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群
漢語言類文化電視節目的模式創新和經典傳揚
□祖群
規范的漢字、豪邁的詩詞、精辟的成語都是中國漢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價值和意義應該被重視和挖掘。習總書記在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主題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讓藏在禁宮里的文物、廣博大地上的遺產和書寫在典籍上的文字活起來”。這種讓沉淀在傳統中的精神和價值延續下來,堅持展現漢語言的魅力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喚起中國人的漢語情懷是每個傳媒工作者的職責。
文化類電視節目;文化魅力;傳播
2013、2014年的電視熒屏上,除了真人秀、相親交友、益智游戲等綜藝娛樂節目繼續發力之外,本土原創漢語言類文化節目的興起和熱播也成為電視綜藝節目市場上的一個新亮點。除了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中央電視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等節目推出第二季以外,還有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謎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黑龍江衛視的《最愛中國字》、河南衛視的《成語英雄2》等十余檔以傳統文化中的漢語言文化為核心,彰顯傳統文化魅力、發揚傳統文化精神的原創節目相繼播出。這種立足于傳統文化的定位,用現代電視藝術手段和充滿時代感的認知形成的新節目樣態,對于中國原創節目形態是一個突破與創新。這種電視品牌欄目和有影響力的原創節目對于提高文化創造力也有重大影響。這種被強行傳播的文化已經衍生出一定的未來影響力。比如現在很多出版社積極出版有關成語的書籍,出現了大量的成語愛好群落。在微信群、微社區里,很多高校已經開始籌備參加下一次成語大會等等。由此可見,節目的功能性很強,這種對未來中國的語言文化形成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這些通過電視媒體衍生出來的未來力量對于廣大的民眾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潤物細無聲”的傳播影響力是這一類節目不可估量的力量。下面筆者從主題設定、節目形態、傳播渠道等幾個方面分析漢語類文化電視節目的模式創新和文化傳揚。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導演關正文接受采訪時說:“一字一世界,從任何一個漢字出發,都能追溯到我們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從母語中汲取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營養,傳達觀點,凝練價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
華文化的傳承,更是彰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覺的一個重要表現。現如今網絡文化對青少年有極大影響,很多人面臨著“提筆忘字”的困擾。并且應試教育中對于英語學習的不斷重視,讓很多學生陷入思想怪圈,認為漢字在語文的基礎教育中不再重要,從而漠不關心,一系列的社會現象和認知的偏離導致母語認同的下降。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能在明星娛樂節目幾成主流的大環境中獨樹一幟,激發中國人對于母語的關注以及呼喚民心實屬難能可貴。文化是一個民族進步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傳承中華民族的命脈上,優秀文化傳承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漢字作為最基本的中華文化載體,也是維系海內外中華兒女的紐帶和民族認同的符號。《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正是將節目的的主題設定為母語價值和文化傳承。一是要將漢字文化傳承發揚,二是在娛樂化的今天堅守文化擔當。筆者復述導演關正文的一段話:“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需要責任堅守和擔當。一個民族不能靠娛樂去滋養精神,這也是一檔文化節目能夠長期存在下去的價值和信心所在。所以,我們將永遠以此為生,并且更好地相信未來。”
電視節目形態直接影響觀眾對其的認可,在日益激烈的收視競爭和求新求變的收視心理的作用下,節目形態成為收視率競爭、吸引觀眾的重要手段。《中國成語大會》將“猜詞”這種廣泛流行于民間、日常的游戲作為節目的主要形態。并且節目為了強化觀眾的參與程度,還設置了120秒對抗賽、雙音節對抗賽等等。通過賽制的設置,一是考驗選手的默契程度,二是挖掘成語背后的故事以及所展示的價值觀。曾經課堂上晦澀難懂的成語變成一個個故事,讓節目的趣味文化滲透到比賽的每一個環節。這種節目形態既有競賽的PK、音樂節目的晉級,又有真人秀節目的參賽選手的介紹,形成了以綜藝為殼、文化為核的全新節目形態。
節目為確保信息傳遞的正確性,啟動了更為高級的學術平臺,主持人和嘉賓的選擇都煞費苦心。主持人張騰岳的機智應變可圈可點,他在現場除了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而且隨機應變來緩和氣氛,推動節目的進程。在每一輪比賽結束后,酈波、畢淑敏和蒙曼等專家學者的講解為成語揭示背后的故事,也糾正某些成語理解的誤區和盲點。例如,“葉公好龍”這個成語,它現在的解釋是“表里不一”,表面上說很喜歡,很愛一件事情,但實際上卻不喜歡,甚至反感與畏懼。原文出自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妻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也。”但酈波教授在節目現場為葉公正名,葉公姓沈,名諸梁,在葉縣興修水利,名重一時。當時沒有圖紙,然后葉公在自家墻壁上畫溝繪渠,考慮龍王是主宰降雨的神物,所以才畫上“龍”的圖像。酈波教授講完典故,全場一片掌聲。專家講解環節的設置對于普通大眾學習成語、了解成語背后的故事無疑起到積極的作用。所以在節目每個競賽環節的結尾都有專家學者的點評,讓節目更加準確、科學與權威。
互聯網媒體人張守科在接受采訪時說到:“《漢字英雄》能夠用漢字做娛樂、做文化,這樣的創意本身就是與時俱進的表現。再加上愛奇藝的強力注入,必將引領節目走向新臺階。”現如今大部分的電視節目由電視臺獨立制作或者委托第三方制作公司,繼而播出或者將重播權轉賣網站,由此獲得更高收視和收入。然而《漢字英雄》則是由河南衛視和愛奇藝聯手打造的網臺聯動的文化類節目。節目的首播也就相應地變為河南衛視、愛奇藝和PPS同時進行,這樣的播出模式改變了以往首播局限為電視臺的傳統模式,從而滿足了觀眾通過電視、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渠道觀看節目,增加了節目的播出渠道,提高收視率,更進一步實現全民參與。
《漢字英雄》以漢字的聽寫與解讀作為節目的核心內容,目標受眾也定位到7-17歲的青少年群體。節目開播以來便以較高的收視率躋身全國衛視黃金時段收視率的前十強,甚至一度上升到第六名的好成績。如此高的收視率全面覆蓋了青少年學生、學生家長、學校老師等很多群體,真正實現全民參與,從而提高知識普及度。
漢語言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熱播掀起了全民學習漢語言知識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這一類節目成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節目的高收視率,而在于尋求到一條文化創新與回歸之路。這既是當今時代電視節目的使命擔當,更是媒體工作者永恒的使命。總之,漢語言文化類節目要在全媒體時代中不斷創新,勇擔使命。
1.劉燕南,李翔.《中國成語大會》:模式創新與文化傳揚——兼談節目的不足與改進[J].電視教育,2015(01)
2.朱旭紅.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CCTV傳播論壇研討《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發展思路[J].電視研究, 2014(12)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