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冬梅
新媒體沖擊下傳統紙媒如何“有作為”
□高冬梅
報紙作為紙質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面臨嚴峻地挑戰。如何應對挑戰,謀求新的發展之路是傳統媒體值得認真研究的現實課題。為此紙媒要放下架子,跟隨新媒體的步伐,在新聞寫作、版面編排中不斷提升趣味性、易讀性、審美性,發揮報紙的優勢,從新媒體讀者的角度出發,真正為讀者提供看不厭的“新聞美食”。
新媒體;紙媒;內容;版面編排
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新聞的傳播方式、途徑、渠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過去傳統的報紙、廣播,到現在的新媒體,即通過手機、電腦等做載體,憑借新技術而出現的新的傳播媒介,我們一般統稱為新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似乎日漸“衰落”,尤其是紙媒,讀者群大量轉移到新媒體,給紙媒以沉重打擊。紙媒似乎沒有了生的希望,未來的前途很不明朗。那么,紙媒真的會有消亡的一天嗎?紙媒人是不是就坐等新媒體“蠶食”而毫無抵抗之力呢?
近兩年來,報社在新媒體的沖擊下,人人備感艱辛。為了與時俱進,不被新媒體“埋葬”,需要緊跟時代步伐,謀求轉型進行報網整合。筆者很慶幸,自己是實踐整合的一份子,既大步跨越參與了新媒體的采編等工作,又不忘老本兒地仍然在做報紙采編工作。經過近一年的實踐發現,新媒體對報紙是有沖擊,但目前還不至于壓垮報紙;報紙的優勢確實減弱了,但還有生存的空間。不論是報紙還是新媒體,重要的不是其是新型傳播媒介還是傳統傳播媒介,關鍵是其傳播了什么內容,以什么形式傳播?過去新聞分優劣,好新聞讀者傳著看,沒意思的頂多看個標題;版面也有讓人看了賞心悅目的,也有讓人一翻而過的。如今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報紙不是沒了機會,只是要站得更高做得更好,才能更吸引讀者。
如何做得更好?筆者認為,報紙要放下架子,跟隨新媒體的步伐,在新聞寫作、版面編排中不斷提升趣味性、易讀性、審美性,發揮報紙的優勢,從新媒體讀者的角度出發,真正為讀者提供看不厭的“新聞美食”。
“眼睛”要亮,標題足夠吸睛。人們常說,“看報先看題”、“題好文一半”。筆者把報紙新聞標題歸為內容的點睛之筆。一個好的標題才能吸引讀者,讓讀者有閱讀的沖動。網絡等新媒體的發展目前來看是驚人的,互聯網上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新聞、消息,但并不是每條新聞大家都會關注,在快餐式的瀏覽方式下,閱讀者首先是“掃”一眼標題欄,然后按照自己感興趣的程度篩選點擊閱讀。報紙也是同樣的,翻開一張報紙,如果沒有吸引讀者的標題,沒有讀者感興趣的內容,一張報紙大概也就是分分鐘就被“讀”完了。
報紙可以學習新媒體的標題寫作方式,最好以實題明義的方式揭示新聞主旨內容,或者以高超的手法“賣關子”讓讀者想要看到更多內容。在用詞上可以借用俗語、歌詞、詩詞等等,如人民網上曾有一則新聞,標題為《“狗咬人”多了,也便成了新聞》,這樣的語序其實是借用魯迅的“走的路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句式。這樣的標題既切中內容,又讓讀者閱讀起來有親切感、熟悉感。又如《三秦都市報》曾有一篇文章標題為《千里赴蓉只為活出個熊樣》。文章講述一頭受虐黑熊被送往成都治療的故事。詼諧幽默的標題可以很好地吸引讀者進一步關注內容。再如《華商報》一篇講述墓園暴利的新聞,引題為“墓價4000元碑價1500元,一畝地租350元能建200座墓”,主題為《墓園暴利人“死不起”了》。“死不起”三字用在標題中淺顯易懂,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會講故事,文章內容要生動緊湊。在新媒體爆發時代,獨家新聞非常難得,只幾秒的時間,一條新聞就會被轉載上萬次甚至更多,沒有誰能獨享新聞。從讀者角度考慮,新聞“井噴”的時代人們更多地會關注一些輕松、實用的新聞。報紙在時間上無法獲得優勢的情況下,可以讓內容更適應形勢,文章塊頭不要太大,語句也要生動,多用短句。同時要把故事講好,或許這條新聞網上已經出現了,但背后的真實情況也許網絡沒有講清,報紙新聞可以抓住自己的優勢,深挖故事內涵,告訴讀者一個更具可讀性的故事背后的故事。在文章構成上,條理清晰,要多用小標題,讓讀者在最快的時間抓住重點。大塊頭文章只能讓讀者閱讀困難,對滿篇的文字很容易生厭。如果文字敘述過于繁瑣的時候,也可以將信息提煉匯集到圖表、表格等列表中。筆者曾在自己所在的晚報發表過一篇關于央行基準利率下調后本市各家銀行利率上浮幅度不同的新聞。開始筆者大概敘述了一下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以及城市商業銀行的利率上浮差別。但最后筆者考慮文字敘述讀者的關注度可能沒那么高,而且又不能一家家銀行詳細描述其不同定期存款時間的不同利率,因此,為了表達閱讀方便,筆者繪制了一個銀行利率上浮幅度表。文章見報后,此表格明顯比文字更受讀者歡迎,一看表格,讀者就知道誰家利率高誰家利率低。
增強報紙版面的視覺沖擊力。在信息爆炸時代,讀者獲取信息的渠道多了,不再是過去的報紙、電視、廣播“老三樣”,新媒體讓讀者擁有了更多的主導權,他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有了自己的選擇,“誰家的好我就看誰的”。說到“好看”,新媒體可以說是有著絕對的優勢,音頻、視頻、可點擊的圖形、鏈接等元素,都讓新媒體活了起來,更立體更鮮活。相對而言,報紙則顯得呆板簡單。那么,報紙版面是不是就不可為了呢?筆者認為,報紙在版面上還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最重要的就是用好圖,利用圖片增強報紙的可視性。如《今日早報》在報道杭州新東站時,就用了大篇幅版面放置東站的平面圖,既在第一時間吸引了讀者的眼球,又讓新聞閱讀直觀形象。
但在版面的編排上,筆者一直認為,現在一些報紙版面編排是為了“花哨”而“花哨”,而不是為了美而“花哨”,為了實用而“花哨”。報紙版面圖片、表格等等的插入是服務于內容的,或者足以替代文字內容。現在一些紙媒的版面看似“花紅柳綠”,但細一瞧,圖片幾乎與內容沒啥關系,圖片泛濫,會給讀者以視覺疲勞。圖片的插入一定要圍繞中心內容,盡量不要讓讀者把時間浪費在不必要、沒意義的圖片上,況且不適宜的圖片讀者未必有耐心細瞧。網絡上有這樣一種說法,在速讀時代,一篇新聞應該在6秒鐘內讓讀者看完。因此,在幾秒鐘讀完一條新聞的新媒體時代,報紙版面編排也要緊跟時代,迎合讀者速讀的閱讀習慣,別整得費力不討好。
版面也要低調奢華有內涵。前面說到要增強報紙版面的沖擊力,那么,現在又要讓低調,是不是矛盾呢?答案是,不矛盾。版面要好看要吸睛,圖片、色彩的運用是必要的,但不要弄得花里胡哨,讓讀者看著不舒服。今年初,筆者所在晚報配合新媒體對報紙版面也做了調整,要求簡潔大方易讀。改版后,清新的版面并不遜于過去的“色彩繽紛”。事實上,一個版面或一篇文章,過于“姹紫嫣紅”,反而失了主題,讓讀者不清楚編輯的真實意圖和情感,甚至會出現導向性的錯誤。
如今,各類報紙為了跟上潮流,吸引讀者,也可謂是使盡了招數。有的越改越好,也有不少越改越成了“四不像”,看似各版面五彩繽紛,實則弄得各版面個性“太強”,又沒有統一的版面編輯思想,無法給讀者一個明確的立體的報紙形象。如有的黨報受都市報影響,想“開放”,要“開放”,把版面整得不倫不類,削弱了黨報的莊重性。當然,黨報并不是要永遠板著一張嚴肅面孔,只是此類報紙在改版上一定要做到“符合身份”。正如各類新聞主播在穿著上的不同一樣,時事新聞類主播不可能如娛樂新聞主播那樣穿著。再如一些都市類報紙,近兩年來都增加了專刊版面,如汽車專版、旅游專版、房產專版、健康專版、消費專版等。但在各版面的編排、風格定位上,編輯各行其事,缺乏統一的思想和風格,使得各版面雖有了很強的“個性”,但從整體來看,專刊的各版面卻又少了聯系,而且與母報的風格也不統一,結果導致報紙各版面的功能作用降低。因此,報紙版面編排既要有個性,也要有統一的風格,讓讀者在賞“新聞”的同時能“悅”目。
1.鄭興東,陳仁風,蔡雯.報紙編輯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范以錦,董天策.數字化時代的傳媒產業[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
3.朱宜男.基于創新觀念的報紙版面編輯探究[J].中國傳媒科技,2012(20)
(作者單位:山西省大同市大同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