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雨
從《星劇社》看話劇搬演至電視的得與失
□湯曉雨
本文以湖南衛視的節目《星劇社》為例,分析電視與話劇二者結合完成了創新并推動話劇藝術的發展。可是在呈現上過度運用剪輯以及綜藝化的表現和真人秀的噱頭,脫離話劇本身藝術性等。筆者從得失這兩方面來探尋電視話劇藝術創新的出路。
星劇社;電視話?。粍撔?;綜藝化;真人秀
《星劇社》是2014年4月24日湖南衛視推出的一檔全新的舞臺劇節目,以明星挑戰為賣點,聘請兩岸三地優秀團隊,有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何念團隊、2012年在央視一炮而紅的“開心麻花”團隊、話劇界的代表田沁鑫、小柯的“音樂劇場”、臺灣的“果陀劇場”等,風格不一、各具特點的優秀團隊保駕護航,打造的一檔全新節目。我們知道“電視文藝作為一門藝術,培養、提高和造就欣賞者是它的基本功能。通過電視文藝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讓更多的人能夠接受并喜歡高層次的文化藝術,樹立健康的價值人生觀,是綜藝節目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雹俣闲l視一直秉承著“快樂中國,青春向上”的理念,在整體定位上彰顯其娛樂與個性化的特征,對節目的創新更是作為使命貫徹到底。寶潔公司大中華區媒介總監龐志毅曾經說過:“湖南衛視確實是一個非常具有突破和創新精神的合作伙伴,總能提供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范圍內都十分新穎的節目模式。”此次的《星劇社》更是大膽地將話劇與電視結合在一起,對于節目的定位并沒有給出概念,提出“好看才是唯一標準,混搭才出新品種”。可是,是否好看,新品種成功與否還有待商榷。
眾所周知,話劇是一種劇場藝術,被搬演至電視熒屏,完全是件新鮮事兒。而電視自其誕生開始,雖然積極吸收眾多豐富的藝術形式,卻與劇場一直有著明顯的分界。愿意走進劇場的觀眾畢竟還是一個小眾群體,而電視機前的觀眾卻比其多出幾倍之多,甚至收視習慣也是天壤之別,所謂的“電視話劇”不僅僅是把話劇拍攝錄制并直接放映的結果。分屬不同藝術門類的電視與話劇,無論在制作方式、受眾群體還是傳播媒介上,都存在多異性,這種看似并無牽扯的混搭與跨界的電視話劇,會呈現何種效果呢?
早期的便有將話劇錄像再由電視轉播的嘗試,可是“話劇實況錄像,并不是簡單地把舞臺演出搬上電視屏幕,而是電視轉播導演運用電視藝術的獨特手段,經過認真細致的加工后,以新的面貌反映到電視屏幕上的。話劇的電視實況錄像,既要忠實于原演出的面貌,又要有電視轉播導演的再創造?!雹诤翢o疑問的是,電視話劇一定是對舞臺話劇藝術的再創造,用鏡頭記錄下舞臺語言,充分展現話劇的內容讓觀者有新的觀感享受。本文以湖南衛視的《星劇社》為例,分析電視與話劇結合這一新嘗試的最終得失,由此來探尋電視話劇藝術創新的出路。
首先,在電影和新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很少一部分人還在繼續關注話劇這個古老的藝術。而《星劇社》采用電視話劇這一特殊的形式,則將小眾藝術傳遞至大眾文化,它更像是一位文化大使,完成了普及、推廣的重大使命。中國戲劇與話劇模式本來就落后很多,想要提高大眾熟悉度,電視和網絡模式是逃離不了的。其實放到電視上和網絡上對話劇版權本身有很大的影響,畢竟剪輯后的劇情和現場的帶入感是沒有的,可是在對于這門藝術類別的推廣上,其功不可沒。
在中國,早期的話劇“布局形式結構的僵化、審美形式結構的貧乏相互消極地影響,使中國話劇文體的路子越來越狹窄。”③可是發展至今話劇的形式變得愈加豐富,而“電視話劇”的出現勢必在整體上讓其走進一個新的境地,從而煥發生機。因此,對學術研究而言,這種新型模式的創造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
《星劇社》播出時,首先是時長受到限制,節目連廣告時間在內只有兩個小時,大刀闊斧的剪輯無法避免。而話劇的基本規格都是在兩到三個小時左右,這二者不可調和的沖突,最終只有話劇服從電視。因而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將整部劇完全呈現,這必然會刪減一些細枝末節,導致整個劇目的內容、節奏不連貫,甚至失去本身精髓。以《星劇社》播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例,電視話劇版本僅播出一個半小時,而原劇的演出時長則為三個小時,整部劇縮短了一半之多。因為劇情刪減太多而導致不連貫,整體節奏被打亂了,這就不可避免地會降低電視話劇的藝術價值,原劇所傳達出的精神層面的呼喚則被消減大半。
話劇沒有蒙太奇效果,所以不能夠用剪輯技術來銜接不同的場次,大多利用黑燈來換場,在一個黑暗的場景下觀眾的情緒才能依舊保持連貫。電視節目再怎么保證其完整性,都會有后期的剪輯與加工,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特效加閃回,這些花絮片段甚至是廣告插播都會極大地破壞觀賞的流暢與連貫性,令情緒出現斷層。“我們不得不承認,當幕布落下之后,戲劇留給我們的快樂比起看完一部好影片獲得的滿足有一種難以言傳的更令人振奮和高雅的東西——也許還應該說,更有精神力量。”④正是因為話劇是連貫性的給人一瀉而下的觀感,才能在劇終時給人難以言傳的滿足感和震撼。話劇進入電視熒幕區別于電視節目最重要的一點,電視節目有著更大的自由度,但話劇具有的完整故事情節和立體人物是可以打動人的,但節目中的鏡頭切換顯然對觀眾的“沉浸式”觀感體驗和故事本身傳達的感受力產生影響。
從《星劇社》打造的12部劇來看,電視真人秀與話劇的結合是整個節目的理念和出發點。某種意義而言,由于明星對于話劇市場的介入,使中國話劇逐漸進入大眾文化時代。影視明星在話劇和電影之間自由貫通,將影視的流行元素帶入話劇,即將社會的市場機制以及大眾趣味攜帶進了話劇領域,“它吸收社會最流行的表述,強調某些表述線索,再向文化傳遞出有力的信息”⑤,可是似乎50多名明星主演的“賣點”要遠遠超過話劇本身的藝術吸引力,“不知道是明星成就了話劇,還是話劇提升了明星?!边@就致使觀眾將觀看的重點放到明星上來,而忽略劇作的真正內容。就《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劇來看,它所不可忽視的就是明星噱頭。諸多的特寫鏡頭,以“明星效應”達到吸引觀眾的效果。這個特殊設計的背后,深藏著迎合大眾審美趣味的電視經營策略。
戲劇表演和影視劇表演有著很大的差別。戲劇演員的表演是放大化的,影視劇演員的表演則是生活化的,二者在表演方式上的差異會導致整個劇作的風格產生變化。放眼播出的幾部劇,基本上都是明星主演,加上專業的話劇演員做配角,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二者舞臺化與鏡頭化的差異,從而有種混搭的不協調感。還在本就不連貫的劇中加入臺前幕后的花絮,將明星的私下排練的狀況插入其中,甚至是劇透許多舞臺細節,把舞臺上做出來好的效果給堂而皇之地公開,影響了劇作的神秘感。
電視與話劇的受眾是兩批不同分屬的人群,《星劇社》想要將這群人統一起來兼顧彼此,就會使節目本身具有中和性,這樣的中和性反而會讓喜愛戲劇的人覺得不過癮,不精彩,又讓習慣電視的觀眾覺得陌生奇怪。綜藝節目始終是以娛樂為目的的一個大眾傳播平臺,戲劇其實還是藝術成分較多的一種類型作品,兩者結合其實還是有一定難度。比較合理的方式就是——不以娛樂的目的為出發點去做,這樣去做戲劇的劇種介紹和傳播可能會比較合適。
話劇搬上熒幕從舞美到整體技術環節必須要量身定制,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話劇的魅力。這樣就需要一個既懂話劇又懂拍攝技術的現場拍攝導演,而《星劇社》最大的技術問題就是,目前大多為話劇進行拍攝的團隊都來自電視電影領域,他們有成熟的拍攝技術,但是不了解話劇,包括導演調度等,所以他們用鏡頭記錄下的舞臺語言很難充分展現話劇的內容,因此主創團隊應該將舞臺語言轉化為電視語言的方面再多下點工夫,盡最大的程度呈現戲劇舞臺的張力,將傳統話劇藝術搬上電視熒屏,以電視話劇的新形式演繹是對傳統舞臺藝術的一種創新。
必須承認,電視話劇這個形式是將電視、話劇兩個不同的文化方式通過加工得以融合,使得話劇的觀看更便捷化,這是一種前衛而創新的突破。要促進電視話劇的積極發展,就一定需要導演在電視話劇節目制作過程中,努力吸收傳統話劇藝術的精華,豐富電視話劇藝術的表現手法,這樣才能使電視話劇藝術愈加趨于成熟,愈加被更多人所了解接受。
注釋:
①歐陽宏生.電視文化學[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265
②種榮茂.讓電視觀眾更好地欣賞話劇藝術——淺談電視轉播話劇演出的再創造[J].人民戲劇,1981(07)
③袁連波.傳統話劇的模式化與新時期話劇文體變革的發生[J].戲劇文學,2009(12)
④[法]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⑤彭明禮.戲劇是一門綜合性藝術[J].藝術廣角,2013(02)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