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德明,李小梅,丁 揚
(云南大學 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云南 昆明650091)
巨桉(Eucalyptus grandis)是桃金娘科桉樹屬雙蒴蓋亞屬橫脈組柳桉系中的樹種,原生地為澳洲大陸及附近島嶼[1]。近年來,因巨桉人工林的快速發展及其伐木周期較短的特點,大大緩解了我國木材和林產品的需求。但由于巨桉林的大面積栽種,也帶來了如“抽肥機”“綠色沙漠”“降低鄉土植被的多樣性”等 一 系 列 環 境 問 題[2-3]。時 忠 杰 等[4]指 出,由于巨桉的種植破壞了區域水量平衡,減少了流域產流量或地下水補給;謝賢健等[5]在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團聚體穩定性及分形特征研究中發現,巨桉林地的覆蓋增強了土壤的緊實度;石薇等[6]研究發現,自然林及坡耕地轉變為種植巨桉林后,土壤出現抗地力衰退、抗蝕性下降、生物多樣性降低、水土保持能力下降等多種問題。土壤團聚體是土壤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各粒徑的團聚體在土壤中的空間分布以及排序,決定了土壤空隙的分布[7]。水分進入土壤后成為土壤水的過程就是土壤水分入滲[8],其本質是水分進入土壤后流動并且不斷下滲的過程,其流動的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土壤孔隙的影響。土壤水分入滲速度越快,地表徑流量相對減少,土壤對水分的貯藏能力越強,越有利于減少水土流失。土壤的水分入滲能力對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以及生態環境的水土保持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團聚體在土壤水分入滲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目前,對土壤水分入滲研究的相關文獻很多[9-12],而關于土壤團聚體對土壤水分入滲的影響少有研究。此外,從土壤層面,研究生態環境效應,也是區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以之彌補產業結構的生態效應評估。為此,筆者選取川中丘陵地區,研究巨桉人工林地土壤的水分入滲特性,以期為巨桉人工林的栽種培育及生態效應的綜合評估提供理論參考。
1.1.1 土壤樣品 在川中丘陵地區,選擇4 年生的巨桉純林(CL)、巨桉+果樹(LG)、巨桉+糧食作物(LL)土壤,以棄耕地(QG)土壤為對照(CK),共計采集土壤樣品20個及土壤原狀土若干,樣地選擇情況詳見表1。
1.1.2 儀器 TTF-100型土壤團粒分析儀,浙江省上虞市舜龍實驗儀器廠。
研究區主要在內江市東興區,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的長江以北以及沱江、涪江和嘉陵江的中下游沱江流域[13],是我國最典型的方山丘陵區。經緯度為29°29′~29°48′N、105°04′~105°20′E,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5~28℃,1 月均溫6~8℃,7月均溫26~28℃;年降雨量1 000mm 以下,多分布在夏季,約占全年雨量的60%,高溫期與多雨季基本一致,春季約占17%,冬季僅占4%,春夏旱出現頻率高。主要土壤類型:紫色土,占耕地面積的54.24%,以泥巖和砂巖為主,大部分為鈣質膠結,一般含有數量不等的碳酸鈣;水稻土類,占耕地面積的41.21%;黃壤,占耕地面積的3.20%,母質有砂巖、頁巖和花崗巖等風化物;新積土類,占耕地面積的0.92%;黑色石灰土類,占耕地面積的0.15%。
于2013年8月,在野外確定采集樣地后,去除土壤表層覆蓋層,每種樣地內設置20m×20 m 采樣單元,每個單元內按照S型,避開河邊,林邊,特殊位置設定5個樣點,每個樣地在0~20cm 深度內采集土樣約1kg,共采集20個樣品,樣品采集好后,帶回實驗室自然風干,用于土壤理化性質測定;同時使用環刀采集土壤原狀土,用于水分入滲試驗。
1.3.1 理化性質 土壤有機質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測定,土壤容重采用環刀法測定,土壤團聚體采用機械干篩法(分別過5mm,2mm,1mm,0.5mm,0.25mm 篩)和濕篩法(TTF-100型土壤團粒分析儀)分別進行測定。
1.3.2 水分入滲力 將環刀上、下蓋取下后在預定時間內將環刀取出,在取土環刀上端增加一個空環刀,先用醫用膠布封好接口處,再通過透明膠布外封,嚴防從接口處漏水,將結合的環刀放在漏斗上,架上漏斗架,漏斗下放置一燒杯。往上面的空環刀中加水,保持水面比上部的環刀口低1mm,加水后從漏斗滴第1 滴水時開始計時,計時開始后的前5min內,每1min更換燒杯1次,分別量出滲入量。此后每間隔5min更換燒杯1次,每更換一次燒杯要將上面環刀中水面加至原來的高度,以連續5次更換的燒杯內水量相同時即為穩滲。最后測得水分入滲速率[14]。
1.4.1 不同樣地類型中土壤粒徑的分布 通過機械干篩法和土壤團粒分析儀,分別測得土壤干篩團聚體和濕篩團聚體的百分比含量。
1.4.2 不同林地下土壤團聚體與容重的多重比較
選取干篩和濕篩得出的2個粒徑指標,另選取土壤容重指標,利用Duncan法對4 種樣地類型下的土壤團聚體、容重進行多重比較。
1.4.3 不同林地下土壤水分入滲速率 設0min、5min、15min、30min和45min 5個時段,測定不同時間段的水分入滲速率(mm/min)。
1.4.4 土壤干(濕)篩團聚體與容重和土壤水分入滲速率的相關性 選取土壤的干(濕)篩團聚體、容重以及水分入滲速率幾個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其相關系數的矩陣結果。
從表2看出,4種不同樣地類型的土壤粒徑,干篩和濕篩組成主要集中在>5mm 和2~5mm 粒徑范圍內,以>5mm 粒徑含量最高,土壤大團聚體含量較多。>5 mm 粒徑,巨桉純林(CL)和棄耕地(QG)的含量較高。土壤干篩團聚體大小依次為棄耕地(QG)>巨桉純林(CL)>巨桉+果樹(LG)>巨桉+糧食作物(LL),其占比分別為75.84%、67.90%、44.91%和42.62%;土壤濕篩團聚體大小依次為巨桉純林(CL)>棄耕地(QG)>巨桉+糧食作物(LL)>巨桉+果樹(LG),其占比分別為63.32%、53.49%、23.47%以及12.79%。另外,在干篩和濕篩各粒徑含量中,粒徑大小占比最少的主要集中在0.25~0.5 mm;在>5 mm、2~5mm、和1~2mm 3個粒徑范圍,干篩團聚體占比均高于濕篩;而0.5~1 mm、0.25~0.5 mm和<0.25mm 3個粒徑范圍,干篩團聚體占比均小于濕篩。經對不同林地土壤粒徑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干篩粒徑在0.05 顯著水平的臨界值F=30.410>F0.05(5,18)=2.772,濕篩土壤粒徑在0.05顯著 水 平 的 臨 界 值F =3.870>F0.05(5,18)=2.772。表明,不同林地對土壤粒徑形成的影響差異顯著。

表2 不同樣地類型土壤各粒徑的含量分布Table 2 Content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soil aggregates from different land utilization patterns
從表3可見,>5mm 和2~5mm 干篩土壤團聚體,巨桉+果樹(LG)和巨桉+糧食作物(LL)與巨桉純林(CL)和棄耕地(QG)差異顯著。>5mm濕篩干篩團聚體,各種樣地類型差異均較為顯著,且巨桉純林與巨桉+糧食作物2種樣地類型之間呈極顯著差異;2~5mm 濕篩團聚體無明顯差異。土壤容重,巨桉+果樹最大,為1.55;其次為巨桉+糧食作物,為1.53;巨桉純林和棄耕地最小,為1.51;且4種樣地類型無顯著差異。土壤有機質,各土地利用類型差異較顯著,巨桉+果樹和巨桉+糧食作物2種樣地類型呈極顯著差異,各樣地類型依次為巨桉+果樹>巨桉純林>棄耕地>巨桉+糧食作物。
總體上,棄耕地和巨桉純林2個樣地類型的水分入滲能力較強,其次為巨桉+糧食作物,巨桉+果樹水分入滲能力最弱。Duncan法得出各土壤的大團聚體含量的不同,4種樣地類型的差異較明顯。

表3 4種樣地類型土壤干(濕)篩團聚體、容重的差異顯著性比較Table 3 Volume weight of soil aggregates of four land utilization patterns under dry and wet screening conditions
從表4 看出,4 種樣地類型初始入滲速率、5min、45min和穩滲時4個時間段的入滲速率都呈現出棄耕地(QG)>巨桉純林(CL)>巨桉+糧食作物(LL)>巨桉+果樹(LG)。其中,開始5min時入滲速率最大,巨桉純林、巨桉+果樹、巨桉+糧食作物和棄 耕 地 分 別 為41.68 mm/min、13.84mm/min、41.36mm/min、和51.75mm/min。45min時入滲速率值最小,巨桉純林、巨桉+果樹、巨桉+糧食作物和棄耕地分別為15.76 mm/min、11.74 mm/min、12.28 mm/min 和15.80 mm/min;而15 min 和30min,水分入滲速率依次為巨桉純林棄耕地>巨桉+糧食作物>巨桉+果樹;4個樣地類型的平均入滲速率大小與穩滲入滲速率相同,而巨桉純林、巨桉+果樹、巨桉+糧食作物和棄耕地達到穩滲的時間分別為60min、45min、55min和50min。

表4 不同樣地類型土壤的水分入滲速率Table 4 Water infiltration rate of soils of different land utilization patterns

表5 土壤團聚體與水分入滲的相關性Table 5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aggregate and water infiltration
土壤的物理性質與土壤團聚體含量及大小有密切的關系,土壤團聚體對土壤質量、水分入滲以及抗侵蝕能力的強弱有較大關系。由表5可知,土壤平均水分入滲速率與>5mm 干篩團聚體、>5mm 濕篩團聚體、2~5 mm 濕篩團聚體表現為正相關趨勢。其中,與>5mm 干篩團聚體呈顯著正相關,與2~5mm 干篩團聚體以及容重呈顯著負相關。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5mm 干篩團聚體、濕篩團聚體和2~5mm 濕篩團聚含量越大土壤平均水分入滲能力越強。這是由于選取研究的不同樣地類型中,土壤團聚體主要集中在>5mm、2~5mm 粒徑范圍內,土壤大團聚體含量較高,而隨著土壤大團聚體含量增多,土壤孔隙度在土壤中所占百分比得到提高,水分入滲能力相應增強,容重與平均水分入滲速率為負相關關系。整體上看,土壤團聚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水分入滲速率的大小,即土壤團聚體含量特別是大團聚體含量越高,土壤水分入滲速率越快。
1)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樣地類型的水分入滲速率各不相同,依次為棄耕地>巨桉純林>巨桉+糧食作物>巨桉+果樹。不同樣地類型的土壤團聚體差異顯著,且團聚體含量主要集中于>5mm 和2~5mm 粒徑范圍內,大團聚體含量較高。>5mm 團聚體含量中棄耕地與巨桉純林的干(濕)篩團聚體均大于巨桉+果樹和巨桉+糧食作物。經方差分析,干 篩和濕 篩 團 聚 體 在0.05 顯 著 水 平(F>F0.05=2.772)下4種不同用地類型對土壤粒徑形成的影響差異較顯著。
2)水分入滲速率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即開始入滲速率較小,隨時間的延長水分入滲速率開始增高,當達到一定程度時,降低速率慢慢趨于穩滲。研究結果表明,棄耕地>巨桉純林>巨桉+果樹>巨桉+糧食作物。經相關分析,土壤水分入滲速率與團聚體之間呈正相關,且差異顯著。說明,土壤團聚體含量對水分入滲影響較大,即土壤團聚體含量特別是大團聚體含量的增加,水分入滲也隨之增強。總之,棄耕地和巨桉純林的水分入滲速率較快,相比另外2個樣地類型的水分入滲速率較慢。另外,穩滲時間也以棄耕地和巨桉純林兩地較長,證明其總的水分入滲量較大,更加有利于減少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能力較好。
3)土壤粒徑的分布對土壤持水力、土壤肥力具有重要的影響,同時與土壤退化和侵蝕有著直接的關系[15]。土壤中大團聚體含量越多,能有效改善土壤的入滲能力、土壤持水量以及土壤的孔隙度[16]。土壤團粒結構與土壤容重有較大的關系,隨著土壤容重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土壤的團粒結構,進而減少土壤的大空隙,增加土壤的緊實度,降低土壤水分入滲能力。土壤容重的含量越小其水分入滲能力越強[17]。
4)不同林地土壤團聚體含量的分布有很大的差異。巨桉+糧食作物和巨桉+果樹2 個樣地類型>5mm土壤團聚體含量小于另外2個樣地類型,這是由于人為對土壤進行耕作、翻挖減少了土壤大團聚體含量,使土壤小粒徑的團聚體增多,降低了土壤的孔隙度;另一方面,棄耕地和巨桉純林2個樣地類型大團聚體含量較高,因人為擾動減少和容重含量較小有很大的關系。
5)在區域尺度內,農業各部門產業結構的調整,林種的選擇,都將對當地的大氣、土壤環境造成不同的影響。而通過生態服務價值測算出來的林地生態效應,則忽略了土壤層面的因素,對區域生態效應的評估也顯得片面。對林地土壤水滲透的研究,可以彌補以上不足,更全面地研究林業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合理地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
[1] L.D.普瑞爾(澳).桉樹生物學[M].曾齡英,譯.昆明:云南林業科學研究所出版,1995.
[2] 崔炳華,蔣 勇,陳紹武,等.巨桉人工林根際可培養土壤微生物數量的季節變化[J].四川林業科技,2012,5(23):63-66.
[3] 倪 彬,張 健,馮茂松,等.巨桉人工林生態系統根系土壤酶活性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7,3(25):311-315.
[4] 時忠杰,徐大平,張寧南,等.桉樹人工林水文影響研究進展[J].林業科學,2009,11(45):135-140.
[5] 謝賢健,張 繼.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團聚體穩定性及分形特征[J].水土保持學報,2012,6(26):175-179.
[6] 石 薇,龔 偉,胡庭興,等.天然林及坡耕地轉變為巨桉林后土壤抗蝕性變化[J].四川林業科技,2011,3(32):18-22.
[7] 徐小軍,何丙輝,胡 恒,等.新生水土流失對汶川震區土壤水分入滲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2,45(12):2520-2529.
[8] 王月玲,蔣 齊,蔡進軍,等.半干旱黃土丘陵區土壤水分入滲速率的空間變異性[J].水土保持通報,2008,4(28):52-55,74.
[9] 張侃侃,卜崇峰,高國雄.黃土高原生物結皮對土壤水分入滲 的 影 響[J].干 旱 區 研 究,2011,5(28):808-812.
[10] 郭維東,李寶筏,紀志軍,等.坐水播種時耕層土壤水分入滲的二維數值模擬[J].農業工程學報,2001,2(27):24-27.
[11] 李 婧,張洪江,程金花.有機碳質量分數對森林土壤水分入滲過程的影響及其模擬[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2,10(3):50-56.
[12] 王 偉,張洪江,李 猛,等.重慶市四面山林地土壤水分入滲特性研究與評價[J].水土保持學報,2008,4(22):95-99.
[13] 傅綬寧.川中丘陵地區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和國土整治對策[J].經濟地理,1983,4(2):16-21.
[14] 累志棟,楊詩秀,謝森傳.土壤水動力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
[15] Hwang S I,Powers S E.Using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models to estimate soilhydraulic properties[J].SoilScience SocietyofAmerica Journa,l 2003,67(4):1103-1112.
[16] 郗 靜,夏玉芳,鄭萬勇.香椿人工林土壤抗蝕性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1,5(31):182-185,234.
[17] 吳軍虎,張鐵鋼,趙 偉.容重對不同有機質含量土壤水分入滲特性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3,3(27):63-67,268.
[18] 袁建平,張素麗,張春燕,等.黃土丘陵區小流域土壤穩定入滲速率空間變異[J].土壤學報,2001,4(38):579-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