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生 韋建軍
電視氣象節目發展的新思路
□黃宇生 韋建軍
電視氣象節目是氣象科學與電視制作技術、通訊傳播技術等結合的產物。它以電視這種現代信息傳播媒介為載體,為人民大眾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氣象信息。從1993年3月1日第一位氣象節目主持人宋英杰在電視熒屏上閃亮登場至今,電視氣象節目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個春秋,并以其科學性、權威性、時效性、服務性等優點培養了大批忠實觀眾。長久以來,在央視《新聞聯播》后的19:30準時收看《天氣預報》節目已經成為中國老百姓每天必做的“功課”之一。但是,隨著以電腦、智能手機等為媒介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觀眾的收視習慣改變了,傳統的氣象節目受到了嚴峻挑戰。新媒體時代,電視氣象節目如何生存和發展,是值得每一個電視氣象人深思的課題。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主要呈現出以下特征:
(一)交互式的傳播方向
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向是單向性的、不可逆的,受眾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沒有反饋。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雙向的、交互式的,信息的發布者和受眾可以互動。這種交互性增加了觀眾的參與度,賦予他們能推動或決定某個事態發展的權利。例如,在以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等為代表的娛樂選秀節目中,公眾可以通過短信等投票的方式決定某位選手的晉級或被淘汰。
(二)移動性的傳播方式
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固定的,受眾只能在固定的時段、地點收看固定播出的節目。而移動性是新媒體的最大特點。人們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碎片,要由可移動性的媒體來補償。由于具有移動性和便攜性,在大街小巷出現了一群長時間低頭看手機、置周圍環境于不顧的人們,社會上戲稱為“低頭族”。
(三)實時化的傳播速度
傳統媒體的傳播流程,要經歷較長的時間周期。而E媒體信息發布流程短、時效性強,受制約因素少,也不需要復雜、煩瑣的后期制作,尤其是在報道突發性的新聞事件中,更加凸顯出“新鮮”價值。
(四)個性化的傳播行為
傳統媒體是大眾化的,受眾只能觀看毫無差別的內容。而新媒體完全個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時送達更加細分的受眾,還可以讓每個人都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傳播自己關注的信息。媒體的信息服務更加個性化,人們可以定制“氣象短信”,亦可以通過博客的RSS功能訂閱自己感興趣的資訊。每個人接受到的信息組合內容可以是一樣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不難看出,新媒體的優勢集中體現在它的服務性、便捷性、互動性和開放性,它充分調動了受眾的積極性,實現了一對一傳播的模式,讓受眾在這種互動體驗中獲得更深刻的品牌認知。因此,結合電視媒體的特點,對現有的氣象節目進行改革、創新,同時聯合全媒體的力量,擴大自身的傳播能力、影響力和覆蓋面,是現階段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找準節目定位,走進百姓生活
1.突出主題
新媒體之所以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主要是它能提供人們生產生活所需的各種服務。而氣象節目也是利用傳媒向公眾提供天氣預報、預警等信息的服務。2014年11月中國氣象局在《第六次全國氣象服務會議》上明確指出“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要始終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緊緊把握公共氣象服務這個核心,努力提高公共氣象服務的能力和效益”。很明顯,電視氣象節目的核心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要提高民眾安全意識,提高全社會的氣象防災減災能力;二是要提升公共氣象服務水平,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因此,氣象節目的定位要突出為公眾服務這一主題,注重提高節目的服務性,通過精心策劃、嚴格選題,以公眾關心的氣象信息作為主線,傳遞氣象為公眾服務的理念。
2.貼近民生
電視氣象節目歸根到底是給普通老百姓看的,所以應該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叫好不叫座的氣象節目,就算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但是觀眾理解不了、不愛看,也是一種遺憾。因此,氣象節目應選擇一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題材。同時,如果能在原本枯燥的天氣預報中加入鮮活的生活資訊,節目自然地就具有了親和力,增加觀眾對氣象信息的接受度。例如:2015年春,在全國各地霧霾嚴重之時,廣西的天氣預報節目策劃了“解讀霧霾”“防霧霾誤區與正解”系列話題;并在南寧市增設千輛公共自行車期間講解綠色出行與減緩氣候變化等。這些策劃都選擇了貼近民生、服務百姓的題材,既體現出節目具備較高的文化底蘊和較強的人文關懷,還能使觀眾在愉悅的心情下接受天氣信息,可謂是一舉兩得,值得提倡。
3.通俗易懂
人們關心天氣預報,并不是想要研究氣象科學,而是有預知天氣的渴望。有觀眾反映,他們對氣象節目“不感冒”的原因之一是節目沒能“接地氣”:節目語言專業性太強,主持人不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開展氣象服務,導致服務與現實生活相脫節。一位資深的主持人曾提到:某氣象節目解說詞上出現了“本月中下旬,本周中前期,桂南及沿海部分地區局部”的說法,讓觀眾不知所云。事實上,換成老百姓都能聽懂的說法,就是:“這周一到周三,廣西的欽州、北海、防城港三市”。氣象節目有時用了可能過于專業、嚴謹的表達方式,但這拉大了與觀眾的距離,使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氣象節目應使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把天氣信息講解得可信且便于記憶,這樣才能提高節目的服務性。
(二)強化內容優勢,提高節目品質
1.體現權威性
新媒體雖然能提供海量的資訊,但不可避免地夾雜了一些無效信息,而傳統媒體內容的原創性和專業性是非專業人士所達不到的。因此,氣象節目只有強化內容優勢,體
現權威性,才能贏得觀眾。美國天氣頻道于1982年開播以來一直保持著很高的影響力,這與其權威性和專業性是分不開的。例如遇到災害天氣,節目就在第一時間專門報道;連災害過后產生的如城市內澇、道路積雪等各種影響,都會加以著重報道,要是有人員傷亡,報道就更加突出。這些專業的、內容豐富的氣象信息也只有在專業的氣象節目中才能看到,無形中體現了節目在觀眾心中的權威性,同時也體現了媒體的人文關懷。
2.尋求差異化
氣象節目內容大多千篇一律,沒能重視已經分化的受眾需求,提供的還是已經重復過的氣象信息,導致同質化嚴重。舉例來說,在天氣晴好時,幾乎所有的氣象節目都出現諸如“天氣晴朗,是有利于出游的好天氣”之類的信息。誠然,對城市觀眾來說,這樣的預報是不錯的信息;但對于那些田地里急需雨水的農民,卻是令人沮喪的消息。相反,讓城市觀眾頭疼的造成交通阻塞的雨雪天氣,在農村觀眾看來則可能是“瑞雪兆豐年”的好兆頭。氣象節目雖然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但是還要在規律之中尋求節目的個性,展示節目獨有的風格。因此,要針對不同收視群體,注重節目服務內容的差異化,確保信息到達的準確率,然后量體裁衣,制作出有所差異的氣象節目。
3.注重精細化
精細化程度是反映服務類節目質量優劣的重要指標。但目前,許多氣象節目服務精細化不夠,通常是套用城市氣象預報產品或稍加改動,有針對性的氣象服務信息比較少。新媒體時代,觀眾需要的是那種“一站式”的服務。例如:在CNN新聞頻道中,僅是關于航空出行的天氣資訊就一應俱全,具體到國際各大城市機場的實時天氣情況,甚至還有因遇惡劣天氣航班延誤的機場名單等等。借鑒國外同行做法,2014年汛期期間,廣西氣象服務中心根據公眾對災害天氣的關注,響應差異化需求,對節目內容進行精細化的策劃和編排;隨后還在第1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推出“東盟旅游氣象服務系列專題”,每期節目介紹一個東盟國家的氣候狀況、旅游資訊等。這些以精細化服務來提高氣象節目質量的新舉措很快就收到了效果:一些觀眾在我們官方網站留言,最近的天氣預報越來越貼心了。
(三)突破傳統形式,吸引觀眾眼球
1.提高可視性
新媒體時代,人們需要能在短時間內接收大量信息的媒介。如果氣象節目總以固定樣式去呈現天氣的形勢,或者一概是主持人站在地圖前比劃、報個刮風下雨了事,很容易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久而久之,就造成大量固定收視人群的流失。“克隆”節目不僅是對媒體資源的浪費,也削弱了傳播效果和觀眾的收視熱情。提高可視性不僅是換個片頭或背景,而是對節目的編排、結構、制作與包裝等整體風格做出準確的把握。要多利用一些簡明直觀的圖像,如雷達回波圖、衛星云圖等;還應把氣象數據轉化為便于觀眾理解的圖形或圖表。例如:提到“多少毫米的降雨”,可以貼出如礦泉水瓶等圖片作為換算成單位容積的降水量;或者提到“降溫幅度大”,可以制作折線圖表現溫差強烈的對比,讓人即刻聯想到寒潮來襲,以此吸引觀眾的眼球。
2.增加娛樂性
人們坐在家里看電視,無非是為了放松情緒,以及獲得必要的信息,這大概是時下泛娛樂化節目非常流行的心理基礎。如果氣象節目既枯燥無味,又不能提供亟需的氣象信息,觀眾自然沒有選擇它的理由。在氣象節目中,主持人的服裝、說話的方式方法、與觀眾的交流方式,直接影響觀眾的收視熱情。如果僅僅是帥哥美女,一律用比較嚴肅、古板的主持風格,用冷峻的語言、形式化地朗讀氣象科普知識,就會讓觀眾感到疏遠和陌生,同時也會使觀眾覺得枯燥、失去看下去的興趣。如果在節目里加入其他的表現形式,增強節目的娛樂性和形象性,就能把觀眾吸引到電視機前面來。例如,一些發達省市的氣象節目里就出現了如歌舞、快板甚至“二人轉”等表現形式,很好地詮釋了氣象節目寓教于樂的特點。
3.增強互動性
新媒體受眾以年輕人為主,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調查,我國網民中20到29歲的所占比例高達31.5%。因此,電視氣象節目也要多創作那些讓觀眾參與的、“互動式”的節目形式,可以通過策劃氣象主題活動,吸引媒體的報道和公眾的關注。2014年春運期間,廣西氣象服務中心利用廣西氣象官方微博、微信開展了“2014年廣西大型春運民生微訪談”活動,使天氣話題成為網友們最為關心的熱門話題。此外,還與廣西電臺聯辦氣象情景劇節目“氣象麻辣課堂”、“百科微說”,在網站和微博推出“城鎮化與氣象減災”等專題節目。這些精心策劃的氣象主題活動和專題節目,將天氣形勢、生活信息、新聞熱點、趣味信息巧妙地融合起來,增進與觀眾的交流感和參與感,使電視氣象節目有了人際傳播的特點,也擴大了氣象部門和媒體的影響力。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對于各種氣象信息的需求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如果電視氣象節目能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借鑒新媒體的力量創新發展,就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脫穎而出。
1.韓建鋼.關于氣象節目的思考[A].氣象影視技術論文集(二).氣象出版社,2004
2.柳斌杰.新媒體發展的現狀與趨勢[J].傳媒,2006 (12)
3.羅桂湘.新媒體環境下氣象影視創新與發展[J].氣象研究與應用,2007(S2)
4.王巖,傅易等.由《上海早晨·天氣連線》看天氣預報直播節目的發展[A].氣象影視技術論文集(七).氣象出版社,2011
5.劉愛萍.氣象影視發展中的問題與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06(05)
項目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創新能力與條件建設項目“壯族地區氣候變化科普工作新模式研究”(合同編號:桂科能14123004-1-2)。
(作者單位:廣西氣象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