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游
(中和才華(大連)置業有限公司)
試論未來生態建筑學發展的實現途徑
呂 游
(中和才華(大連)置業有限公司)
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建筑學開始將生態推向了發展的前沿,這樣的觀念已經在建筑發展中有所體現,本文對建筑與生態之間的關系以及生態建筑學的發展現實途徑進行分析,并分析了生態建筑學的現實意義。
生態 建筑學 影響
20世紀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隨著新技術革命的到來,整個世界正而臨著新的挑戰。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推動著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而且全面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思維方式,致使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體制、社會關系、生活方式以至于思想觀念,都將在這次變革中而前經受考驗。人類也正而臨著一系列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嚴重挑戰。人口劇增、資源過渡消耗、氣候變異、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發展。實踐證明,傳統的發展模式和消費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及環境相互協調,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能滿足其不斷發展需求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
(一)建筑的基本功能要求就是生態的基木要求。 滿足生態的基本要求是建筑的基本目的。 建筑這個大系統的組成因素可以分成硬件部分(房屋、道路、廣場、城市等)、彈性部部分(陽光、空氣、水、土地、綠化等)和軟件部分(人、人群、社會、自然和社會的生態,包括物理、生理、心理、經濟、美學等要求)三類。
(二)目前的問題在于:人們往往只注意到硬件部分的設計,卻忽視了彈性部分的破壞、惡化和減少,甚至隱形的部分,即忘記了建筑的目的和建筑中生態的平衡。建筑界脫離經濟基礎的高消費、高標準、高污染、單一模式等均屬于此類問題。
(三)生態活動所要求的建筑空間包括生活空間、學習空間、工作空間、閑暇空間等。顯而易見,有多少生態現象就會有多少種相應的建筑類型。如居住建筑、教育建筑、交通建筑、生產建筑、體育建筑、醫療體養建筑、宗教建筑、文化娛樂建筑、行政辦公建筑、孤兒院、養老院、以及道路、廣場、市場、花園、墓地等等。每種建筑都反映著不同年齡、性別、時期、地域、民族等特有的生態本質。
(四)建筑領域內的生態平衡就是建筑與生命圈的平衡。以前,由于缺乏生態概念,建筑設計、城市規劃建設中的許多不當造成了生態平衡的破壞,在建筑上鑄成了許多歷史的失誤。如,在城市布局上按照功能分區的理論將城市分成重工業區(鋼鐵、煤炭等行業所在地,實際成了男人區)、輕工業區(紡織、食品行業所在地,實際成了女人區),集中設立商業區、文化娛樂區、體育場區、行政辦公區,造成了服務空間和被服務空間的不平衡,造成了交通擁擠的高峰一個接一個等等。這些單純的住宅區和工作區的遠離,給千百萬人造成每大往返的煩惱、疲勞,給城市帶來車流、人流、噪音、環境污染、能源浪費等等諸多災難。
(一)觀念要素。生態建筑學作為人類社會與自然共生的途徑,走到今天已經為很多人所共識。實際上,從室內裝修污染到城市熱島、光污染等都已實實在在地擺在普通民眾面前。但是還有很多問題雖然短時間內沒有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比如說資源的無節制利用、人類建設對生物系統的破壞、城市發展對歷史遺存的威脅等等,這些問題的長期積累將造成不可逆轉的嚴重后果。生態建筑學從長遠來說是保護人類和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用這樣的觀念來指導建設決策和設計過程,將對生態建筑學的良性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普通民眾將有更多機會參與到公共建設的決策中,甚至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畢竟生態和建筑兩個因素和每一個普通人息息相關,生態建筑學不僅需要決策者和專業人員的關注,更應是人類共同關注的課題。所以,我們的生態建筑學觀念還需要普及,需要用科學的態度漸漸使生態觀念深入人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浮華宣傳。因此,觀念要素是決定生態建筑學發展的關鍵。
(二)經濟要素。在經濟社會中價值規律決定著市場的選擇。生態建筑學必然也會面臨價值取向的問題。從宏觀來說生態建筑學應該是經濟的,但是人們往往容易被短期利益所蒙蔽。歷史上有很多民居建筑用很質樸的地方材料加上合理的設計同樣可以做到很“生態”。另外是否經濟也不能單從造價來看,更應該結合使用過程的能耗及維護成本進行綜合評估。當今有一些房產打著生態牌而賣出了高價,這種現象可謂喜憂參半。不可否認,一些新型生態材料由于還沒有被廣泛使用、高科技材料研發成本分攤、缺乏規模效應而使價格過高。如太陽能光電材料,它們不僅能吸收太陽熱能,還能將其轉換為電能,支持建筑內部用電,有些甚至還能將多余電力輸入電網,并且得到相應報酬。但這種現象只是暫時的,總有一天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會推動人們對生態建筑的選擇。當生態建筑作為人們自覺的選擇,經濟要素一定也將成為伴隨生態建筑學良性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
(三)科技要素。雖然科技并不是生態建筑學的決定要素,但是科技確實為生態建筑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一大批新型建材的不斷涌現,其中運用最廣泛的的就是節能保溫材料和太陽能光電材料。值得一提的是傳統認為的所謂綠色建材并不一定是生態的。例如木材,對于森林覆蓋率低的國家來說,木材雖然天然,但卻并不生態。而作為傳統建材的磚經過略加改造卻可以是很生態的。生態建筑學的科技因素當然還包含設備、構造的運用。這些新科技的運用很可能暫時增加了建造成本,但是隨著廣泛的運用將逐步降低。
(四)政策要素。生態建筑學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它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導向。值得慶幸的是我國已經陸續制定了相關的節能設計標準,對材料、設備、構造做出了詳細的規定。但是正因為生態建筑學的綜合系統性,決定了它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完善和修正的過程。為此我們還需不斷修改或調整相應的規定。
(一)“生態”是建筑的‘命脈”。生態建筑學是研究建筑學進化的科學,生態建筑學的研究,將從根本上革新我們的建筑學觀念,使我們熟悉生態原理,樹立完整的生態觀念。生態建筑學將會給建筑作品注入生命,使建筑‘活起來”生態建筑學是形成古今中外建筑精華融合、雅俗共賞的中心線和結合點。世界著名建筑大師、美國的弗蘭克.賴特向民間學習設計出有機建筑;芬蘭建筑大師阿爾托注重運用當地材料使建筑人性化;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的文丘里、約翰遜等人強調文脈等,古今中外這樣的實例很多。
(二)發展生態建筑將大大豐富我們的建筑類型,我們應該用生態的觀點、從生態圈的角度來考察我們的建筑類型。人類的生命圈(嬰兒一兒童一少年一青年一中年一老年一亡人)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會橫向提出生活、教育、文化、娛樂、工作等諸方面的生態要求。因此,一幢建筑物不論是何種類型,從滿足相應生命圈的生態活動要求考慮,是不會‘千篇一律”的。
生態建筑學既是一門理論,也是一門實踐。在實踐中我們不斷的反思,在反思中我們把得出的結論和經驗教訓著手于實踐當中,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未來發展必走的道路,建筑的生態化就是對可持續發展思想最好的體現。
[1]王燁. 試析生態建筑學的現實途徑[J]. 科技資訊. 2006(34)
[2]王燁. 試析生態建筑學的現實途徑[J]. 科技咨詢導報. 2007(02)
[3]顧孟潮. 建筑學是生態的科學和藝術——《生態建筑學》首發式學術座談會上的發言[J]. 重慶建筑. 2009(07)
S210
B
1007-6344(2015)02-02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