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藹
[摘要]初中語文寫作是學生進行情感體驗的活動,是學生真情實感的表達。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過程中,只有真正激發出學生的真情實感,讓學生寫出具有自己特點的文字,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才真正達到了目的。從堅持“以人為本”的語文寫作教學理念,通過范文提高學生的遣詞造句和鑒賞能力,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通過具體話題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大力加強語文寫作片段練習,切實推進互動式批改等六個方面,對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做到“真情實感”進行系統性的闡述,為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寫作教學 學生 真情實感 以人為本 范文 觀察能力 話題 片段練習 互動式批改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070015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于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對于語文教學中的寫作教學,相當多的教師非常重視。但是,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相當多的語文教師對于寫作教學卻無所適從。有的語文教師一味講授寫作方法和技巧,有的語文教師讓學生機械地背誦范文,有的教師甚至將學生的寫作模式化,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常常采用固定的格式,開頭怎樣寫,中間怎樣寫,結尾怎樣寫。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千篇一律,根本無法表達出學生的真情實感,也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從本質上來講,初中語文寫作是學生進行情感體驗的活動,是學生真情實感的表達。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過程中,只有真正激發出學生的真情實感,使其寫出具有自己特點的文字,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才真正達到了目的。那么,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并完整地形成具有自己特點的文章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語文寫作教學理念
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中的“人”就是課堂上的每一個學生。這就要求在語文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將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都當成活生生的人來對待,決不能將學生當成被動聽課者,教師在語文寫作教學中必須認真分析學生的特點,通過創造情景激發學生的情感,并使其能夠使用恰當的文字表達出來。
要想堅持“以人為本”的語文寫作教學理念,教師必須努力轉變角色,從課堂的講授者、說教者轉變為寫作教學的設計者和組織者,設計特定的時間、地點、環境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創設適合初中學生情感表達的題目類型,制定恰當的評價標準,通過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互相激發,互相評論,互相修改等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真正理解題目的含義,從而沿著題目的方向釋放自己的情感。
為了適合學生情感的表達,題目必須是具有發散性的題目。學生通過這樣的題目,不但可以進行多角度的思考,而且還可以恰當選擇適合自己寫作的題材,然后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聯想能力,將自己對于事物的看法和情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文字之中。
堅持“以人為本”的語文寫作教學理念,必須將學生放在第一位,語文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的價值觀。語文教師必須相信學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能夠表達自己情感的能力,能夠獨立進行寫作的能力。語文教師和學生之間還要建立融洽的朋友關系,通過朋友之間輕松而愉悅的交流實現對學生的指導。同時語文教師還要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使學生對語文寫作充滿信心,使學生在語文寫作的過程中真正能夠做到敢想、敢寫,只有這樣,學生才不會再受到任何限制,才能夠真正敞開心扉,將全部感情傾注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
二、通過范文提高學生的遣詞造句和鑒賞能力
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教師必須通過大量的范文提高學生遣詞造句和鑒賞的能力,只有遣詞造句和鑒賞能力提高了,學生才能夠真正駕馭各種詞語和自己的情感,真正能夠通過流暢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情感,同時學生還能夠明白哪些情感是健康的,是可以在文章中表達的,哪些思想是不健康的,是不適合在文章當中表達的。
1.范文的選擇
在范文選擇的過程中,語文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推薦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的文章,另一方面還要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找出自己身邊值得欣賞,具有典范性的文章。在所有被推薦的文章當中,不一定全部是名家名篇,也可以是報刊上的文章,或者是學生自己的習作。但是,所選擇推薦的范文必須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其內容必須健康,必須具有真情實感,其語言必須簡練而規范并且充滿美的韻味,其結構必須具有完整性和層次性,其內涵必須具有較強的教育能力和感召力。
2.范文的使用
通過語文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選擇出來的范文,更加容易讓學生接受。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范文,掌握范文的內涵并達到欣賞的目的,語文教師必須恰當地使用范文。為此,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手段使學生多次反復接觸范文。例如:通過語文教師或者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范文,使學生從聽覺上感受范文的魅力;通過角色扮演還原范文的現場,讓活生生的故事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喚醒學生們的情感;將范文張貼在教室內的讀報欄內,從視覺上感受范文的張力,激發學生寫作的激情;舉行范文鑒賞活動,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看法,通過學生自己的語言將自己的心理感受表達出來,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將范文來源的圖書、期刊、網站、作者等內容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去研究與范文以及范文作者有關的其他文章,從而不斷提高學生探索和閱讀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在寫作的過程中,語文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模仿范文進行寫作。初中學生模仿性比較強,鼓勵學生進行模仿,首先是模仿題目的擬定,例如,在學習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可以鼓勵學生模仿出《從……到……》的題目,在學習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之后,可以鼓勵學生直接以《背影》為題目進行寫作。不但要模仿題目,學生還可以模仿范文的結構、語言、手法、意境、修辭等內容。在平時的課堂上,語文教師還可以就范文中優美的語段讓學生進行仿寫。例如,在學習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以后,語文教師可以找出其中優美的語段讓學生進行仿寫。
三、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
要想讓學生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必須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學生只有觀察生活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夠發現生活中能夠激發自己以及別人感情的觸發點,并將這個觸發點寫入自己的文章之中,并將自己對于事件的感情融入其中,從而寫出充滿真情實感的文章。
1.制定觀察目標
觀察生活并不是無目的、天馬行空式的觀察,而是要制定出詳細的可行性計劃,并嚴格按照計劃對設定的對象進行觀察,并從中發現問題,找到問題的答案。在制定觀察目標時,語文教師要根據初中學生的特點,制定符合中學生特點的觀察目標。通常情況下,制定的目標主要是某些特定的自然現象、特定的人物、特定的動物、特定的事件等。例如:春夏秋冬、狂風暴雨、老師、同學、交警、醫生、清潔工人、貓、狗、好人好事等。
2.培養學生觀察的方法
在制定好觀察目標之后,學生首先要自由選擇觀察的目標,并且在教師的指導或者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制定觀察的子目標以及觀察方案。然后嚴格按照觀察方案分步觀察由自己參與制定的子目標,并對觀察到的內容進行詳細記錄,從而逐漸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在觀察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敞開思維的翅膀,認真思考觀察到的每一個細節,從而提出并解決新的問題。觀察完成后,學生要認真對觀察結果進行總結,總結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既可以是片段的文字,又可以是大段的文章。不管是什么樣的總結樣式,學生都必須記錄下自己觀察到的真實的內容,記錄下自己在整個觀察過程中對事物的真正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師可以制定觀察一場大雨的目標,當然,制定觀察目標之前,教師首先要了解天氣預報,了解近期天氣變化的情況。在觀察前,讓學生閱讀一些對大雨描寫的經典性文章,比如《在烈日和暴雨下》這篇文章。然后指導學生觀察大雨前、大雨中、大雨后的天氣、環境變化情況,然后將觀察到的內容按照自己的角度進行詳細記錄。當然,學生對于大雨寄予的感情可能會各不相同,不管學生寄予什么感情,教師都要進行肯定,然后對于一些不健康的感情進行正面引導。
四、通過具體話題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語文寫作課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就某些具體的話題進行寫作,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1.擬定醒目而簡潔有力的文題
文題是將要寫作的文章的核心,在文題的擬定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擬定醒目而簡潔有力的文題。通過醒目而簡潔有力的文題,不但可以使讀者感受到文章的內容,而且還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組織能力。
在擬定文題的過程中,語文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認真思考寫作的具體話題,認真領會話題的內涵,從而確定寫作的主旨。文章的主旨確定完成后,教師接下來就要指導學生恰當選擇材料。在材料選擇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圍繞文章的主旨選取生活當中活生生的事例,從而對文章將要寫作的內容進行梳理,確定在文章當中將要使用的材料,然后在所選擇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擬題。
擬題不是隨隨便便擬一個題目,而是要在文章主旨、材料確定的前提下對主旨和材料進行系統性的總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升華。在擬定題目時,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使用多種修辭,使用古典詩詞,使用生活俗語等方法,將題目擬定得既醒目又簡潔有力,從而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2.巧妙選擇材料并有效處理和立意之間的關系
通常來講,初中學生的生活中所接觸到的都是相對較小的材料,這些材料大多和學生的生活經歷有著直接的關系,但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接觸到相對較大的材料。例如:學生可以通過電視、報刊、網絡等多種傳媒看到或者聽到有關國家和社會的材料,這些材料相對于學生的個人生活來講,相對較大,這樣的材料就可以稱為大材料,而學生生活當中的普通的材料就可以稱為小材料。一般情況下,大材料通常用來表現比較宏大、深刻的主題,反映時代的變遷。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學生對于大材料的掌握程度遠遠不如小材料。為此,在材料選擇的過程中,我們盡可能鼓勵學生選擇一些和自己生活相關的材料,這樣的材料相對較小,并且發生在學生的身邊,學生在輕松駕馭的基礎上,能夠真正融入自己的情感,從小事中生發出大道理,表現出較大的主題。
在小材料的選擇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所謂的材料,必須是有意義的材料,一個材料不管它有多么小,只要是有意義的,并且是和主題相關的材料,都可以進行選擇。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選擇一棵植物,從種植、生長、開花、結果、死亡以及四季變化中發現其中蘊含的自然規律,發現隱藏在植物生長以及植物隨自然變化而變化中的哲理。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一個清潔工,從清潔工的工作時間、工作環境、工作態度等多方面進行選擇,通過清潔工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總結出時代的特點,人物性格特點以及精神品質等。
3.合理安排文章的結構
一篇好的文章單單靠一個醒目簡潔有力的題目是遠遠不夠的。除了擬定一個醒目而簡潔有力的題目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學會如何合理安排文章的結構。
要想合理安排文章的結構,必須明確文章寫作的線索,然后通過文章的線索將選擇的材料合理地貫穿起來。在學習散文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給學生提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所謂“形散而神不散”就是指文章的材料和寫作線索之間的關系。盡管所選擇的材料之間常常沒有什么內在的聯系,但是材料是為文章的中心服務的,寫作者只有巧妙選取文章的線索,才能將所選擇的材料貫穿起來,從而使文章成為一個系統的有機的整體。
這種方法不但適用于散文的寫作,對于議論文、說明文同樣適用,只不過議論文的要求更加嚴密,說明文的要求更加準確罷了。在進行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后,學生們大多都能夠寫出中心突出,結構緊湊,前后照應,井然有序的文章。
例如,對于以《我的爸爸》為文題的寫作中,既可以采取時間順序,又可以按照感情順序,還可以采取倒敘、插敘、補敘等多種方法。按照時間順序可以寫自己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的爸爸的愛,也可以具體寫一件發生在爸爸身上的事;按照感情順序,可以先寫自己對爸爸的誤解,然后通過一系列的事情解除這個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