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紹森
“走轉改”背景下電視法制節目的發展趨勢研究
□吳紹森
繼時政新聞、社會新聞之后,法制新聞日益成為各級媒體著力強化的一個報道領域。新聞記者在進行法制新聞報道時,不僅要關注節目本身的法制特色,同時也要從傳播的視角、民生的視角出發,通過“走轉改”提高法制新聞報道質量,讓法制節目更好看,更出彩,以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電視作為一種新聞媒介,向人們傳播著不計其數的信息,伴隨著電視事業的發展,法制類電視節目也占有了自己的市場,并不斷完善。從中國第一個法制類節目——《道德與法律》的出現之后,又陸陸續續推出了《今日說法》《法治進行時》《拍案說法》等一系列法制節目。法制節目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繼新聞節目、娛樂節目之后的第三大節目類型,受到公眾普遍關注。現如今,準時收看電視法制節目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法制類電視節目的主要任務是以電視為載體,以發生在群眾身邊的真實案例為切入點,充分利用電視的表現元素,向公眾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公民的法治觀念,提高公民自覺利用法律法規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營造崇尚法治文明的社會風尚。
電視法制節目經過20多年的發展,日趨成熟,涌現出了像《今日說法》《法治進行時》《拍案說法》等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法制精品欄目和節目,推動了我國民主和法制建設。但不可否認,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電視法制節目在承擔法律知識宣傳普及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同質化日益凸顯。在我國繁榮的電視節目背后,各種電視節目類型都存在著同質化的現象,法制節目也不例外。不管是節目形態還是節目內容、題材都頻繁“撞車”,跟風克隆現象嚴重,缺乏新意和創新,遠遠滿足不了日益多元化的收視需求,使觀眾逐漸失去了新鮮感和興趣。
(二)法律服務功能單一。當前的電視法制節目過于側重案情的講述以及犯罪分子受到的法律懲罰,而對法律在維護和保護公民權利上的功能宣傳不夠。這在某種程度上制造了一種錯覺,人們易認為法律的作用就是懲罰違法犯罪分子,無形中造成了觀眾對法律的片面認識。
(三)人文關懷缺失。法制節目在向公眾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的同時,還應向受眾傳達一種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綜觀現今的法制節目,某些節目為了強調所謂的“真實”,過分注重案件的法律探討,過度曝光案件當事人的個人隱私及受害經歷,嚴重忽視當事人的基本權益和基本感受。
電視節目創新的動力源于生活、源于群眾、源于基層。“走轉改”活動的持續深入開展,為電視法制節目的轉型和創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現實的路徑。因此,電視法制節目要從傳播的視角、民生的視角出發,通過“走轉改”提高法制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讓電視法制節目更好看,更通俗易懂。
(一)貼近民心,增強法制節目的服務性
服務性和實用性是電視法制節目的一大特點。電視法制節目的受眾,無論是法學專家,還是普通民眾,他們看重的是能否在收看電視法制節目的過程中獲取有用的法制信息。肇慶市高要區廣播電視臺《法在身邊》節目非常注重這點,通過增強服務性和參與性,更好地為觀眾排憂解難,并使之成為欄目的特色和要素。
在采制新聞方面,節目組采取帶著選題深入基層,近距離關注、挖掘、追蹤與市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征地補償、勞資糾紛、土地承包等社會熱點問題,采寫了一大批服務性、實用性、貼近性強的新聞報道。例如:《有效婚姻要有“證”》宣傳了《婚姻法》中的夫妻共同財產、婚約財產的概念;《臺底下的“茶水費”》宣傳了刑法的相關內容;《一房兩賣,責任在誰?》則告訴觀眾如何運用房屋登記辦法、物權法等法律法規來規避房地產開發商一房兩賣的風險,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這些以發生在當地的涉法事件為切入點,用“身邊事”“身邊法”,通過典型案例和反面教材現身說法的新聞報道,有故事,有情節,既增強了節目的服務性和實用性,觀眾看起來也輕松愉悅,深受啟發。
電視法制節目還應立足服務群眾,組織策劃開展社會活動,讓節目走出直播室,把企業、學校、社區等作為節目第一現場,讓市民群眾直接參與到節目中來,實現與群眾互動在一線,為公眾提供實實在在的、面對面的法律咨詢服務,零距離宣傳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婚姻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規,引導群眾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二)加強合作,增強法制新聞報道專業性
法制新聞報道不僅要有及時性、新鮮性,更要注重準確性、合法性,切實起到法制宣傳的作用。因此,對于非法律專業的新聞記者來講,應該通過各種途徑來學習掌握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識,以彌補法律知識上的不足,避免報道出錯。只有這樣,才能讓老百姓受到正確的法律知識宣傳教育,推進法治建設。
高要區廣播電視臺《法在身邊》欄目十分注重加強與政法系統各部門和其他普法成員單位的聯動。該欄目通過選派記者和法制工作者一起到基層開展普法宣傳工作,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減少報道中的法律性謬誤,向公眾傳遞準確的法制信息和法律知識。同時邀請法制工作者與記者一起體驗新聞采訪工作,由此加深雙方的理解,從而提高法制報道的準確性、專業性,確保法制新聞報道的嚴謹和準確。
(三)報道突出重點,做好做活民生化的法制新聞
編輯記者在組織策劃法制新聞時,要拓寬法制報道的視野,努力按照“三貼近”的要求,做好做活民生化的法制新聞。像住房、醫療、社保等與市民群眾生產、生活、發展息息相關的新聞,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開展典型宣傳、熱點引導、輿論監督。
一般來說,法制新聞報道往往要涉及到法律法規條文,而理論往往給人枯燥的感覺。因此,編輯記者在處理民生化的法制新聞時,要通過精心制作預告片、片頭、片花等手段,化嚴肅為隨和,化冗長為簡潔,引導觀眾迅速進入新聞的“核心”,讓老百姓看得明白,并能從中有所收獲。例如《職業病誰之過》的報道就是從市民群眾,尤其是廣大勞動者關心的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預防保健、診療、康復等角度入手,解讀國家《職業病防治法》,提高廣大群眾對職業病防治工作的認識,切實保護廣大勞動者的健康和權益,受到觀眾好評。
俗語說:“題好文一半。”好的標題可以成為觀眾的向導,幫助他們更為準確理解新聞的意義,有利于新聞的傳播。在標題制作方面,尤其是民生化法制新聞的標題,編輯一定要多下功夫,從新聞中概括出主題精髓來做標題,讓標題成為看點。比如,“藏身村中的制假窩點”“理發店里的黑診所”“違法的小廣告”“網癮猛于虎”,這樣的標題就很貼近生活,準確、直白、生動,既瑯瑯上口,又體現法制節目鮮明的法治特征,通俗易懂。
在新時期,電視法制節目要贏得更多的受眾,必須讓電視法制節目內容“接地氣”,以普通百姓的需求為著眼點,用群眾語言來解讀法律法規,讓法律法規更好地“入”受眾的眼,“進”受眾的心。
1.朱羽君,崔林.電視新聞調查節目的文本結構[J].現代傳播,2004(6)
2.孫靈囡.淺析法制類節目中的娛樂化趨勢[J].中國電視,2006(4)
3.黃珊.新聞法規與新聞職業道德[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4.李矗.法治新聞報道概說[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5.胡智鋒.中國電視法制節目現狀及發展之我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7)
(作者單位:肇慶市高要區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