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鵬
反思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
□梁鵬
對高職學生進行正確政治思想引導和教育是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但是在做好“三觀”教育,把好“總開關”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從實際出發,通過分析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現狀,對如何真正發揮政治理論課作為宣揚馬克思主義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提出意見建議。
思想政治教育;意識;非理性;教學實踐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不容忽視,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高職院校也不例外,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方面是不可替代的。但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思政課的教學地位低以及學生認可度低等,都是不爭的事實。
“存在”與“意識”或者說“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這本是“全部哲學的基本問題”,恩格斯1886年在《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這樣說。但在這里,我們說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存在”問題,以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地位問題。這兩個是同一性問題,也就是教學地位高,其存在的可能性就大;反之,教學地位低,存在的可能性就低或者會被邊緣化。
當前社會環境下精神文明建設步伐遠跟不上經濟發展勢頭。高速發展的經濟體制嚴重影響著高校對高等人才的培養機制,最明顯的表現比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類專業報考人數少,甚至對思政課作為高校必修課很多學生都“大為不解”,大部分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課可有可無,甚至有學生在課堂上質問老師思政課占用專業課時間過多等。隨著人們越來越把目光投向經濟領域,對政治或者意識形態領域知識的認識越來越被日益膨脹的經濟層次所阻隔和淡化,這與我們黨的決策初衷是背道而馳的。鄧小平同志在批評我們工作失誤時就曾指出:“多年來,我們的最大失誤是在教育方面,對青年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夠,教育發展不夠。”“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傾向要不得”。現在看來,我們已經與當初的設想有發展上的偏差,有時看來這種偏差已經很大。當前各種文化多維度、多層次展現出來,高科技信息載體技術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多項選擇,但這實際上是對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設置了許多干擾項。學生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價值觀念沖擊,各種世界觀、人生觀素材文化作品的直觀“圍堵”等等。
當前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課時分配是兩學期72學時,考核方式為考查,一般是系考的開卷考試形式,絕對是不受重視的“非專業課”考試模式,且形式主義過程化特征明顯。筆者調研幾所院校,普遍反映學生對思政課考試根本就沒有壓力,。因為成績對畢業沒有什么影響,學生可以通過補考或畢業前的清考一次通過,這期間不是教師的問題而是為了提高就業率,學校一般不會在政治課成績上“為難“學生。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這是江澤民同志的講話。毋庸置疑,從國家層面看,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至關重要,否則也不會在每所高校開設思政課了。但是中央政策沒有落到實處,甚至是本末倒置,試想大學生都如前所述那樣,沒有認真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后果是不堪設想的。思政理論課目前尷尬的地位當然是有原因的,分別是學科發展自身的原因,還有就是社會環境等客觀因素。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理論性強,概念抽象,趣味性少以及聯系實際能力弱等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大打折扣。傳統教學方式很難讓學生對抽象的政治概念有深刻理解,影響教學效果。在課程安排上,一般思政課安排的時間都在“黃金時間段”之外,比如早上八點到十點,下午兩點至四點上課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其他時間效果就差很多。思政課安排不能自主,一般都是由各系或二級教學單位在專業課與思政課之間統籌安排,但是“主次之分”鮮明,思政課永遠都是配角。考試形式也是各系或二級院部自行決定,大大損害了思政教育管理部門的權利,思政理論課教學內容安排,做不到根據各教學單位實際需求排課,而是由各二級學院或系部在突出其主要專業課程后,從剩余的時間段安排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課堂授課大部分是合班上課,學生人數相對較多,很難做到有效課堂管理,加之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課堂交流,嚴重影響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但是課程安排都在二級學院或系部,此類現象又無法避免。所以,思政課教學自主地位嚴重缺位,這在筆者調研的許多高職院校都存在類似現象。
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形式如何做到與時俱進是一個挑戰。不管是教材內容還是課外實踐,都面臨創新補位的現實問題。以實踐課為例,思政課實踐如何實現?我們知道強化思政課實踐學環節是社會需求所決定的。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榮辱觀、是非觀、價值觀等不可避免地對學生產生影響,有些可能會是顛覆性影響,比如社會上一些極端主義者或邪教的宣傳,特別要值得注意。當然,我們也不能只把學生置于假設的理想的環境之中,脫離現實世界。
筆者從教學內容為切入點,引出一些思路。作為主流社會意識形態的傳播者,思政課教師首先要弄清楚意識形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相關問題,要有能力隨時轉換“鏡頭”,比如深圳大學徐海波教授在談到相關意識形態的研究中這樣講:如果我們把“意識形態”作為“認識”、或認識的結論來研究,意識形態研究就越陷入困境。陷入這種困境中,所作出的結論那就必然是“非理性”的。思政課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忽視“非理性”地去闡釋已經被意識形態化了的意識形態問題,學生也會對這種自說自話感到厭煩。因此教師要做足研究工作,經常轉換鏡頭,理論聯系實際,正確引導,讓學生多維比較,實體實踐不能實現,我們就“虛擬實踐”,誰的有用我們就拿來,思想武器一定要強大,比如休謨、霍爾姆次、康德、尼采等,他們的思想理論本身就可供借鑒,現實中有多樣化的問題,那我們就多拿幾件武器去合理解決各種問題。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內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突出了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服務人民追求科學的思想認識體系教育。所以,內容是關鍵。要不斷更新思政課教學內容,不斷創新創新授課形式,采取更能讓學生接受的并能產生興趣的形式來上好每一次課,做到內容充實,形式新穎,真正做到“教好人”,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育好人”。
(二)充分展現感染力
要真正實現教育學生的“道路自信”,堅定理想信念,教師要首先從語言表達上下功夫。同樣的話,講出來要突出感染力,結合現實典型案例,正確引導學生“真信”,教育學生“真知”,影響學生“真做”,造成全社會共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社會影響。不斷樹立學生典型,學校要給予大力財力和人力支持,讓學生的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緊密結合,真正實現理論聯系實際,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健康成長”。
(三)為學生德育教育搭建平臺
加大力度建設大學生道德實踐教育平臺,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導向,以學生社團活動為引領,加強營造校園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討論熱情。時機成熟還可以在學生群體中成立諸如:青年馬克思主義興趣學習小組、研討班等,不但在日常在教學中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而且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開展社會實踐教學。
(四)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地位和認可度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給其自主權,從課程安排到考試考核都要求學校給予重視。古人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是關系到學生人生的頭等大事,我們這個時代缺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而不是有人性缺陷的天才。不斷提高思政課在學校日常教育教學的地位和認可已刻不容緩,我們有必要要把思想政治課作為重點學科、重點課程來建設,不斷提高思政課教育資源的投入。
如何達到真正讓思政課理論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政治素養,如何讓馬克思主義思想占領高校學生思想高低,不應停留在口號上,要盡快實現,那么就需要我們真正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李成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教材[J].求是,2010 (13)
2.張紅峻等.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3.簫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徐海波.意識形態研究的困境[J].江西社會科學,2003 (04)
5.謝江平.現代意識形態及其特征[J].廣西社會科學, 2009(05)
(作者系咸陽職業技術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