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兢
網絡新聞傳播與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相比具有明顯地傳播優勢,對人民生活有著重大地影響。網絡新聞在為社會生活提供諸多真實新聞的同時,也存在著虛假新聞報道、不良信息傳播泛濫、侵權現象和輿論導向偏失等倫理失范現象。是什么原因使得這種道德失范現象充斥著互聯網,改變著網民對網絡新聞的信任性呢?
網絡發展,形成了新聞傳播媒體多元化格局。網絡新聞傳播主體由新聞單位網站,綜合類非新聞單位網站,專業新聞網站以及個人新聞傳播形式共同組成,從單一到多元的變化,無疑豐富了新聞傳播的形式,使其更自由靈活。新聞主體的多元化,導致網絡上關于同一新聞事件的報道無限增多,在這些增加的報道中,難免有魚龍混雜的現象,即使是同一新聞事件,也會出現過分夸大、惡意誹謗現象,造成新聞事件報道失控的局面,使得網絡新聞監管難度增加。而且,面對網絡眾多新聞傳播主體的管理問題,無論是人力上還是物力上,投入都是巨大的。與傳統單一新聞主體相比較,多元新聞主體傳播形式更容易失控,這也是造成網絡新聞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新聞傳播逐漸體現出主體的匿名性特點,開放地新聞傳播權為個人提供了傳播新聞的空間,為新聞主體提供多種形式如QQ、博客、微博等進行新聞傳播活動。鑒于網絡的互動性,會使新聞以滾雪球的方式傳遞到網絡的各個角落并得到網民的迅速回應,在網民自我需求的驅動下自主選擇接收的新聞信息,同時可以在網絡上直接進行新聞評論或發表個人觀點,改變了受眾接收新聞的被動性。但同時,由于網絡提供的匿名性,使得網民身份的新聞傳播主體虛擬化,雖然對網民新聞傳播行為起到了保護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因為網民道德缺失等問題而引發新聞倫理失范的行為。
網絡新聞傳播興起后諸多學者認為網絡新聞傳播中不再需要“把關人”,他們認為信息的高度開放使受眾不分圈層性,均允許進入網絡接收并進行網絡信息傳遞。面對復雜地網絡傳播環境,“把關人”的缺失使得新聞傳播取舍、過濾、整合過程得到簡化,增加了不真實新聞進入網絡誤導受眾的可能,造成了網絡新聞環境混亂。
網絡發展空間及發展速度,是傳統媒體不可企及的,也正是由于網絡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同時也推動了網絡新聞傳播發展,網絡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網絡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網絡發展速度不同步,網絡發展迅速、涵蓋面廣泛,使得法律法規的制度很難制定,也出現制定法律法規但是無法保障實施的情況。鑒于網絡有其特殊之處,如在網絡上許多侵權作者都是匿名的,這種情況下要由誰來對侵權行為負責?
面對網絡新聞倫理失范的傳播環境,我們必須采取強有力地治理對策,致力于改善這種倫理失范的現象優化傳播環境,更好地為新聞傳播服務。
雖然從事網絡新聞傳播工作的人員數量較多但真正的專業的“新聞人”還是少數,受過正規新聞教育的人也屬于少數,這就導致了一些從業人員對新聞職業道德認知的模糊性,影響其對新聞事件的選擇和把握。“通過對網絡新聞從業人員進行新聞道德教育,可以使網絡從業人員實現新聞自律、增強新聞道德意識,面對新聞熱點時能夠堅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考慮,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對網絡新聞環境的凈化發揮積極作用”。
從目前網絡整體發展環境看,網絡新聞傳播出現的混亂情況有一定原因是因為網絡的匿名性,因此,網絡實名制顯得尤為重要,“在后臺進行實名制前臺依然是網名,如果某位網友被起訴,可以通過法院調查取得其相關信息”。“實名制”之后的網民會受到社會身份和角色約束,不管是哪個階層的網民,在發布信息或接收信息前,都會考慮到自己的身份,是凈化網絡環境的一個有效辦法。
網絡自律是指在網絡中獲取應當獲取的信息,而不過分關心或者試圖獲取不該得到的資源,如他人電話、住址等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行使自己正當權利的同時,約束自己不要覬覦自我權利之外的信息。
他律對網絡的意義在于網絡編輯、論壇負責人等應該及時負起“他律”的責任,對網友在網絡上的言論及行為進行引導、教育,在網絡社會當中建立一個接近現實社會的倫理環境,在部分人的幫助下規范眾多網民的言行,達到他律的目的。
首先,在網絡傳播中加強“把關人”的職責,對新聞進行過濾,對涉及敏感事件及敏感詞匯的信息進行及時的處理,對敏感信息的傳播方式進行控制。
其次,網絡新聞傳播要充分發揮“議程設置功能”,及時準確地傳播適時的、真實的、較權威的新聞,及時構建議程。雖然不能影響大眾怎么想,卻可以通過議程的設置影響大眾去想什么,在偏向已經發生或造成一定影響之后,還可以“提供新的新聞事實,設置新的議程轉移網民注意力”。再次,通過實名制的方式,在網絡行為和網絡行為者之間建立明確的對應關系,使每個行為者對自己的網絡行為負責,對自己的行為實行監管。最后,實行網絡監管機制,對網民的網絡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建立起一只“網絡安全衛士”隊伍,對不良信息進行堵截、刪除,并尋找網絡行為人對其進行提醒,并通過開發軟件的方式對網絡傳播環境實施保護。
鑒于當前的網絡環境,必須要建立一個良好地網絡道德空間,并且增加相關法律法規對網民的行為進行監督。相關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必須比現實社會中的法律更謹慎、更細致,盡量精確化,甚至到論壇、微博的管理及使用,越精確的提出法律條款就越有助于法律的實施,將法律的條款落到實處,而不是泛泛而談。雖然在過去的時間里,我國已經相繼出臺許多關于互聯網管理的法律法規,但是鑒于網絡發展的迅速,必須出臺與網絡發展速度和發展方向相對應的政策法規。
應對網絡新聞傳播倫理失范問題,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除了需要加強對網絡進行監管,同時還要增加網民的參與度,提高網民的網絡道德意識和網絡法律意識。只有網絡新聞媒體、網絡執法機構與用戶共同參與管理,才能建立一個良好有序的“網絡倫理社會”。
1.任建東,孟彩珍.網絡新聞的失范及其傳播過程的倫理規范[J].唐都學刊,2009(02)
2.邱志強.網絡新聞傳播中的道德失范[J].青年記者, 2010(20)
3.初曉曉.網絡傳播的媒介倫理探析——以人肉搜索為例[J].現代視聽,2009(04)
4.劉崇學.論網絡倫理的困惑與構建[J].圖書館學研究, 2005(05)
5.格廣民,朱海強.網絡媒體新聞的倫理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0(06)
6.王路軍.網絡倫理問題研究綜述[J].理論前沿,2000 (14)
7.海偉池.論網絡新聞倫理的失衡與構建[J].新聞愛好者,2007(06)
8.劉洋.淺析網絡中的新聞倫理與法規[J].新聞傳播,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