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麗秋
(大連通信裝修工程有限公司)
1、增加文化內涵
城市園林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一種文化現象,蘊含了人類文化的結晶。現代園林對文化內涵的追求,是城市歷史和文化本身的體現,所以城市園林設計中融入歷史和文化,便能增加園林的歷史感和文化內涵。
2、弘揚城市文化
文化是歷史的積淀,留存于城市中,融匯在人們的生活中,并對市民的觀念和行為起著無形的影響。現代城市園林因面向大眾而具有公共性,所以它不僅要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需求,同時還肩負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展示現代文明風范的重任。
園林是有生命的,本質是一種追求愉悅的純粹精神活動。我國傳統園林的觀念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布局流暢。我國傳統園林的布局要把整個園林的內容、形式、工程技術和文化藝術融為一體,遵循起、承、轉、合的章法,使景觀移步異景,并對場地有缺陷地方進行裝飾。使用地廣闊者不顯空泛(圓明園),狹小者不顯擁促(殘粒園),狹長者不顯冗長(南京熙園),扁闊者不顯短淺(北海靜心齋)。
2、追求意境美。我國傳統園林的審美節奏偏向于平緩、含蓄、連貫,追求的或是天然之趣,或是清新自然寧靜,或是自然環境與現實生活協調起來的美的意境。
3、細節精巧。傳統園林常是由局部來構成完整的整體。局部求精,并能夠集零為整,表現得更為精彩。
4、空間劃分含蓄。我國傳統園林常把性質各異的空間逐步展開,自由靈活的進行空間分隔。用空間對比、滲透的手法使景致顯出層次。
1、民風民俗之美
民風民俗是富有地方特色、區域化及保護民族情感的地方文化。它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社會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悠久的傳統文化傳承現象。民俗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與人類社會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民風民俗形成的原因很多,它是受經濟、政治、地域、宗教、語言等因素影響著民俗的產生和發展。諸如我國湘西的土家族,高原的藏族,阿壩的彝族等,他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而近觀我們的漢族,由于區域的不同,也有著它的魅力。比如山西大同豫河公園,其烏金廣場的設計就是對當地民俗“旺火”的重新演繹;廣東省佛山,地方民俗文化豐富多樣,通濟橋及“行通濟”的民俗即為其中之一。
2、和諧之美
我國現代園林設計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與建筑之間的協調、動與靜的統一。更多的是體現一種“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它推崇淡泊平和、清新幽遠的境界。它強調園林與自然的親和關系,“注重和諧與中庸”。表現在造型上,我國傳統園林猶如天地的縮影,是自然景色的縮樣,如山戀、巖石和湖泊。我國園林在營造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順應自然,著力顯示純自然的天成之美。由此“模山范水”成為我國造園藝術的最大特點之一。
透過這些園林設計中的恬靜淡泊,而有不乏高雅自然的儀態。我們可以從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道家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中領略到人和天地萬物的聯系是那么緊密。因為它們把天與人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認為天是萬物的起源,天與自然的發展變化制約著人類社會的腳步。在人與自然的交往中,人們就形成了一種主觀力量,促使人們在認識、把握、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傳統園林的空間除了首先要考慮如何滿足人的需要外,同時也要考慮古人講的天地人之間的關系,即人、建筑與環境的關系應當和諧。這種精神在我國獨樹一幟的自然式山水園林上得到了完美體現,所以“天人合一”成為園林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在這種源于自然而又勝于自然的文化滲透中,歷代的造園大師們以神州大地千姿百態的山川林泉的造園風格,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達到最大程度的和諧統一,也使得我國園林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園林之母。
3、社會人倫觀
儒道學說抑或<周易>的“陰陽”,它們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至尊。儒的“禮”,道的“無”無不體現著濃厚的人文精神,而人本價值更是重中之中的地位。這種根深蒂固的社會人倫觀念深深影響著我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我國園林的建造也就建立在這一套倫理價值之上,并與之密切相關,空間的營造有也是為現實的倫理服務。“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后”。宗廟陵寢是一切禮制建筑的統稱,在我國園林中關于祭祖、祭天、祭地、祭日月星辰、山川萬物,各類神通,先賢哲人的各種壇、廟和陵寢,幾乎都是一種代表精神象征的宗教儀式性園林建筑,它們的實用價值不高,但因為這樣的倫理觀念就不可逆轉的而形成了以威嚴的皇家園林為代表的空間形態的主旨,一方面,皇權至上的永恒觀念,如北京天壇和北京故宮;另一方面,上下有序的等級感念。早在商周時期天子、諸侯都已有園圃,但范圍和規格等級上卻有很大差別,“天子百里,諸侯四十里”。以至于在廟堂建筑上也自覺的將空間形式區別于人的等級,以維護階級社會的秩序,諸如北京的四合院,江南民居中的亭臺閣樓等都有極高的代表性。也就是說,我國古代的園林設計中鮮明的透漏著古代社會的倫理觀。
4、傳統道德觀
我國傳統的道德觀重視物的意義與內涵,而不是物的外在形式,這種觀點反映在園林植物的配置上就是注重植物的意境和象征意義,而不是單純欣賞植物的形狀、顏色和香味。園林從開始的草創階段便離不開花木的種植,古典園林中許多景觀的形成都與花木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如承德避暑山莊的“萬壑松風”、“曲水荷香”,拙政園中的枇杷園、玉蘭堂、海棠春塢等,都以花木作為景觀的主體而命名。自古以來,古人把自己的感情、思想寄托其上,使植物也具有人的情操,康熙更明確出園林植物的意義“至于玩芝蘭則愛德行,睹松竹則思貞操”。
5、哲學辯證觀
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它是周易學里的一句名言,意在揭示生命的本質就在于它是流動的。自古以來我國園林的設計就繼承了這一原則。而這一原則又恰恰體現了空間不只是為構成一種靜止的畫面,而是一系列富于生命的運動感,使人在“步移景換”中得到一連串的空間層次感——亦景亦動、亦曲亦直、亦虛亦實、亦隱亦現的絕美意境。
綜上所述,無論現代園林是否為我國的文人雅士提供了悠游自在的世外桃源或是給消極避世的士大夫給予了返璞歸真的自我之境,我國園林都將以一種極高的藝術和文化價值的形式存在著,園林本身不具有任何的思想意識,而是人們表達精神追求的一種載體。園林之美,美在其取自然之精華,美在其天人合一的境界。從現代園林設計中我們看到了民風民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社會人倫觀的體現以及哲學辨證觀等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傳統文化的現代園林更加具有魅力。
[1]周小英.探討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幾要點 【J】大觀周報,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