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楠
社交媒體對文化消費的影響
□郭超楠
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社交媒體的應用得到極大普及,人們可以通過手機、電腦來登錄社交媒體軟件與外界溝通聯系,獲取信息、發布信息、轉發信息,成立個人的媒體平臺。人們通過使用種類繁多的社交媒體,實現了便捷溝通,在溝通和交流的同時,對整個社會的大眾文化也產生了一定影響。物質生活蓬勃發展的今天,人們愈發重視文化生活,文化消費也因此成為了當前社會消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交媒體的發展直至普遍應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其強大的互動性和傳播能力對文化消費產生了重要影響。
社交媒體;大眾文化;消費文化
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得用戶自身可以進行信息的收集、發布和傳遞,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傳者與受者的界限變得模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同時對信息的使用也有更多的渠道、更全面的角度,甚至之前無法完成的公開交流對話也可以實現。社交媒體的類型主要出現了如下幾種。
(一)人—內容:關聯關系,體現人的需求
如微博。人們通過微博獲取信息,了解社會動態,通過熱門話題的排行榜追逐當前的熱門話題,從而滿足基本的信息需求;同時,由于在微博中關注的一般都是自己感興趣領域的賬號,可以豐富相關領域的知識,或者是了解社會的熱門事件,緊跟時代的潮流。
(二)人—人:好友關系,體現人的社交關系
如人人、微信。微信的傳播方式以點對點傳播為主,一是好友之間的傳播,互相為好友的用戶之間的點對點雙向傳播,二是分享到朋友圈傳播。一般來說,當不同人的朋友圈都在談論某一共同的話題時,可以說明此話題的傳播達到了一定熱度。
(三)人—物:互惠關系,體現人的交易和價值
如知乎、豆瓣。豆瓣和知乎的使用更多的是由于共同的興趣愛好而引發的圈子聚集。提供交流平臺,方便人們對共同關注的圖書、電影、音樂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這里更多的是思想觀點的碰撞,關于精神文化的交流。
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時代,文化消費狀況成為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與否的重要標準。文化消費的程度反映著一個國家人們的精神面貌,同時體現了一個國家當前的社會文明程度。文化消費一方面指的是文化產品的消費情況,如書籍報刊的購買、閱讀,以及電影、戲劇的票房情況等等,另一方面也包括便于文化產品消費而進行的物質消費,如購置電視機、電腦、手機,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文化消費。
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正乘著社交媒體飛速發展的快車,為未來的文化消費鋪下多樣發展的道路,創造出越來越符合時代的渠道。
文化消費的主要內容正在變化,微博控、微信控等新的消費態度和消費習慣,與傳統的消費模式大相徑庭。90后目前已經成為了文化消費的主力軍,在替代老一代文化消費主體的同時,消費的取向、趣味、審美對當前的市場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下面選取四個典型的社交媒體微博、微信、知乎、豆瓣進行分析。
(一)微博
微博作為一個高普及度的社交媒體,許多網民都在使用,放松心情打發時間,或者學習知識開闊眼界,通過微博關注各類信息,選擇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人,結交、聯系朋友。微博的使用滿足了情感和尊重的需要,精神層面的需求使得人們來使用微博。
在文化消費方面,許多微博的用戶在內容發布方面以熱門影視劇、熱門電影、流行音樂等大眾文化作為表達觀點的課題或者參與相關討論話題,尤其是網絡大V、名人明星參與的話題,在互動中自然而然地被推廣宣傳,從而帶動更多的粉絲和圍觀者,引起廣泛關注。如最近的熱門影片《夏洛特煩惱》和《港囧》,無不是在微博上引起熱議的同時帶動了新一輪的文化消費。話題的熱議放大了電影的賣點,人與內容互動引發的信息傳播為影片的票房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微信
微信在提供朋友間點對點交流的同時,朋友圈的出現使得人們更加容易與共同的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也更加容易得知朋友的近況。圖片和小視頻的分享是分享日常娛樂文化生活方面的一個顯著特征,許多網友笑稱自己通過微信的小視頻看完了整部電影《灰姑娘》,《復仇者聯盟2》上映時許多對該類型影片不熟悉的用戶也通過朋友圈得知其上映情況,朋友圈在傳播方面的實力可見一斑。微信的一點一滴都從側面反映著文化消費情況。
(三)知乎
知乎抓住了人性中的一個優點:分享。人其實是渴望分享的動物,而知乎,正好給了他們一個高質量的分享舞臺。知乎的用戶大多是高質量的人才,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多是科技人員,女性多是文科背景,在這樣不同的學科背景下,大眾文化的每個方面的觀點態度都會引起其他用戶的思考,產生思想的碰撞。文化消費對象經常成為知乎的話題,如,你是如何看待某某電影的,對于某節目大熱你是怎樣看待的,類似結構的問題經常出現,用戶也樂于針對問題給出自己的回答和見解,很多內容提供了用戶對于大眾文化消費的新視角。
(四)豆瓣
生活中許多人在看電影前,都會去豆瓣上查看電影的評分和其他看過電影的用戶的影評來決定自己是否要觀看。也有用戶通過豆瓣書籍的評價來決定書籍的閱讀以及相關類型圖書的閱讀選擇。因共同興趣的電影、圖書、音樂而結識的人們,在文化消費方面有著相似的品味,方便進行相互推薦,豆瓣也會根據用戶的口味偏向進行推薦,從而讓用戶接觸到更多的文化產品。這便是豆瓣這類的社交媒體對于文化消費決策的引導作用。
社交媒介的重要功能便是溝通和連接,正如微信產品的宗旨:連接一切。社交媒體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口碑和營銷成為當前消費市場競爭的關鍵,不只是實體的物質產品,文化消費更需要相同圈子的口碑進行推廣。社交媒介充分利用的便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人具有相同興趣和品位所帶來的信任。社交媒介上信息的出現對于文化消費的最終決策產生了重要影響,從而對人們的消費行為進行指導。與此同時,社交媒介自身具有即時、便捷、互動的特點,表現形式也是文字、圖片、視頻相結合,更加有利于文化消費的推廣和口碑的建立。
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消費習慣,一部分人習慣在文化產品如電影、圖書、音樂上進行巨大的消費,并且不以為意。而一些人卻很少去消費,只有在有優惠或者贈票的情況下才去消費,這部分人其實是可以進行引導的,至少是可以鼓勵的。可以采取一定的策略讓這部分人群更多地接觸的文化產品,比如讓這部分人群享受到文化消費帶來的愉悅,是一種方式,再比如微博經常有轉發送免費電影票、演出票的活動,或者是限時搶購特價票,這也是促進用戶關注和消費文化的一種方式。
大眾文化作為一種流行文化,是文化消費的主體,社交媒體在高普及、高覆蓋、低成本的今天,每個人都浸沒在社交媒體之中,無法完全擺脫社交媒體傳播內容的影響。因此,文化消費在社交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社交媒體自身的優勢特點正一點一滴地改變著文化消費的形式、特點,充分利用社交媒體才能更好地引領大眾文化的消費。
1.葉天涯.試論消費文化對社交媒介的影響[D].中南民族大學,2013
2.張帆.對消費文化背景下媒體的思考[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
3.周蜜.國產紀錄片 《舌尖上的中國》熱播現象研究——基于文化消費理論視角[D].湖北大學,2013
4.蔡曉梅,劉晨,曾國軍.社交媒體對廣州飲食文化空間的建構與重塑[J].人文地理,2013(6):1-8
(作者系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