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軼
中國紀錄片審美的嬗變與發展趨勢
□劉軼
中國紀錄片至今已走過百年之久,上個世紀紀錄片是通過介紹錦繡河山和建設新面貌等相關內容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拍攝手段。九十年代中國觀眾經過多年電視的熏陶,也慢慢成為了有經驗的電視觀眾,對于那些虛假造作的電視紀錄片已然不會再輕易接受。而現在隨著電視紀錄片的發展,中國紀錄片在創作理念、敘事風格和拍攝手法上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走上了客觀與再現的道路,傳遞著不同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
中國紀錄片;審美的嬗變;發展趨勢
紀錄片反映生活,關注百姓生活和社會發展,讓每位觀眾都能直觀感受到自己身邊的故事,這種真實的力量會給觀眾帶來強烈認同感和震撼,也展現了當下的城市不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現實景象,它具有社會美和新聞美。但是我國紀錄片整體上仍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進。本文通過對中國紀錄片現狀進行慨括,并結合近年我國記錄片出現的新現象,就中國紀錄片審美的嬗變與發展趨勢進行分析。
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理性、制度、秩序等支配,使現代生活變得刻板、千篇一律。日益疏遠的人際關系和越發復雜的社會變動,使得人們希望從傳媒中找到自身生活意義和自身狀態的肯定,電視作為目前最具有影響力的媒介之一,需要緩解人們生活中的壓力和給予文化撫慰。在東西文化價值碰撞、交融的時代背景下,打破了長期以來人們堅守的美學教條,使當代中國紀錄片從選題、畫面、視聽等元素上都有了嶄新的發展,處處展現出現代美學的痕跡。在傳統紀錄片中,人們所聽到的是字正腔圓的解說,而解說員的話語都是些充滿理性、充滿偉大情感的豪言壯語,在今天的審美里,代表大眾的聲音開始從臺后走向臺前,讓觀眾聽到真實的聲音從而感受到充滿活力的生活氣氛。如今觀眾是主體,觀眾的審美觀影響著紀錄片創作者的審美價值,而紀錄片就是創作者審美價值的體現。
當代中國紀錄片體現出親民傾向,它的審美特性表現為視聽形象紀實美,通過淺顯易懂的多樣方式使觀眾體驗寓教于樂,注重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去除了政治化主導、說教味道嚴重、語言空洞、風格單一的狀況,缺少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等缺點也逐漸消失在當代紀錄片中,影視制作技術也是促進紀錄片審美變遷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2012年的《舌尖上的中國》,該片從普通百姓視角的味覺審美出發,拍攝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社會變遷,向觀眾展現的是人與食物之間的故事,透過普通人的家常菜來訴說中國傳統正在發生的改變。它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吸引大眾視線,首先是其平民化的創作理念,沒有高高在上的宣傳口號,有的只是故事里的小人物和樸素情感。其次就是巨大的投資與優良的制作水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是國內首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實片,為觀眾呈現食材的紋理構造,天然圖樣被表現得非常唯美,該片通過這種新穎的拍攝手法,讓觀眾審美價值從人的本性上回歸藝術本真,讓每一個鮮活的個體背后都洋溢著樸實的氣息。
隨著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生態壞境不斷變化,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審美觀、心理需求等也在發生著改變,電視的作用也隨之發生改變。在電視發展初期主要表現為教育和引導,到九十年代漸漸出現客觀的創作手法,再后來隨著后現代思潮的碰撞,紀錄片開始故事化、戲劇化,進入了一個多元化的新時代,近年來紀錄片主要呈現人文關懷,同時在創作理念上日益成熟。但是在如今全球化、市場化的今天,紀錄片該如何鎮守占地,又該如何保持真實的本性是中國紀錄片創作者需要深思的問題,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有開拓市場的可能性,才能為紀錄片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生態環境。面對不斷變化的觀眾心理,紀錄片要做出合理的創作調整,可以吸收優質娛樂元素,讓節目顯得更加飽滿。現在不管是經商還是學習亦或其他事物都在與國際接軌,所以說紀錄片國際化是生存與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國際化背景下,紀錄片應該主動融入但不隨波逐流,要在全球視野下堅持民族特色,要對本土文化有揚有棄,形成獨有的產業風格,才能讓紀錄片走出國門。面對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電視成為人們消遣的最好選擇,如果紀錄片不能被大眾喜聞樂見就難以生存,紀錄片是以真實記錄著對生命的關懷和對生活處境的思考,其文化品位不是一般電視節目可以達到的,所以紀錄片有著其潛在優勢,因此中國紀錄片要打造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要打造大眾共賞的藝術形態。
綜上所述,中國紀錄片審美經歷了說教風格和客觀再現,走到了以大眾視角解讀的今天,審美價值從宏大的敘事風格轉向了人文價值的關注。但這并不是說紀錄片要一味地迎合觀眾,放棄自己的品位追求,如果那樣,紀錄片的社會功能和存在意義就會被削弱,所以要在提高紀錄片收視率的同時提升其影響力。然而在拍攝紀錄片的方式上,不論是由演員扮演還是電腦特技,更甚至是現在先進的科技技術,目的是情景再現,為觀眾提供一個更好的審美效果,但要遵循紀實的表現手法,任何創作都需要事實依據,不然不僅會抹殺歷史文獻的價值,更會給觀眾帶來價值誤解,所以紀錄片是歷史的一面鏡子,是人們現在生活的寫照。
1.金麗娜.主旋律紀錄片的審美變遷及創作趨勢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2.王燕清.中國大型電視紀錄片創作理念與手法變遷探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0
3.戴維·賀加斯,孫紅云,李瑾.數字時代紀錄片的發展趨勢[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3(04)
(作者單位:長春工業大學信息傳播工程學院)
“微時代”中國紀錄片的審美變遷與發展格局的探究。項目編號:ZW22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