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
淺析近五年中美傳播學理論研究視角差異——以《傳播理論》與《新聞與傳播研究》為例
□胡曉
《傳播理論》雜志(JournalofCommunicationTheory)是由國際傳播協會(ICA)于1991年2月創辦的學術季刊,是SSCI收錄的關于傳播理論研究方面的頂級刊物,發展至今已經有20年的歷史,2006年3月開始發行網絡版。
《新聞與傳播研究》(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Research)是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的權威學術期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主辦,其前身《新聞研究資料》為中國新聞史學界的權威刊物。致力于對中國報紙、廣播和電視業的宏觀政策研究,為黨政媒介管理部門、媒介機構高層決策人員和科研教學人員提供中國媒介行業發展的詳盡參考資料。
從上述簡介中可以看出這兩本雜志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各自所屬國家的理論發展水平,選取這兩本雜志進行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西方傳播理論研究的基本現狀、水準和走向。所以在對傳播理論研究方面,我們不能囿于新觀點的提出或闡釋。傳播理論發展是一種傳播過程,更是一種傳播現象,因此對傳播理論發展的研究就具備了“雙重價值”。一方面可以從靜態視角出發,研究新的傳播理論內涵與價值;另一方面以動態發展的眼光探究傳播理論發展作為一種傳播現象的內在動因與整體方向。
本文截取兩本雜志2010年發表的傳播學類學術型文章進行對比分析,試圖展現不同文化對傳播學理論的不同理解,意圖對傳播理論整體發展趨勢進行勾勒。
小約翰在《傳播理論》一書中將傳播理論總結為五個部分構成的傳播理論模型:結構與功能理論、認知和行為理論、相互作用理論、闡釋理論與批判理論。每一種傳播理論與其地域因素、歷史傳統密切相關,并隨著所處社會環境的變化與時俱進。綜合分析其2010年全部論文可以發現,在2010年其文章基本仍全部屬于小約翰所說的五個理論模型。而其中最具壓倒性優勢的顯然是實用主義與實踐理論,這與傳播學的學術源流——社會學的研究基礎密不可分。
在2010年西方學者有成果展示的傳播理論五個方面,最重要的就是“組織傳播與結構”。而結構與功能理論所涉及的文章在2010年的15篇文章中就占了10篇,每期都會有2-3篇不等,其中議題涵蓋修辭理論(rhetorical theory)、會話理論(dialoguetheory)、組織傳播與結構等多方面,每期都會有文章涉及。而在某一時間段內,學者會圍繞某一應該是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力圖形成有關該領域完整且準確的知識、理論體系,使得傳播理論可以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
從文章寫作類型上來看,理論介紹、說明和應用的文章多數出現在《傳播理論》雜志出版年的前三卷;現象、觀念分析說明和框架模式介紹等文章多出現在二、三卷。可見西方傳播理論的發展中最重理論的介紹與說明,不僅篇數最多,而且在每一期雜志中都會出現。其理論說明包括對于原有理論的二元衍伸、重新解讀、自主應用、實踐發展等,這顯示出傳播理論的發展多元且最終是為社會服務。如第2卷《ForgottenHistoriesAnotherRoadNot Taken—TheCharlesMerriam-WalterLippmannCorrespondence》一文開始對李普曼的舊信進行全新的表述,聲稱發現一條新路。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西方傳播理論的發展與整個社會的進步相稱。其話題會涉及當年或當期內較熱點的話題。
總結《新聞與傳播研究》雜志文章類型可以看出:在2010年88篇論文中,中國學者較多地在實用主義與實踐理論方面進行著墨,接下來的熱點議題分別是“人際傳播與活動效果”、“全球化與跨文化傳播”。很明顯,中國學者非常看重理論對于中國實際的應用一解析。筆者選取的88篇文章中,涉及到這方面的每一期都會有7-8篇,且在某一時間段內,學者會圍繞當季熱點進行闡述,力圖給讀者展示出完整的事件本質。比如《新聞話語與政治的中介化——奧巴馬首次國情咨文講話的媒體報道》一文,即是在奧巴馬首次國情咨文講話后,就其中介化進行了詳細介紹,目的就是為了“在對新聞話語的認識和分析似乎可以在這方面助我們一臂之力”。
《新聞與傳播研究》中有兩類較特殊的文章。一類是馬克思主義應用型,如第5期中《馬克思主義邏輯與方法》或者第6期《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的新聞思想比較》。這種文章雖然寫作類型有理論介紹、現象分析等多種類型,但是其特殊性在于每期必出現1-2篇,且會就當期時事熱點或歷史事件進行理論延伸。還有一類是從傳播史學視角對事件的理論價值進行剖析,如《晚清維新輿論的媒介建構與報刊命運的考量》、《五四時期廣告教育與廣告學研究初探》等。此類文章每期也會出現1-3篇,并無新的理論發現。
綜上所述,中國的傳播學研究仍舊緊跟美國實證主義未能跳出美國傳統學派的框框和束縛。研究的范圍窄,研究者的視野不開闊,重微觀研究,輕宏觀研究,缺乏理論創新與框架結果的創立。
“議程設置”(Agenda-setting)是本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美國風行起來的一種有關大眾傳播效果的假設或理論。“議程設置”的主要含義是:大眾媒介之注意某些問題、忽略另一些問題的做法本身可以影響公眾輿論;人們將傾向于了解大眾媒介注意的那些問題,并采用大眾媒介為各種問題所確定的先后順序來安排自己對于這些問題的關注程度。
以《傳播理論》雜志為先,我們可以發現,10年,它所探討的大部分問題如公民、政治議程、公共新聞、民族問題、女性與批判、對話、所有權與安全、知識控制、工作場所的民主以及教育學等一系列議題,都基本遵循一條原則——傳播理論應該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并且可以提高人們的行動力。且其寫作文方式基本上采取的是以“結構理論”解析,如卡娜莉關于結構理論的“StructuratingActivityTheory:An IntegrativeApproachtoPolicyKnowledge”,介紹了一個研究政策知識的傳播建造之理論框架,表明結構等級行為理論是結構理論和文化歷史行為理論的綜合。桑德斯(Meghan S.Sanders)關于性情認知理論和媒體角色印象形成研究的"MakingaGood(Bad)Impression:ExaminingtheCognitiveProcessesofDispositionTheorytoFormaSynthesizedModelofMediaCharacterImpressionFormation"介紹了性情理論認知過程的審視和媒體角色印象形成的綜合模型構建。提出了一個作用于媒體角色印象形成的綜合模型,并提出出利用矛盾分解作為行為角色認知的中介。兩篇文章基本上都采取的是量化研究的方式。且有著較為縝密的量化研究方法。針對此種類型的研究而言,其學術規范程度與中國相比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其研究的實質性意義便沒有我國完全服務于實踐的研究明顯了。
而《新聞與傳播研究》于2010年內刊登文章的重點是如何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或者將實踐類型予以歸納。其涉及的文章議題包括:“廣告的環保訴求”、“人際互動對美國競選政治的影響”等,都是以主體對與客體的作用,來反復權衡利弊。從中發現我國學術期刊論文偏重大眾傳播,且偏重中國傳統的“思辨”型研究。但是不能否認,由于缺乏研究路徑的規范,我們的研究質量多偏向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質量有待提高。
綜上,2010年兩本期刊重點在對理論應用與解釋層面。從這個層次觀察,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其學術界都還比較盛行內容分析,講求實證研究。
本文為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青年項目部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53038。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