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華
(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沿海開發背景下連云港灘涂圍墾利用的生態環境保護研究
高二華
(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江蘇沿海各市大力實施海洋開發戰略,沿海地區正面臨大規模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與此同時,大面積的灘涂圍墾開發對海洋生態系統帶來的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有效緩解,因此,在沿海開發背景下研究連云港灘涂圍墾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連云港 灘涂圍墾 生態環境保護 對策措施
《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把加快建設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和促進海域灘涂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作為發展重點,將江蘇沿海地區建設成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加快連云港、鹽城和南通三個中心城市建設,集中布局臨港產業,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產業和城鎮帶。
連云港作為江蘇沿海開發的龍頭,“十一五”期間,新開工建設灘涂圍墾工程3個,包括連云新城、徐圩港區、柘汪港區等,規劃總面積16.3萬畝,目前已圍成灘涂面積約7萬畝。目前,連云港市正在實施6項灘涂圍墾工程(贛榆柘枉段灘涂圍墾工程、贛榆城東段灘涂圍墾工程、連云新城灘涂圍墾工程、徐圩新區灘涂圍墾工程、灌云縣燕尾港港區灘涂圍墾工程、灌云縣埒子口墾區工程)。擬新筑海堤79.4公里,新增土地面積9.2萬畝。截至2012年底,全市沿海已圍墾灘涂面積120.5萬畝,已開發利用117.02萬畝,占已圍灘涂面積的97.1%。其中,農業種植面積22.93萬畝,水產養殖面積45.92萬畝,鹽業面積15.53萬畝,港口、城鎮及其它用地面積36.12萬畝。全市灘涂區域實現社會總產值243. 60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31.2%。
近年來,沿海地區大規模的填海造地、圍灘造田,盡管增加了土地資源,也對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1. 濕地減少、生物多樣性下降
灘涂圍墾規模的擴大必將造成自然保護區和濕地面積的大量減少, 進而造成潮間帶及幅射沙洲生物生存空間的累積性喪失和破碎化,使得生物、動物的數量和種類都大幅度下降。
2.海岸水域環境日趨惡化
對臨洪河口、中山河口、蘇北灌溉總渠三個重點排污口鄰近海域生態環境監測結果表明,由于大量超標污水的向海排放,致使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嚴重污染。三個重點排污口約100km2的鄰近海域水質全部為劣Ⅳ類,主要超標污染物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懸浮物、汞、化學需氧量、石油類等。重點排污口鄰近海域沉積物污染嚴重,海洋生物質量差,大型底棲生物種類和數量少,分布密度低,生物多樣性低。陸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海,嚴重影響了鄰近海域自然保護區、養殖區、增殖區、捕撈區、度假旅游區、鹽田區等海洋功能的正常發揮。
3.赤潮
2009年18 日,連云港市近海海域發生大面積赤潮,誘發此次赤潮的生物種類為海倫藻,有毒。2013年6月4日,連云港市海州灣海域發現赤潮,面積約450平方公里,赤潮優勢種類為赤潮異彎藻。據有關監測發現,過去幾年來,黃海海域赤潮發生時間具有顯著的特征,多發期集中在5月至6月,并且次數在逐年增加。
4.近岸海域水體中生物體內污染物質超標
在連云港市海域海洋生物調查中發現,魚類有害物質含量超標較多的主要是鉛和鎘,甲殼類有害物質含量超標最大的主要是鉛,軟體動物有害物質含量超標較大的主要是銅。生物體內積累的污染物的性質和數量與水環境的污染密切相關。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為海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保障,實現海洋資源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1.健全海洋生態法制體系
建立健全有關海洋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法律法規,是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的重要保障。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海洋法規為工作準則,在《連云港市海洋產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充分考慮連云港市的國民經濟和城市整體發展,把海岸灘涂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和年度計劃,從海陸一體化的角度,制定“海岸帶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綜合規劃“,為今后的海岸帶綜合管理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立法的重點應當是海岸帶管理規定、海洋功能區劃標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規定、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定、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規定、海島開發管理規定、貝類生產環境衛生質量監督管理規定、水產培養殖管理規定、污染事故處理程序、濱海采礦管理規定、陸源污染管理規定、入海污染物排放標準、溢油防治管理規定等,使海岸帶綜合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構建連云港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機制體系
治理機制作為責任行政實現的根本途徑,其作用機理貫穿于行政權力運行的整個過程,進而形成了一整套機制體系,包括公共決策形成中的公共參與機制、執行中的公共合作機制和公共監督機制、考評職責履行情況的公共評價機制,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公共激勵機制。這些機制相互銜接、相互依托、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實現責任行政的公共治理機制體系。
3.健全灘涂開發生態補償機制
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就是減少甚至消除外部對于資源配置的扭曲作用,“消除傳統的不含環境代價的效率分析對生態破壞的刺激、誤導和強化作用,準確反映經濟活動的各種環境代價和潛在影響,實現在生態保護的實施者和受益者之間的利益重新分配。“在形式上講,生態補償機制表現為在有關法規和制度的約束下,通過一定的機制,籌集資金,對從事生態恢復、維持生態功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補償,主要是經濟補償的行為。
對現行的《環境保護法》作必要的修改,增設生態補償內容,在法律上確定補償標準、對象、方式等;或在立法先行生態補償制度建設,出臺《生態補償條例》,然后在《條例》基礎上力爭出臺《生態補償法》,在試驗區先行試點,取得經驗后再逐步推開。
4.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
根據連云新城海岸立地條件類型、土地利用類型和樹種生物學特性,同時考慮生態與經濟兼顧在要求,連云新城海岸基干林帶建設以封育為主,強化撫育管理,以盡快形成針葉闊葉混交、常綠與落葉混交、喬灌草結合的混交林分,以優化林相,增強抗御病蟲害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生態保障功能。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的建設,使連云沿海地區的生態已出現了良性變化,極大地豐富了沿海地區的林業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濱海森林景觀,為連云新城工農業和第三產業特別是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創造了條件。目前沿海防護林體系已逐步發展成為沿海城區安居樂業的綠色屏障,并為沿海城區和全市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著積極的、不可低估的貢獻。
海洋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資源寶庫。探索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已成為當今世界的共同行動。協調陸海關系,做到灘涂圍墾開發利用與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的有機結合,應成為我們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進程中的共同目標。
[l]陳宏友.江蘇沿海灘涂生態環境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水利設計與規劃,2009,(4)
[2]周志強. 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 [J]. 農業經濟, 2010,(5)
[3]解妍秋.連云港市濕地保護現狀及對策研究 [J]. 科技信息, 2010,(10)
G322
B
1007-6344(2015)02-0337-01
(連云港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 13LKT47)
高二華, 1965年生,江蘇東海人,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地方經濟。單位: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