢闖敢干,最后做大做強的勵志故事。然而,這一行在當時仍然是不入流的。甚至于在我的記憶中,當年有誰家的孩子不好好學習,家長們都會正色教育道:“不好好學習,長大只能收破爛”。
“再生資源”的概念,大概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被人們所認識,及至2005年以后,方才被推廣并漸入佳境。據統計,2006年~2011年,我國再生資源行業工業總產值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50.49%。
目前我國的再生資源主要集中在: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家電、廢舊汽車、廢輪胎、廢塑料六大類上。再生資源具有資源屬性,人們把這座越來越多地蘊藏有價物質的礦藏地譽為“城市礦山”。在今年6月5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公布的第六批“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名單中,大冶有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園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這最后一批示范基地里的一員。這也是全部六批“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里為數不多的幾個以企業為主運作的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園區之一。

利用城市礦產,再造資源,是大冶有色金屬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打造千億企業,實現“一流銅業、國際品牌”,完成產業轉型升級的精彩一步。作為資源型礦冶企業,大冶人深知資源就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基。六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他們也曾面臨資源自給率不足的困境,百年的老礦,也面臨枯竭的尷尬。也正是因為這百年礦冶情積淀出的赤子情懷,讓大冶人不服輸、不認輸,用戰略、勇氣、創新、改革,在“找”資源和“造”資源中,找到了科學發展、綠色發展之道。在不斷推進結構轉型的同時,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而這些,必是上下同心,戮力前行的一致目標。
源于長江之濱的古老礦冶文明,孕育了大冶人納百川、通四海的胸懷;不斷進取、走向世界的堅實腳步,描繪了大冶人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博”物之豐富,“源”再生無限。站在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新起點上,大冶有色掘金城市礦產、資源再“造”的理念,定會助力資源報國夢想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