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洋 張志強
(1.沈陽格林中融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2.中國中建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遼寧分公司)
當代居住類建筑空間分析
王 洋1張志強2
(1.沈陽格林中融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2.中國中建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遼寧分公司)
在全球化大趨勢下,當代中國傳統的居住模式越來越多的被西方概念所取代,表現在居住形式的逐漸更替以及個性化居住理念的變化。面對房地產市場中居住同質現象的加劇以及城市大建設高潮中對傳統建筑文化的破壞,本土建筑師在不斷探索、挖掘傳統民居富有人文內涵的居住空間形態,使之適應當代居住生活模式。傳統的生活習慣、人性化的空間設計、審美情趣價值股和民居空間特點等對當代住宅模式的延續和定型有著一定的影響,當前住宅從開始對傳統民居的符號引用,上升到對中國傳統民居核心價值的體現,體現在對傳統庭院式民居空間的傳承表達,突出了建筑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關注個人行為空間的設計,房地產業正掛起一股“中國風”,眾多樓盤都力圖營造這種具有中國傳統意境,體現中式情節的住宅空間模式。本論文對傳統庭院式民居空間進行空間解讀,并分析其對當代住宅空間的影響和啟示以及具備在當代應用的可能性;通過結合當代住宅繼承庭院式民居院落空間的可行途徑,總結出具體的設計手法,為以后得住宅空間發展提供借鑒。
個人行為心理 傳統居住空間 文化繼承 個性化空間
1. 當代居住類建筑空間分析背景
中國城市化的速度快,建設量大,以至于我們還沒做好對建筑風格的確定和對建筑形式的提煉,大規模的建筑就匆匆上馬,出現了大量粗制濫造的建設項目。加之國民對西方文化的認同和向往,全國到處流行著所謂建筑“歐陸風”、“北美風”、“現代風”等。在經濟和文化共同走向全球化的時代,我們自身的特色文化正在走向沒落,曾經熟悉的家園正在悄然逝去,居住小區的高密度,鄰里交流的缺失……所有這些都深深困擾著我們。從傳統民居中挖掘、尋求設計語言,以豐富當代住宅設計的中國傳統庭院式民居空間對當代住宅空間的影像化內涵,正是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帶著這些思考,筆者在掌握大量實例的基礎上對傳統庭院式民居空間以及其對當代住宅空間產生的影響與借鑒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2.國內外研究現狀
關于傳統庭院式民居空間的研究通常是把其作為傳統民居的一部分進行研究闡述的,所以傳統庭院式民居空間的研究歷程,可以說是伴隨著傳統民居的不斷深入而逐漸完善的。通過研究傳統庭院式居住空間,找出從傳統民居空間到當代住宅空間演變的一條脈絡,在傳統庭院式民居空間與當代住宅空間中做一次有意義的研究嘗試。從本質上闡述與當代住宅空間的不足,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來解決當代城市的居住問題,為傳統民居空間的繼承和保護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期望為當代住宅空間設計提供一些可借鑒的依據。
1.基于自然的個人行為對空間的需求
自然因素是影響人類行為的最基本因素,大多數時候構成了人們對于環境最基本得需求,是設計師在設計準備階段應該首要考慮的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與生理因素兩個層面。
2.基于文化的個人行為為空間的需求
不同文化下的人們對于環境有著不同的需求,這些需求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形成人們對其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營造的共識,也會逐漸形成我們所說的建筑風格,所以基于個人行為的建筑空間必須要研究文化作用下的個體對于環境的需求。文化是行為的制約因素之一,環境要支持人們的個人行為與生活,就應該適應人們的生活。
1.不同功能傾向的空間
不同功能傾向的建筑空間,人們在其間的使用方式是不同的,居住建筑與與公共建筑內發生的行為有著很大的差別。居住建筑是面向少數人或者個人的,公共建筑迎接的是各年齡、各階層的不同人群,要求完善的無障礙設計,同時要考慮到緊急情況下人們的行為模式。另外,不同功能傾向的公共建筑內人們對于空間的需求不同,其使用者的不同群體導致人們在其間的行為模式也不同,這些不同點自然就導致人們不同的個人行為。
2.不同服務對象的空間
不同的服務對象對建筑空間的要求不同,我們按年齡將建筑空間的服務對象分為老年、幼兒與成人,這三類人根據其自身的生理特點,在空間中發生的行為也不盡相同。通過比對可發現年齡因素對個人行為在建筑空間存在顯著影響。
3.不同建筑風格的空間
從西方的古希臘、古羅馬風格,到文藝復興運動、新藝術運動,從東方封建王朝的宮廷建筑,到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直到今天的世界一體的現代主義建筑,隨著社會與歷史的發展,建筑風格也在不斷地變換。我們可以用空間和個人行為的聯系來解釋時間主義與鄉土主義的區別,世界主義與鄉土主義最本質的區別在于它們是否支持、是否尊重人們的個人行為。
任何傳統都是具有兩面性的。丹下健三這樣看待傳統:“為把傳統印象創造,就必須加進否定傳統阻止其形式化的動力。傳統必須被破壞,傳統和破壞的辯證統一就是創造的基礎。”因此,對待傳統,應該以傳統所蘊含的哲學真理為基礎,而不能只是簡單膚淺地模仿其表面形式,應該從感性認知到理性分析辯證地繼承傳統的優秀內涵,而不能只是簡單一味地再現傳統的形式與特征。現代建筑設計對待傳統庭院空間只能繼承其精華,必須摒棄帶有局限性的表面形式,同時結合新的時代與個性化生活方式下的精神與物質需求,創造出新的庭院空間內容與形式。
1.傳統庭院空間的局限性
傳統庭院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體系,其中所包含的很多優秀的設計理念與手法仍值得我們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繼承和借鑒。但傳統庭院畢竟是經歷了幾千年封建中央集權制社會形態下的精神與物質需求的產物,也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強調君權禮制為中心,導致其輕視物質利益,輕視科學技術的傾向,阻礙了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給建筑科學的發展帶來負面作用。另一方面,中國傳統道家文化也有很多類似“無為而治”、“不與天爭”的消極成分,在建筑設計的理論與實踐方面則表現為經驗主義、觀念保守以及缺乏創新。因此,應盡可能避免這種負面影響。
2.個人行為心理和功能需求
傳統庭院空間具有較強的功能適應性。傳統庭院的各功能空間是由其相對獨立又互有聯系的構成要素通過圍合限定而成的,并通過動態變化中人的行為流線來組織各個功能空間。在當代建筑設計中,我們可以借鑒這種手法,考慮人的行為層面,根據需要靈活劃分與連接不同的功能空間,從而又引導人的行為。其次,傳統庭院空間具有較強流動性。傳統庭院通過改變其空間的開敞程度及各要素的組合排列等方式對空間流線進行引導與劃分,這樣既能有效分隔人流,又能增強空間親和力,減弱人由于長時間行走而產生的疲勞厭煩心理。在當代建筑中,可借鑒這種手法來引導劃分空間流線,增強空間吸引力。
作為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建筑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庭院式民居對當代住宅建筑有重要意義,對其空間內涵分析,可以幫我們理解民居設計,對我們認識整個建筑都有一定的意義。傳統庭院式民居對當代住宅建筑有重要借鑒意義。我們已經開始做了,這一點難能可貴,只要開始探索傳統民居建筑,中式建筑本土化就為時不遠,它們提供的全新空間形式、宜人的心里感受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必將成為推動住宅設計創新、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構筑理想精神家園的有生力量。只有經歷過這個階段,才有可能進入到當代的新階段。
[1]梁思成.中國建筑之特征.梁思成文集(四).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2]李長杰.中國傳統民居與文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
[3]孫大章.中國民居研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4]李允禾.華夏意匠.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
TU7
B
1007-6344(2015)02-01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