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智剛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宗旨應該是服務民生、以人為本,用自身行動感召社會良知,增強人民的社會責任感。但目前部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為了取悅觀眾,肆意添加主觀評論,將傳統節目中的“播新聞”演變為“評新聞”。故意淡化新聞背景,并隨意增添主觀評論,有些新聞將情節戲劇化,靠懸念和離奇情節吸引觀眾。還有一些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隨意加入后期特技和打油詩,將嚴肅的新聞事件簡單化,新聞原本應當具備的理性分析已經逐漸淡化。此外,部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過多地曝光假惡丑事件,對真善美新聞關注較少,這無疑弱化了新聞的社會教化功能。
電視民生節目對百姓生活和廣播電視的發展都做出了顯著貢獻,目前,許多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仍舊是電視臺的主打節目,但也有部分民生節目呈現出鮮明的頹勢。其收視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節目的服務深度不夠。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拓展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服務深度:
如何從網絡熱點、百姓瑣事、民生民態中多角度、多層次地挖掘新聞要點,并拓展其深度與廣度,已經成為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首先,要找準新聞事件之間的關聯點,然后整理相關事件,將看似孤立的新聞事件展開多方位思考和探究,增加事件的信息量,使之成為關系民生的重要話題,進而提高事件的關注度。
其次,要注意挖掘新聞事件的“本質”,探究事件的規律,從一件事、一個人的普通事件中挖掘普遍性話題,增強關注度。例如,遼寧廣播電視臺《大海熱線》欄目經常接到一些觀眾投訴下水道堵、漏的問題,一次采訪解決了這個社區的問題。但節目播出后就會有很多觀眾投訴類似的問題,導致節目陷入這類話題的怪圈中,這影響了節目正常的選題走向。針對這種情況,欄目組采取“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方法,記者現場聯系多個部門,確定什么情況該找哪個部門,進行廣而告之。這樣一方面解決了百姓投訴無門的境遇,另一方面緩解了節目組工作的壓力,真正做到了“幫忙不添亂”。
民生節目固然要圍繞百姓幸福、社會和諧等重大問題有序展開,但也要處理好一些“家長里短”的投訴問題。這就要明確節目的覆蓋范圍和受眾群體,做好服務定位,針對百姓關注的問題合理選取投訴話題,并從中挖掘“新聞點”,促使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不僅成為百姓生活的有力幫手,還能成為展現政府部門良好形象的重要平臺。通過正確選擇熱線選題,及時解決民生問題,提升節目的可信度和公信力,進而起到社會輿論導向的作用。
人們對于不同季節和節慶日的關注度是不同的。若要增強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服務意識,就要注重季節性和節慶日話題,強化服務內容,并積極預先策劃,從而提高關注度。例如,遼寧廣播電視臺《大海熱線》欄目,在2015年元旦期間,策劃了《相伴十年 新年回訪》系列報道,對欄目開播十年來曾經幫助過的人進行回訪,充分展示愛的力量,傳播正能量。鞍山腦癱女孩劉冰竟然通過節目結識了她的老公小周,倆人已經喜結連理。樁樁件件的喜事、好事無不折射出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節目播出后反響強烈。
民生新聞節目必須“接地氣”,準確把握城鄉發展的節奏,及時關注本地區重大民生事件,主動出擊。緊緊圍繞百姓關心的衣食住行,策劃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主題活動。例如,遼寧廣播電視臺《大海熱線》欄目最近播出的《生死一瞬間》系列報道,就是以交通事故為切入點,通過同類肇事案件的報道,邀請交通心理學專家有針對性地分析事故背后的原因,使受眾有更大的收獲,切實服務百姓。
目前,大部分民生新聞節目都是對涉及投訴的相關部門進行采訪,話題探討不夠深入、全面,沒能綜合運用資源與相關行政部門進行深層次合作。例如,針對電梯安全、家居裝修等投訴話題,可以與質監局、工商局、環保局等深度合作,舉辦主題活動,為百姓提供全方位解答和服務。從而,提升節目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意識。
當前許多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還依然采用記者采訪、接聽熱線、回復交流等形式,這顯然不符合當下互聯網+的需求。民生節目應該更充分運用新媒體手段,實現線上線下同步互動,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節目體系,增添節目的便捷性和廣泛性,進而加強與受眾的互動。
1.吳冉.地方電視臺如何辦好民生新聞節目——以淮南電視臺《今晚800》欄目為例[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04)
2.楊舒馨.淺談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策劃[J].華章,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