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4-08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3CJY056,13CJL006);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項目編號:14A081);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2YBB144;12JD41);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3A049);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湘教通〔2014〕247號);湖南商學院校級教研教改項目(項目編號:校教字〔2013〕31號)。
作者簡介:李紅燕(1990—),女,湖南永州人,湖南商學院經濟與貿易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湯長安(1974—),男,湖南益陽人,湖南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大國經濟、技術進步與產業創新。
Limitations of the Basic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cs and the Building of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
LI Hong-yan, TANG Chang-an, ZHOU Yu-jiao
(Academyfor Economyand Trade Development Studies, Hunan University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Regional economics advances with people's criticism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limitations, such as the inexplicit research object, single basic theory, lack of micro -foundation and so on.These limitations make regional economics science questioned.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basic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cs, we analyz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odern regional economics and redefine the subject of regional economic activities from the microscopic view, so as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regional economics.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ics; basic theory; micro-foundation
區域經濟學淵源于區位理論,具有200多年的發展歷史,被稱為“古老的科學”,但是發展速度緩慢,至今仍未形成成熟的學科體系。區域經濟學的研究是針對經濟發展的實際問題的研究,根據不同的區域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但從現有研究來看,由于缺乏對基礎理論深入探討,導致基礎理論薄弱,微觀基礎的重要性被忽略。而關于區域經濟學的一些基本概念、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等方面,學者們從各自研究的著眼點來闡述,其內容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在區域經濟學的研究中,區域經濟與區域經濟學二者缺一不可。所謂區域經濟,它是相對于國家經濟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經濟的空間子系統,具有不同特性和水平的區域經濟,在空間上相互依存和聯系,構成一國的國民經濟整體。而區域經濟學是從宏觀角度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及其相互關系的決策性科學。它主要研究區域如何實現經濟增長和發展,區域之間的聯系(區際聯系)以及區域分工等內容,區域經濟學與經濟地理學、空間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學科相聯系,具有很強的綜合性。
一、區域經濟學基礎理論發展與演變
區域經濟學最核心、最主要的理論是區位理論,所謂區位理論是關于經濟活動的區位選擇和區位結構以及如何創造區位條件的理論。區位理論萌芽于18世紀,其發展演變主要集中于亞當·斯密提出絕對優勢理論、地域分工理論揭示區域發展的基本原則,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指導區域布局、區域產業結構。
(一)古典區位理論:基于成本目標的區位理論
1.農業區位論
杜能從地域角度探索獲得最大收益的農業經營方式的空間布局原理,他在《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關系》(1826)一書中,對農業生產方式的配置進行了科學的分析,提出了最早的區位理論,這個區位理論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農業區位論。在該理論中,杜能主要采用抽象和演繹的方法,運用“孤立國”的思想研究農業生產的布局,提出農業土地利用類型和農業土地經營集約化程度,不僅取決于土地的天然特性,依賴于當時的經濟狀況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取決于農業生產用地到農產品消費地(市場)的距離。他強調由距離產生的運輸費用對農場生產的品種選擇、經營方式、經營規模的影響,提出距離導致的級差地租對于農業布局的決定作用,創建了著名的杜能圈層理論。杜能首次將空間摩擦對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加以理論化和體系化,對后來學者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受分析方式的局限,杜能沒有考慮自然條件的差異,將這個區域考慮為均質空間,這與農業嚴重依賴自然條件的現實不符,因而受到諸多學者的質疑。杜能考慮土地特殊性,僅取決于消費市場的距離,而在物流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距離因素的制約逐漸變小。另外,杜能以農業的商品性生產為前提,假定農業經營者以追求最大利益為目的,這與現實社會不符,更不符合自給自足為主的農業生產方式。
2.工業區位論
工業革命之后,產業與人口不斷向大城市集中,而杜能的區位論并不適用德國當時的現狀。在這種背景下,韋伯運用抽象和演繹的方法,探索工業生產的區位原理,并在《工業區位理論》(1909)一書中,對工業生產的最佳區位進行了系統闡述。韋伯提出“區位因子”的概念,采用孤立化的方法,研究運費、勞動費及集聚和分散三大區位因子對工業布局的影響。他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研究工業合理布局過程,指出工業的區位布局首先是運費指向型,然后是勞動指向型,最后是集聚指向型。韋伯認為區位因子決定生產場所,將企業吸引到生產費用最小,節約費用最大的地點。韋伯是工業區位理論的集大成者,對當時的工業布局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同時對之后許多學者的區位理論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韋伯的區位研究屬于局部均衡研究,以古典經濟學為理論依據,采用微觀的、靜態的、均衡的分析方法,因此其理論存在局限性。另外,韋伯假定的完全競爭條件,也與真實的市場結構大相徑庭,與現實不符合。
(二)近代區位理論:基于利潤目標的區位理論
1.中心地理論
由于經濟活動不斷向城市集聚,城市的地位逐漸凸顯,發展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地。而韋伯的最小費用的工業區位理論,因其固有的局限性,對德國現實狀況的解釋程度受到很大限制。在此背景之下,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在《德國南部中心地原理》(1933)一書中,運用抽象分析方法,對城市的形態、規模和分布規律進行研究,形成靜態一般均衡的區位理論,即中心地理論。該理論亦稱為城市區位理論,是指研究城市空間組織和布局,探索最優化城鎮體系的一種城市區位理論。在該研究中,克里斯泰勒假定地域具有同質性、所有方向上交通體系相同,并運用正六邊形圖式分析中心地空間分布均衡模式,提出了中心地分布的三原則即市場原則、交通原則和行政原則。克里斯泰勒提出的中心地理論揭示了城市之間,特別是城市與市場間的關系,對研究區域布局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他對集聚利益缺乏考慮,從“經濟人”的角度來觀察消費者,認為消費者首先在距離自己近的中心地進行經濟或社會活動,而現實生活中,消費者更偏好于選擇高級中心地,這些缺陷均會導致實際中的中心地系統的結構發生改變。
2.市場區位理論
1945年,德國經濟學家廖什在《區位經濟學》一書中,提出了尋求利潤最大點的市場區位論。廖什強調市場對區位的作用,主張從市場需求的角度研究區位選擇問題,并進一步探討市場區位體系和工業企業最大利潤的區位。與中心地理論研究的單個企業、單個城市或單一區域不同,廖什更注重企業與企業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及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主張運用聯系的觀點研究區位的最優選擇。廖什通過引入需求和成本兩個空間函數,對區位選擇進行了靜態的、一般均衡的分析,認為最佳區位不是費用最小點,也不是收入最大點,而是收入和費用之差最大點,即利潤最大點。廖什肯定韋伯區位論的最小費用原則,同時考慮人口密度對區位選擇的影響,提出蜂窩狀的正六邊形的市場中心地理論,該理論與克里斯泰勒的城市中心地理論有相同之處,均認為企業的銷售范圍是以中心地為中心,最大銷售距離為半徑的圓形區域。廖什的市場區位理論同其他的區位理論一樣,存在著很多缺陷和不足,但它對當時資本主義區域經濟空間布局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并且該理論為經濟區的形成和演變、經濟區的地域結構及區劃方法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現代區位理論:基于多元目標的區位理論
1.新古典區位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各國經濟逐步恢復,科學技術和社會、自然等學科得到發展,使有關區位論的研究獲得快速的發展,艾薩德《區位和空間經濟》(1956)的出版,標志著區位論由古典區位論發展到新古典區位論。作為現代區位理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艾薩德基于替代性原理,同時應用計量經濟方法和系統分析方法研究區位理論,他認為企業合理的區位選擇是廠商在權衡運輸成本與生產成本的可替代性時,以利潤最大化為原則,同時考慮其他影響因素,比如:自然環境、未來的不確定性、消費者偏好等,因此企業區域選擇必須綜合分析。新古典區位論使區位研究從單個企業的區位決策發展到對區域總體經濟結構及其模型的研究,從抽象的純理論模型推導,發展為建立接近區域實際的、具有應用性的區域模型,是區位理論發展的重大進步。然而,新古典區位論仍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和規模報酬不變的條件下來研究區位,使區位理論對現實區位選擇的解釋力受到極大限制。
2.新經濟地理學派的區位理論
新古典區位論假定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的市場,在該假定下認為區間的要素是自由流動的,區間交易是無成本的。然而,在現實中,各地區的自然稟賦的差異性以及經濟活動的不完全可分性,導致經濟活動的空間差異性非常明顯,也就是所說的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這些現象與新古典區位論的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的假設相矛盾。在該背景下,以克魯格曼、藤田為代表新經濟地理學派,基于迪克希特-斯蒂格勒的壟斷競爭模型和薩繆爾森的“冰山成本”原理基礎,將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兩個常態引入區域經濟的分析模型中,運用縝密的數學模型表達區域經濟活動中集聚和擴散的內在機制,使空間因素納入到經濟學的分析中,區位理論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報酬遞增的分析框架下得到新發展。該學派在壟斷競爭的假設條件下,建立規模報酬遞增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由市場放大效應和生活成本效應形成的“聚集力”,與市場擁擠效應形成的“分散力”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他們假定聚集力大于分散力,形成集聚效應,把由聚集力導致的經濟活動地域空間集中作為研究的起點和重點,提出重要的中心—外圍模型,使區域經濟理論獲得快速發展。然而,雖然新經濟地理學派給區位理論帶來新的發展,但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主要是經濟制度和個人偏好還未能引入區位理論的研究模型中,現有的理論框架無法說明這兩者對區位選擇的影響,使得其對現實的解釋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區域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局限性
隨著區域經濟研究中假設條件放緩和選擇因素的增加,區域經濟理論對于現實經濟問題的解釋程度不斷增強。然而,假設條件的放緩和選擇因素的增加,使現有的分析框架和范式,無法將所有要素都納入一個統一的框架內,結果必然是什么都可以解釋,什么都解釋不清楚,這使得區域經濟學基礎理論存在著諸多局限性,主要表現如下:
(一)解釋對象的不完整性
用經濟學來解釋現象,必然涉及兩個主體——供給者與需求者,這是微觀經濟的兩個主體,也是區域經濟學的微觀主體,但是現有的區位經濟理論,大都側重于供給者這個單一的主體,或者更具體一點,區域經濟理論研究的主要關注點是生產者,而消費者作為經濟行為的另一主體的地位并未在理論分析中得到相同的重視。區域經濟理論對消費者的研究或者是依附于對生產者的分析,或者是作為理論研究的假設條件而出現,而忽略了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同時,消費者和生產者作為一個群體概念,是由經濟個體組成的,而經濟個體本身具有構成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雙重身份,具有既是要素的組成部分又是要素選擇者的雙重性質,然而身份的雙重性使得研究過程中會暫時出現經濟主體消失的尷尬,而性質的雙重性不但使得經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無法在理論研究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更重要的是經濟個體與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也無法得到正確的描述,并由此造成消費者和生產者既是割裂分析又是相互作用的局面。
(二)要素空間邊界的模糊性
要素作為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對其理解和分析貫穿于經濟理論研究的全過程,因此對空間要素的準確認識對區域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均質的空間或者是非均質的空間中,均以要素集合體的形式而存在,而經濟主體既是要素集合體的一部分又是區位選擇的主體,因此很難把握經濟主體本身在區域經濟形成微觀基礎的作用,很難理解經濟主體的初始存在狀態。而在區域中,區域性要素是制約經濟區域發展狀況的基礎,也是經濟主體選擇區位的最初制約因素,但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我們知道單純的要素集合體不能創造生產力,要素只有和勞動力相結合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因此真正制約區位選擇的因素是經濟主體與要素集合體結合的方式。正是由于經濟主體身份的雙重性,導致了要素空間邊界的模糊。
(三)區域形成初始原因的忽略
古典區位論從運輸費、勞動費等區位因子的角度研究廠商的最優選址,把集聚效應看作是不同經濟主體各自決策的偶然結果。傳統區位理論未能在不同微觀主體的選址行為和宏觀空間集聚之間搭起一座聯系的橋梁,而是將其視為“黑箱”而回避了空間集聚的初始原因。雖然以克魯格曼、藤田等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者在壟斷競爭、規模收益遞增等條件下,對區域的聚集現象做出了詳細的分析。但他們關于區域為什么形成產業集聚,并沒有指出明確的原因,而只是歸因于“歷史的偶然”,即由于區位選擇中偶然事件發生,在循環累積因果鏈的作用下,該事件產生的集聚不斷累積,最終形成某種長期聚集結果。這說明新經濟地理學派對于產業集聚形成的初始原因僅視其為偶然的結果,并未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傳統的區位論還是新經濟地理學者關于微觀主體基于自身利益而做出的區位決策,這種決策導致空間集聚的原因并沒有完全說明,他們忽略了經濟活動的歷史基礎、文化習俗、歷史傳統以及文化交流等初始要素對廠商經濟活動初始狀態的影響。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講,廠商聚集前經濟是何種狀態依然是區域經濟理論研究的空白。
(四)研究方法的滯后性
從古典經濟學的總量分析法,到新古典經濟時期的邊際分析,研究方法在不斷演變。后來出現以楊小凱為代表的新興古典經濟學派,他們采用超邊際分析方法,使用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古典經濟學中關于分工和專業化的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并用于解釋所有的經濟活動。該研究方法促進了宏微觀經濟學之間聯系,使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獲得快速的發展。然而,現有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和方法都是均衡解,是要系統達到一個平衡狀態后的自然結果,分析方式主要是靜態分析和比較靜態分析,而區域經濟發展往往其自身要素稟賦逐漸提升的過程,也是區域環境逐漸優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系統自我演變和發展的過程。因此,自組織理論和自我演化理論中很多的方法都沒有有效地引入和借鑒。在自組織理論中,主張系統的分析方法,強調從系統內部要素的競爭和協同效應以及要素間的相關性對系統作用等方面分析,通過這種分析區域內部將自動形成有序、穩定的發展。而自我演化理論,不僅強調系統性的分析,同時從時間層面考慮歷史基礎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張動態的非均衡的研究視角。由于區域經濟研究在該研究方法及視角上的缺失,使得區域經濟學基礎理論的解釋能力受到質疑。
總而言之,區域經濟理論研究中存在諸多的不足,主要表現為對消費者主體地位的忽略,經濟主體雙重性身份導致的要素邊界模糊,以及經濟初始狀態忽略初始要素對經濟活動的影響,缺乏動態非均衡的分析方法等,但是這些局限的存在歸根結底是由于區域經濟微觀基礎的缺失,因此,對區域經濟學微觀基礎的構建甚為必要。
三、區域經濟學的微觀基礎
要構建區域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對微觀主體的界定和動力分析尤為重要。我們知道,微觀主體與空間因素緊密相連,它不是脫離空間獨立存在,而是依賴于特定的地域空間。
(一)區域經濟的微觀主體界定
微觀主體是經濟運行的細胞和基本單位,是建立在生產要素地域空間組合基礎之上的制度化經濟組織,包括經濟個人、家庭戶和企業。
經濟個人主要包括普通勞動力(簡稱勞動力)和人力資本(企業家),它們是區域經濟發展最基礎的微觀主體,也就是有什么樣的經濟個人就構成什么樣的經濟單元。勞動力作為生產活動中最具活力的生產要素,是影響經濟活動區位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勞動力的數量、質量與成本因空間的不同而存在明顯的差異,導致經濟活動的區位條件也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性,通常經濟發達的地區,其勞動力的數量與質量優于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更迅速。而企業家是一種高級管理人才,通過整合人力、物力資源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他是區域經濟發展和變革的主要發起人和推動者。我們知道,經濟個人的經濟活動均依賴一定的市場、制度等條件,這些條件因地域的不同而有差異,經濟個人為實現經濟目標,必須要適時調整經濟行為,使之與區域內的市場和制度等條件相適應,這種適應體現了經濟個人對地域的依賴性,因此具有區域屬性。
家庭作為區域經濟的微觀主體,其身份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家庭是商品和服務的最終需求者;另一方面,家庭為生產活動提供勞動力和資本要素。而家庭無論是作為商品需求者,還是充當要素供給者,這兩種身份都是在一定地域空間實現的,并受這種地域空間因素的影響,具有較強的區域屬性。因此,家庭的經濟活動也具有地域空間屬性,他們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進行活動,比如往返于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間。同時家庭在區域內形成各種各樣的經濟聯系,這些經濟關系基于一定的地域范圍而形成,因此區位對家庭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企業是指把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結合起來的、自主地從事經濟活動的、具有營利性的經濟組織。企業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企業是營利性的經濟組織,進行區位選擇與從事經濟活動以追求最大市場經濟利潤為目的;另一方面,企業是社會的一部分,在消耗社會提供的福利時,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企業是區域經濟中最重要的微觀主體,它的生產活動和經濟決策對區域經濟結構和發展水平具有重要影響,同時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個人和家庭的行為。企業的區位選擇決定了企業生產、銷售、經營管理活動的地理位置,另外企業的生產活動離不開生產要素,企業的存在和發展也脫離不了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由于生產要素具有地域空間屬性,不同的區域社會經濟條件也存在差異,因此區位對于企業的經濟活動至關重要。
(二)區域經濟環境的界定
在區位理論的發展歷程中,無論是杜能的農業區位論、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還是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廖什的市場區位論,以及艾薩德等人的分析,其分析的前提均是基于均質空間,即平坦空間、要素稟賦的均等分布、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邊際收益遞減等。然而,一國范圍內,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分布并非是均勻的,無論是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還是區域經濟發展均呈現出一定的地域差異。這表明,在現實中區域經濟的空間環境并不是均質空間,而是非均質空間。區域間的要素稟賦、區域文化及區域經濟政策的差異,對區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首先,一個地區要素稟賦的多寡是影響該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化水平的重要原因。在經濟、技術一定的條件下,區域的產業組合和企業生產規模,均受到該地區要素稟賦的制約。而在現代社會中,區域的發展離不開各種要素的綜合利用,但由于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稟賦存在差異,以及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化程度存在不一致,導致區域內要素在數量、質量及獲取要素的難易程度方面千差萬別。因此,各區域要根據自己的要素稟賦特征,在其發展過程中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
其次,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和文化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并逐步趨向一體化。然而文化具有區域性的特性,不同區域其文化也具有明顯的差異,區域文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對區域經濟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既表現為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可能表現出消極的阻礙作用,主要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區域文化和區域經濟發展并非完全同步,如果區域文化落后于區域經濟發展或者不適應于經濟發展,那么文化對經濟發展產生消極的作用,不利于經濟的長遠發展;相反,如果區域的文化發展優先于其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對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將促進經濟長期發展。因此,各區域要重視區域文化的發展,從而促進區域的發展。
最后,在區域經濟環境中,區域政策也是促進區域發展相當重要的一個方面,區域政策是指一國政府為改善本國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促進國內各地區經濟均衡和有效發展,而實施的各種措施或行為的總稱。合理的區域政策能夠有效指導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地區間的優勢和潛力;協調各個區域之間特別是經濟發達區域與經濟欠發達區域間的關系,推動區域間的分工與合作,通過政策推動生產要素在區際的自由流動即資源的空間再配置,來帶動欠發達區域的經濟發展,從而促進區域的共同發展,所以區域政策的重要性在區域經濟環境中不容忽視。
(三)區域經濟微觀主體的動力
無論是個人、家庭還是企業,地域空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同的微觀主體在進行區位選擇會從自身的利益角度進行考究,整體而言,無非表現如下幾個方面:
1.要素稟賦
要素稟賦指一國擁有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這些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力、企業家精神、資本及技術等。要素稟賦對區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為區域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構成區域發展的基石。在區域發展中,所有經濟活動均在某一地理位置進行,土地要素為經濟活動提供必不可少的空間和場所,并影響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布,土地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勞動力既是經濟活動中生產要素的提供者同時又是生產的產品需求者,作為理性的消費者,效用最大化是勞動者區位選擇的目的。同時,勞動力作為最活躍的生產要素,數量和質量上的區域差異,是影響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另外,作為區域要素的企業家精神,特別是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主要包括組織、制度、產品等方面的創新,它們對企業發展有重要影響。企業家精神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也是經濟發展的軟實力不可或缺的因素;資本是區域發展的要素之一,是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它的形成和積累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資本的多寡影響區域經濟的增長速度。但是,資本的供求呈現出空間不均衡性,資本的空間差異對經濟發展的區域性差異產生重要的影響。當前由于科技的發展,技術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先進的技術不僅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勞動者的素質,而且能夠帶動資本裝備質量的上升,優化資源配置,改善區域生產力組織,從而促使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2.要素的適應性
要素的適應性,即生產要素對于當地經濟發展環境的適應性。在經濟活動中,因生產活動的差異性,對要素的需求具有明顯的異質性,主要表現一些生產活動傾向于土質、氣候等自然要素,一些生產活動對勞動的需求顯著;而另一些生產活動對科技、資本的需求明顯。在非均質的空間環境中,由于要素分布的非均衡和不完全流動性,經濟活動的極化性等原因,使區域之間呈現出產業結構、物質資本投資及技術水平的差異性與多元化特征。正是由于這種多元化的特征決定了要素的異質性必須與區域的多元化特征相適應,以充分發揮各要素的作用和各區域的優勢,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這種適應性體現在生產要素應與區域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相耦合,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發揮區域的競爭優勢,實現區域的跨越式發展。總而言之,要素必然要在生產過程中與區域經濟環境相適應,生產才能順利進行。當要素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環境時,區域經濟自然體現著穩態增長;相反,如果要素與當地經濟發展環境的適應關系出現惡化,適應的水平不斷下降,區域經濟可能會面臨嚴峻的狀態。因此,當經濟環境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發生變化,經濟活動對當地要素的使用要隨環境的改變而做出相應的調整。
3.區域分工
區域分工是區域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重要源泉。一方面,分工促使各地區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進行專業化生產;另一方面,分工加強區際聯系,通過區間合作擴大區域生產能力,從而增進區域利益。首先,分工驅使勞動力專門從事某種操作,促進勞動的熟練程度和對生產資料的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從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其次,分工可以提高各地區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增加區域經濟福利。另外,專業化生產有利于企業規模的擴大和共同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也就是所謂的規模經濟和聚集經濟。這樣有利于企業利用共同的基礎設施和商業服務設施,節省相互間的交易成本。同時,相同行業的集聚,能夠帶來技術外溢、人力資本積累以及促進企業的競爭與合作,從而形成更大的規模經濟。總之,區域分工是區域經濟增長與發展,提升了區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它是經濟長期增長的源泉。
4.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是指制度變遷的過程,是制度創新主體為獲得潛在收益而進行的制度安排。不同區域之間制度安排存在差異,而不同的制度安排并行將導致區域內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率的差異。一個區域的制度創新能夠為該區域的經濟發展帶來先發優勢,比如我國實行漸進式的改革與開放,東部沿海地區利用地理位置優勢,最早進行制度創新,提高區域內制度的可進入性,從而促進了該地區快速的發展。另外,區域內制度安排產生的激勵機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具有重要影響。好的激勵機制,能夠充分調動各種生產要素的積極性,實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促進區域經濟高速發展,而差的激勵機制導致兩者的脫節,不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制度創新有利于減少經濟活動的交易費用,降低交易風險,優化交易行為,它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它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因此,適時的制度創新,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
四、結語
在區域經濟研究中,由于微觀基礎的缺失導致區域經濟解釋對象不完整、要素邊界模糊、初始原因不足及研究方法滯后等不足,極大地限制了區域經濟學的發展。本文從經濟活動的微觀角度,重新界定區域經濟活動的主體,認為經濟個人、家庭和企業是區域經濟研究中最主要的微觀主體,他們的經濟活動受要素稟賦、區域文化和區域經濟政策等區域環境的影響,不同的主體基于各自的利益來選擇最佳的區位經濟活動,而要素稟賦、要素適應性、區域分工以及制度創新構成了各微觀主體的主要動力。本文基于上述分析構建了區域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對區域經濟學學科體系的完善做出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