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海口 571158)
作為發展理念的創新和發展戰略的調整,黨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報告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式發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同時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之中。
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地位凸顯,是基于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馬克思從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出發,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1]294。又指出資本主義追求超額利潤的邏輯勢必造成“日益腐敗的自然界”[2]225,社會主義是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有機統一,“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2]185。從這里可以看出,馬克思論述社會主義本質,關注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也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核心思想在于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自由和諧。
自由與和諧靠什么去實現?毛澤東從革命的視角強調變革生產關系,即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鄧小平從改革發展的視角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373。在這里,他們所強烈表達的都是現在進行式的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完全符合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所說的“共產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也完全符合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講的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第一步是爭得民主——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盡可能快地去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這樣一個不斷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過程。鄧小平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發展生產力所要達到的“共同富裕”目標,強調要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不能搞平均主義。黨的十八大之后,基于改革開放30多年的成果積累和轉變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中央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文件,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對生態文明做了許多新的詮釋,如“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生態文明成為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衡量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和“共同富裕”的客觀尺度。這是“回到”馬克思又“超越”了馬克思。說“回到”馬克思,是因為習近平論生態文明,追求的是人——社會——自然之間的整體的自由和諧;說“超越”馬克思,是習近平論生態文明時,增添了綠色生產力內涵,并把它看成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要點,在進一步強調一個月前視察海南時重要談話的主要觀點的同時,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5]208。是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做了重要部署。
2015年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的一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又審議通過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意見》就目標任務做出具體部署,《方案》則就制度和體制進一步明確方向:強調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等六大理念和“堅持自然資源資產的公有性質”等六大原則。從這里可以看出,《方案》堅持了社會主義最本質的東西,它“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6]。至此,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基本成型,而成功則取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
基于長期的社會歷史原因,我國少數民族一般聚居在較為邊遠落后的山區和邊疆地區。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民族地區已經實現了兩次大的歷史性跨越。第一次跨越發生在解放初期。如西藏通過民主改革推翻了“政教合一”、僧侶和貴族專政的封建農奴制度,從封建農奴制社會一舉進入社會主義,獲得了民族平等和人民民主。這一根本制度的變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第二次跨越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各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翻開新的一頁。覆蓋中國全境的網狀立體交通特別是“高鐵時代”的開啟,表征著各民族地區的發展已經與全國的發展基本同步。當前,我國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期待實現民族地區的第三次跨越發展。這主要是基于全球性的資源環境危機,進一步凸顯我國民族地區彌足珍貴的生態資源和生態環境價值。
首先,我國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具備了跨越式發展的天然物質條件。無論從水資源、森林草地資源看,還是從風力發電和礦產儲藏資源看,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條件都極其豐富。從大的方面看,我國的母親河——黃河、長江,還有流經東南亞的湄公河,都發源于青藏高原,中國最大生態功能區——三江源區的生態環境變化則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從小的方面看,即使是海南島、云南西雙版納的熱帶原始雨林也無一不處在民族聚居區。對于生態環境資源的具體數據,有學者初步統計,各民族自治地方“森林面積占全國森林面積的41.6%,森林蓄積量占全國森林蓄積量的50.7%,水力資源蘊藏量占全國水力資源蘊藏量的52.5%,全國五大牧區、兩個熱帶經濟作物基地,都在少數民族地區”[7]。
其二,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和“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等,對民族地區的快速發展正在發揮和將進一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西部大開發是對鄧小平“兩個大局”思想的貫徹落實。但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與初衷相比,更多了一層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需要。對于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2000年1月,朱镕基任組長的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提出“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這一重要而緊迫的任務,為加大天然林保護工程力度,采取了“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8]的政策措施。目前,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據《科技部: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創新發展》(發布日期:2014-12-22)介紹,科技部為支撐“一帶一路”戰略實施,2014年有如下舉措:一是加快新能源、數控技術等產業技術研發與應用。支持內蒙、廣西等6省區承擔核高基、數控機床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4項;支持西藏、青海開展“金太陽示范工程”,建設一批戶用光伏系統和獨立光伏電站。二是支持農業創新創業。指導貴州、云南、青海、新疆編制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實施方案;支持103個縣(市、區)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三是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獲得中小企業發展專項支持1 034項;國家火炬計劃支持52項。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支持開展貴州喀斯特地區水資源安全利用與保障、南疆沙區生態修復與資源開發利用、新疆典型脆弱生態系統治理等。
其三,少數民族地區謀求發展的“幸福夢”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一致的。全國各民族、各社會階層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條件,廣大農民特別是民族地區農民的幸福指數是檢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尺度。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民族地區發展的支持不遺余力,取得重大成效。目前,民族地區的發展,還有一個為建設美麗中國分擔更多責任的問題。猶如沙塵暴提醒人們的不僅是要注意京城,而且還要注意解決整個大西北的沙漠化、荒漠化問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確定,正是對生態危機的主動應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與民族地區在許多地方是重疊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內民族地區的發展可以有兩種基本思路:一是轉變發展方式。猶如內蒙一些地方探索“沙產業”“草產業”,青海、西藏發展旅游業,變生態環境優勢為經濟資源優勢。二是生態移民。生態移民對于生態環境極端惡劣的地方是可取的。但對于一些尚可生存但還談不上生活的人們,則多半是“故土難離”。但不管“走”或“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理所當然也要涵蓋最貧瘠落后民族地區的“幸福夢”,“走”也是一種積極建設的方式。但要走得幸福,走得徹底,筆者通過對海南中部山區生態核心區幾個縣市的調查,在調查報告中提出了“教育移民”建議,得到省政府的批示和重視。文中認為:因為受過高等教育者能夠適應城鎮生活且能把家人從深山老林中帶出來,這樣可以避免如白沙縣高峰村的山區移民半數重返原居地,出現兩個高峰村的情況。
生態文明建設為民族地區實現新跨越提供了契機,民族地區的發展也印證了這一契機。據新華網北京2015年6月8日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2014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白皮書說,2014年,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內蒙古、廣西、西藏、寧夏、新疆5個自治區和貴州、云南、青海3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比上年實際增長9.0%、8.7%、7.9%、8.4%、10.1%、9.6%、8.2%、9.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比上年實際增長11.0%、11.4%、12.3%、10.7%、11.2%、13.1%、10.9%、12.7%(見附表)。 在經濟新常態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持續趨好,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增速居全國前列,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

2014年全國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增長率(%)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規劃跨越式發展,是從中央到各民族地區的共識。如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認“西藏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地位,把“確保西藏生態環境良好”列入“確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領銜的“五個確保”[9]的指導思想之中;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和新疆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提出“環保優先、生態立區”戰略理念,布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美新疆”[10];內蒙提出“‘8337’發展思路”[11],努力建立北方生態屏障,追求美麗與發展雙贏;寧夏作為我國北方沙漠化最嚴重的區域之一,也提出了“奮力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12]的戰略構想,要求全面提升環境競爭力,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廣西更確立了“生態立區、綠色發展”戰略,提出“把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干線、大舞臺和著力點,走出一條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高度融合的新道路”[13]。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規劃跨越式發展,落實到民族地區農民主體的行動,是政府主導的造福于民的共創活動。這種共創,是各種建設戰略目標的協同共創。從建設的現實需要看,一是民族地區的居民分布一般都地廣人稀,“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能從根本上改善民族地區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而且能大范圍覆蓋并夯實“美麗中國”的自然基礎和社會基礎;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在農村,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也多是鄉村,“美麗鄉村建設”能夠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這一“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14]36契合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15]的基本目標,從而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國也涌現出不少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的新農村建設創新模式。如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廣西“生態文明村”建設,西藏“安居工程”及配套水、電、路、通信、氣、廣播電視、郵政和優美環境到農家的“八到農家”工程建設等。這些都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基礎。
自浙江吉安創建“美麗鄉村建設”模式以來,在海南、廣東、廣西等地的學習借鑒推廣中,已經顯示出“美麗鄉村建設”“聚民心”的巨大作用。特別是海南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文明生態村建設”的升級版,服務海南“綠色崛起”戰略,東部較發達的瓊海市提出“不占地、不砍樹、不坼房,就地實現城鎮化”的口號,整體上建成了美麗瓊海;中西部相對落后的白沙黎族自治縣,則把農房改造和發展鄉村旅游結合起來,通過“政府指導,規劃先行;環境優先,民生惟重;尊重市場,村企雙贏”的規范性做法,促進了山區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老周三村以其“山水一色、天人合一”的生態環境特色,被評選為海南“最美鄉村”。認真總結這些經驗,可為探索民族地區的綠色跨越發展之路——在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的同時改善人民生活,提供有益借鑒。
“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的基本路徑。在指導思想上要把生活在生態核心區的百姓看成是生態文明的守護神而不是破壞者,在規劃紅線中既強調“禁止”類語言,也要有更多的“民生”類表述。當前,生態補償是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類主體功能區民族地區保民生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民族地區的民生不可能完全寄希望于中央財政。從加大“綠色發展”的可行性看:一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條件已經基本具備。民族地區過去因為交通不便、貧困落后,美在自然而難以被人們發現,甚至發現了也難以企及,猶如青藏高原的每一座雪山都有著神奇故事,令人神往,但要去看看沒有“天路”不成。而現在的網狀立體交通和互聯網,把山水阻隔的距離大幅拉近,高山之美、森林之美、草原之美、沙漠之美、戈壁之美,都近在咫尺;二是發展生態經濟的技術條件也開始具備。如過去種桑養蠶是長江流域的事情,而現在,寧夏賀蘭縣從1999年就開始大面積種桑養蠶,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目前已經將其發展成為主要產業之一。在治理沙漠過程中,過去只能種沙生植物。但隨著科技進步,生態治理逐漸轉向生態經濟。如內蒙古的灌木資源利用、生物質能源及生物制藥,新疆的林果業、中草藥產業,寧夏和青海的沙棘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美麗鄉村建設”已經不僅僅是生態文明建設工程,而且也成為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富民工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時強調加快國際旅游島建設 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J].國土綠化,2013(5).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N].人民日報,2015-09-22.
[7]劉建文.論邊疆民族地區的對外開放與建立開放性的經濟體系[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3(6).
[8]西部地區開發的基本思路和戰略任務[EB/OL].http://www.gx.xinhuanet.com/misc/2004-11/18/content_3243166.htm.
[9]侯霞.推進西藏走進生態文明新時代[N].西藏日報,2013-01-12.
[10]杜力洪·阿不都爾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美新疆[N].中國環境報,2013-01-09.
[11]“8337”發展思路:百姓的愿景[N].內蒙古日報,2013-04-02.
[12]馮志強.推進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為建設新寧夏提供環境保障[N].中國環境報,2011-08-09.
[13]梁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廣西[N].中國環境報,2013-01-21.
[14]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2005年12月31日)[J].求是,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