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興和
情感訪談類電視節目模式創新路徑新探——以湖北電視臺《大王小王》為例
□汪興和
情感訪談類電視節目是電視節目類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深受觀眾的歡迎和喜愛。然而我國各級電視媒體對于此種類型節目蜂擁而上,抄襲、模仿、造假成風,給廣大受眾留下了雷同且泛濫的媒介印象,不利于節目建立良好用戶粘性。湖北衛視的情感訪談類電視節目《大王小王》獲得了廣電總局2013年評選的十佳創新創優節目,并沒有被同類型節目的制作模式所束縛,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創新之路。本文試從《大王小王》節目的定位策略來探討我國情感訪談類電視節目創新與創優的路徑選擇。
馮·克勞塞維茨說:“如果無法獲得絕對的優勢,你必須靈活應用現有的力量,在關鍵決定性的地點創造相對的優勢。”明確的定位,是在品牌當道的今天媒介決勝的關鍵。定位不清晰,必然會對電臺、觀眾、商家三方面產生不利的影響,不對觀眾口味,就沒有高的收視率;沒有高的收視率,商家所投入的廣告費就打了水漂,要想讓他再投入,就會變得十分困難;電視臺少了商家的廣告投入,其運行也會受到阻礙。
節目要想成功,首先要有對自己有清晰而獨特的節目定位。在我國的情感訪談類電視節目中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超級靜距離》《魯豫有約》《楊瀾訪談錄》等為代表的明星訪談節目;另一類則是以《面對面》《高端訪問》等為代表的富豪高管等成功人士訪談。這兩種電視訪談節目都包含情感訪談,知名度高,定位高端。《大王小王》則彌補了中低端普通大眾情感訪談類電視節目類的定位空白,是一檔專門面對普通大眾的情感訪談節目,其90%的采訪嘉賓都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倡導給普通民眾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一個情感輸出的渠道,讓他們說出自己的平凡而又有著最廣泛共鳴的故事,強調傳遞溫暖,提供幫助,力求創造溫暖與希望的“新中國電視”。《大王小王》在情感訪談中側重于務實、高效,因此其節目以“幫扶”為特色,著力給嘉賓提供切實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法律咨詢、心理咨詢,甚至是古董鑒定和相親。讓這些生活中實際遇到的問題,都有了一個通過電視媒介尋求解決的路徑。
從分眾傳播的視角出發,要細分受眾市場,找準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點,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據具體的定位收視人群具體分析,鎖定目標受眾,實現精準節目策劃,提高用戶粘度。《大王小王》的節目播出時間安排在周一至周五12:25,重播時間在晚上11:30,周四晚間黃金檔22:00播放《大王小王特別版》,在中午12:25的時間首播,這個時候是觀眾剛剛吃完飯或者正在吃飯的時候。其它臺或頻道的電視節目基本是新聞或者電視劇,因此可以進行差異化節目播出。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播出時間正好在上班的時間段,這個時間段還會看電視的人,大致分為老年人、家庭主婦、殘疾人、病人。可以看出《大王小王》的目標收視人群進一步可細分為普通觀眾中的中老年人和殘病人士,通常是家庭矛盾突出或者生活苦難行動不便人士。這些都是具有長期訴求且時間充裕的受眾,這些觀眾本身有訴求或者可以感情共鳴需求,節目符合他們的生存狀態,所以這樣的人群對節目的忠誠度很高。
從主持模式來看,《大王小王》的主持模式是雙主持人,且主持風格正好形成了完美的配合,女主持人小王王芳的主持風格是貼心,聰慧,在節目的訪談過程中她是主導者,作為問題的發起者代表理性的思考。而男主持人大王王為念的主持風格是詼諧,深厚,充滿生活的智慧,在節目中起到的作用往往是調節節目的氣氛和對嘉賓的情感分析甚至是打開嘉賓封閉的內心,代表著感性的認知。他們兩人各具風采,又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女性往往是感性的代名詞。男性往往是理性的代名詞,但在節目中,小王王芳和大王王為念卻是互換了角色,對嘉賓來說,貼心又平易近人的王芳提出的問題更容易被接受,情感更容易被感染,她充分的發揮了女性的智慧與獨有的細心,但是不乏直指核心的尖銳。而已經50多歲的大王王為念,又一直從事電視工作,年齡與多年的生活經歷讓他擁有著非常豐富的生活閱歷,無論是換位思考或者是說話的藝術都登峰造極,往往讓嘉賓得到被認同被理解的感受。這樣的搭配,使得嘉賓在節目的錄制過程中,往往真情流露,更容易挖掘出更真實更深層次的東西。多年的工作配合,使得王芳和王為念的默契十足,再加上男女互換的角色定位,觀眾在王芳的溫柔不乏犀利中更加了解事情的過程,在王為念的幽默風趣中更貼近嘉賓的情感世界。這些連鎖效應的累加,無疑讓節目的形式更富有人情,讓觀眾在擁有新鮮的感官體驗的同時投入更多的感情。
(一)擴大選題的基數
《大王小王》的收視人群多數都是有訴求的人群,節目設置了熱線電話,平均每天有1000個左右的熱線電話打進來,有三臺接電話的熱線。每天都是編導在接電話,直接記錄下電話來電的內容。而《大王小王》的60%的選題就來源于這數量眾多的熱線電話所記錄下來的內容。因為收視人群大部分是有訴求的人群,所以保證了熱線電話的數量,也就提供了大量的選題。這就是《大王小王》的一個優勢。同時,在微博上面給《大王小王》官博和主持人王芳留言的人同樣提供了眾多選題,主持人王芳做了很長時間的訪談類節目,有眾多忠實觀眾,所以觀眾愿意相信她,有很多經典的選題來自于主持人的微博留言板。龐大的選題庫,保證了《大王小王》的節目質量。擴大了選題的基數就解決了節目為了節目效果而模仿或者造假的問題,大量的可選擇的題目杜絕了無題可選的尷尬。
(二)注重選題的多樣性和真實性
《大王小王》的定位是真情幫扶類節目,但是并沒有局限于這個定位,除了幫扶性質的節目內容,《大王小王》的節目形式與內容豐富多彩。按照類型大致分為求助題《一家四口三口換腎》,法律題《方子哥買房被騙400萬》,達人題:《紅薯大媽》,矛盾題《哥哥出車禍嫂子你在哪》,明星題《我是歌手王芳》,大愛題《珍貴的熊貓血》,孩子題《辣媽的故事》,動物題《萌寵達人》。
8種選題類型,保證了節目的多樣性,這是一種創新,在做好自己本身定位的節目同時并不拒絕新的元素加入進節目,這種做法保證了觀眾群一直有新鮮的血液加入。求助題主要是嘉賓有訴求尋求幫助,如幫忙治病或者捐錢還有找人等等;法律題是幫助嘉賓梳理法律知識同時也是普及法律知識;達人題是在某一種領域內有突出的成就的人;明星題就是明星來做客;大愛題就是弘揚大愛如舍身為人,見義勇為等等的英雄事跡;孩子題就是關注青少年還有兒童的生活,無論是青春期的問題或者是天才兒童;動物題就是養殖或者寵物與主人的故事。多樣的選題卻有著兩個非常嚴格的要求,第一個要求真實性,從編導開始接觸節目的嘉賓開始,會不厭其煩的詢問細節來證實故事的真實性。
所有上過《大王小王》節目的故事全部都是真實的,在《大王小王》不乏在節目錄制過程中發現嘉賓有欺騙行為而導致錄影作廢的情況。第二個要求就是故事性,《大王小王》作為一個幫助老百姓,讓老百姓展示自我的舞臺,對嘉賓的故事性要求極高,在保證真實的情況下,要求故事要有特點有代表。能讓觀眾通過了解嘉賓的故事從而學習些知識或者規避危險。這兩點在《大王小王》一直被貫徹落實著。選題的多樣性解決了為提高可視性會有意加入娛樂元素的問題,多種多樣的節目內容讓觀眾不會對于節目的形式感到無趣,而同類型的節目大多數只是選擇某種類型的選題去做,時間長了,觀眾容易產生審美疲勞。而多樣豐富的選題完全可以杜絕這一點。
(三)通過對嘉賓的回訪展示對普通受眾的持續務實幫助
回訪是《大王小王》的兩個法寶之一,回訪指上過節目的嘉賓再次登上舞臺,回訪在別的訪談節目中也有表現,但是《大王小王》是國內回訪數量最多的節目,被幫助的嘉賓,是否在節目錄制以后解決了問題?沒有解決問題的話,節目會聯系嘉賓再次上節目,并且繼續解決問題。如果解決了問題,也會聯系嘉賓上節目,講講上節目以后生活發生的變化。這種做法讓觀眾看到了節目的真實性,也知道了嘉賓在上完節目后的狀態,對于有訴求的觀眾來說這讓他們更有希望而沒有訴求的觀眾來說,《大王小王》是一個務實的節目。
我國的大多數情感類訪談電視節目在經歷回訪失敗后,基本已經放棄回訪的節目,但是這正是《大王小王》走出的自己的路,平均五個嘉賓里就有一個嘉賓會做回訪,有一名叫劉娟的女士,她一家四人中三人需要換腎,第一次上節目時候給自己的家人換了腎;第二次上節目幫助她找了工作;第三次她被查出腎病給自己換了腎;第四次是手術后恢復的情況上節目分享心路歷程;第五次是她找到了愛人,愛人在節目現場求婚。這樣的持續性回訪真正的做到了關注嘉賓的生活,不僅提供了新的選題也有效的解決了嘉賓上完節目后訴求沒有解決的尷尬。這正是《大王小王》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它傳遞出了上節目不僅是有效果的而且幫助是長期,這無疑是在傳遞正能量,符合現在的傳播環境要求。
(四)促進情感消費需求的社會傳遞
人類社會逐漸由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進入到體驗經濟時代。在此過程中,消費者的需求形態發生了變化:消費層次逐漸從實用型轉向體驗型。在電視節目消費需求上也表現出越來越重視情感體驗的傾向。如何電視節目消費者的“情感需求”、提供具有差異化的節目訴求從而提高電視節目品牌的附加價值成為電視媒體關注的核心問題。《大王小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愛心傳遞的概念,將做客節目改變很大的普通嘉賓聘為欄目組愛心傳遞大使,手耳相傳,現身說法,將積極的力量傳遞給其他需要幫助的人。例如湯儀是一個只有眼睛和嘴巴能動的腦癱男孩,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用自己賺的錢給媽媽買一件衣服,可是他平時連喝杯水都不能獨立完成。
在《大王小王》現場,一個殘疾人企業的負責人資助湯儀開起了一家網店,主持人經常幫他宣傳,現在湯儀每月都可以賺到近一萬元,全家人的生活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從此湯儀成為愛心傳遞大使的明星,凡是有需要幫助的人他都盡力幫忙,之后湯儀又多次回訪真正的落實了愛心傳遞大使這個稱號。以湯儀為開始的愛心傳遞不僅讓《大王小王》成功的擁有了自己的制作模式,也找到了解決求助者需求與節目選題原則存在矛盾的關鍵。
《大王小王》的嘉賓并不是單純地解決個人需求,而是給嘉賓傳遞一種自救的理念并且提供一個這樣的機會,大多數被救助的嘉賓找到了工作,找到了生活下去的方式,并且開始傳遞這樣的理念,別人的幫助終究不如自己的獨立。湯儀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被救助以后,也開始救助別人。不僅傳遞了愛心,也讓被幫助人繼續傳遞愛心和自救的理念。這樣的方式既沒有違背節目要求的效果也讓訴求者和觀眾的訴求得到了解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樣的傳遞才是雙贏。
“文化規范論”與“意義構建論”認為,大眾傳媒具有文化規范的作用。在大眾傳媒構建的圖景的反復影響下,人們可能在意念進而在日常行為中認同和長期模仿此種場景與行為。大眾傳媒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描述影響受眾的編碼解碼系統,從而影響受眾的思想與行為。因此,大眾媒介應該擔負起社會教化的職責,在“復活”人們心底最美好的情感的同時又能給人以理性務實的基本幫助。因此,情感訪談類電視節目應把握好定位和特色,精準把握目標受眾的感性和理性雙重訴求點。另一方面,任何一檔電視節目,特別是情感訪談類電視節目,不能完全以受眾和市場為導向,從而失去媒體應有的判斷、態度和輿論導向功能,這樣的節目既定位不清又必然會走向媚俗。情感訪談類節目時代的來臨,是綜藝節目告別喧囂與浮華,塵埃落定后返樸歸真的嶄新開始,是未來媒介的一種嶄新的走向。
1.[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著,王小軍譯.戰爭論[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