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達
(煙臺市福山區建筑業管理處,265500)
關于建筑結構抗震鑒定與加固研究
王鳳達
(煙臺市福山區建筑業管理處,265500)
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工作一直是建筑工程中需要加強注意的問題。本文對建筑物建筑結構的抗震鑒定以及建筑物的加固工作做出了簡要的回顧,并在此基礎上對建筑物的抗震加固研究進行探討,提出目標并且研究抗震設計,對如何提高建筑物的綜合抗震能力以及抗震工作中遇到的疑難雜癥作出解答。
建筑結構;抗震;加固
建筑物的抗震加固設計是建筑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物的抗震效果越好,它的價值也會越高。所以抗震設計對建筑物的質量及成敗具有特殊意義,加強建筑物的抗震耐力已成為建筑工作中的必然要求。
每次地震都給國家及人民帶來嚴重的傷亡和慘痛的教訓,天災難以避免,但天災帶來的損失卻可以由人為力量降到最小。為了降低財產損失及房屋損壞,加強抗震加固工作迫在眉睫。只有準備工作做得更好,才能盡量減少人力財力的損失。本文將針對當前的建筑結構的設計特點,結合以往的抗震加固工作以及現在的抗震加固工作,提出現存方案的優缺點,并對未來的工作方案進行展望。
回顧以往的研究歷史,我國建筑結構的抗震鑒定以及這方面的加固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包括起步嘗試、蓬勃發展到全面展開。其中經歷了一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歷史。經過這三階段,我國的抗震加固工作由入門到熟練,雖然存在著某些缺陷,但相對來說,已取得了較大的進步。
第一階段時間大致是從1966年的邢臺地震開始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期間[1]。在這一時間段里,針對震后房屋的毀壞程度以及建筑物的支撐度,我國的抗震加固工作進行了起步和初步開展,并初步認識到了建筑物加固的重要性。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團隊針對抗震工作的基礎技術進行了相關探索,并著力找尋加固工作的管理方式,充分認識到抗震加固的實施迫在眉睫。據統計,在唐山大地震中,經過如此強烈的震感,天津市兩萬多間民房由于提前進行了加固工作,死里逃生,在地震中幸存。而與此相反,天津第二毛紡廠的三層操作間,因缺少合理的加固措施,雖然進行了加固,但仍然造成了抗震薄弱層的大規模轉移,從而無法起到很好的抗震效果,導致工廠倒塌,成為一片廢墟,這一事故對于我國的建筑工作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教訓,必須吸取。
第二階段時間大致分為1976年唐山地震后至1989年基于《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的正式發布[2]。這一時間段里,由于取得了唐山大地震中的嚴重教訓,各團隊反省自身,加深研究,使我國的建筑物抗震加固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并蓬勃開展。在這一階段,我國的建筑團隊著眼于現實,建立了抗震加固的基本管理制度,基于此制定了安全技術標準,即《工業與民用建筑抗震鑒定標準》[3]。國家對此作出了相應的計劃和安排,在統一管理之下,7度及以上抗震設防地區完成了一批現有建筑的鑒定和加固,使我國城市中現有建筑的抗震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第三階段大致由1989年《建筑抗震設計規范》頒布算起,一直至今,是我國建筑物抗震加固工作的全面開展階段。在這一階段里,我國的抗震加固工作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進行了綜合發展,不斷吸收經驗取長補短,已取得了較大進步。這一階段我國的抗震鑒定及加固要求更高,提升到了 6度防震設防區,并且制定了更高更加嚴密的技術標準,對現存建筑物的綜合質量進行了詳盡精準的分析。在監管部門的監督下,抗震加固工作一直在緊鑼密鼓中開展。
加固與改造相結合是抗震加固工作中最良好的狀態。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范圍內的舊城區都進行了大改造。為了與改造工作相配合,跟上國家的腳步,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工作也需要改進質量,作出相應提升。在這方面首先應該考慮房屋的結構是否處在安全的狀態,然后要確保安全措施的大面積運用以改善房屋的使用功能,在此前提下不影響房屋的結構美和建筑美學[4]。
現今已有非常多的抗震加固方法可供選擇,以針對不同的需求,作出合乎實際的相應改造。
比如有的房屋承載力需要提升,與此同時,結構剛度也需要大大加強,原來的構件截面需要擴大面積,添加缺少的構件愛女,以保持房屋平衡堅固;若僅僅是構件的承載力需要提升,那么只需將原有構件更換成鋼構套,以保持堅固;若變形能力不達標,解決方法則是增加連結構件的數量等等。
再者,如果房屋原來結構體系沒有達到相關要求,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在一般情況下,可采用相關方法,比如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構件數量不達標,那么只需要增設構件,使數量達到需求,以改善房屋情況?;蛘撸粝脒_到更好的效果,只需在提高房屋承載力的同時,將房屋的變形能力提升到更高標準,如此一來,房屋的綜合抗震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當房屋結構的整體性連接不甚完美時,這種情況是與抗震要求相悖的,我們采取的方式只有提升房屋的變形能力,以達到標準;而當局部鏈接不合格時,我們可以采取局部處理的方法,如采取措施防止局部薄弱部位發生轉移,將結構體系作出相應調整。這樣一來,局部構建得到了保護,房屋整體的抗震性也得到了保證。
當非結構構件的構造不達標,從而沒有達到抗震標準的情況下,我們也可采取局部處理的方法。如對容易倒塌損傷的部位進行相關處理,以免房屋局部倒塌造成人員傷亡。關于這個問題,為了使建筑物的抗震加固措施不影響房屋的整體美觀和使用,應著重注意以下幾點:1,加固的物件、材料需要結合房屋本身的風格進行合理的篩選和協調,在保證抗震加固指標時,保證物件的安全合理,保持房屋壽命。2,在加固前,工作人員應作出相應區分,建筑應該怎樣改造,是只進行加固還是加固與改造同時進行,在作出決定后,盡可能合理利用資源,達成資源優化配置,以提高工作效率從而完成加固工作。3,在加固工作中,手法需靈活,方法需多樣。技術雖重要,但與此同時還要掌握靈活變通的方法,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完成加固改造工作[5]。比如在加固板墻和面層的過程中,不適宜的圈梁加固可以由集中配筋來代替,效果是一樣的。采用增設鋼筋混凝土墻體加固,不加固原有的裝修標準高的框架梁柱。4,加固及改造會對原有建筑產生相應的影響,其中包括荷載增設等等,也會導致地震作用傳遞途徑發生變化。在進行安裝時,必須加強注意新老結構的磨合,使各部位相協調,盡量減少不良影響,保持平衡狀態。5,抗震加固技術應經取得了較大進步和發展,在進行工作時,應對新技術進行充分的利用。其中如粘鋼加固、托梁抽柱的局部運用等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些必要的測試研究也可得到開展和運用。針對以上情況分別對應不同的解決方案,在問題解決過行程中,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實際情況來策劃相應解決方案。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社會的不斷發展,建筑施工技術的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并還在不斷進步,不斷突破。在人民群眾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的今天,在當前的大背景下,提升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工作刻不容緩,并已成為建筑物建成的必然前提。時代的進步給抗震加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國家建設工作的完善和發展,建筑結構的抗震加固還需不斷進步,不斷完善,使我國的建筑工作得到更高水準。
[1]羅開海,王亞勇,左瓊.地震作用下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中樓梯構件的影響效果分析[J]. 建筑結構. 2011(11):33-34
[2] 葉列平,孫玉平,朱珊,趙世春.日本鋼筋混凝土多層結構抗震評估方法[J]. 建筑結構. 2010(08):45-46
[3] 程紹革.《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修訂介紹[J]. 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 2010(01):5-6
[4] 王成.玉樹 4·14地震建筑結構震害調查與分析[J]. 建筑結構. 2010(08):25-26
[5] 顧祥林,蔡茂,林峰.地震作用下鋼筋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研究[J].工程力學. 2010(11):29-30
TU714
B
1007-6344(2015)08-03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