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同 唐川森
人類社會的教育活動可以分為三類,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其中,社會教育的傳播對象更廣泛、傳播內容更豐富,更需要社會公共資源的支持。如今,社會中的總體教育資源豐富,但是由于貧富不均等各種原因造成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社會成員受教育水平相差較大等現狀。因此,社會教育在現今的社會環境中更顯必要。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新媒體已經快速占據了人們大量的時間,并且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從技術角度和社會的公共資源角度來講,新媒體都可以在教育傳播活動中發揮作用。已有的關于新媒體與教育傳播的相關研究較多集中在學校教育方面,社會教育方面受到關注較少,本文將對此方面進行補充。
對于新媒體,學界目前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但新媒體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其數字化、交互化、網絡化等特征是得到普遍認可的。新媒體主要是指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當下的新媒體主要包括手機網絡、觸摸媒體、數字雜志、移動電視等。
新媒體是發展的概念,即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媒體形態的不斷創新,新媒體會有更多、更新的變化和發展。新媒體是數字化的,數字化指的是新媒體的存在形式;新媒體是交互化的,交互化是指新媒體具有信息傳播的雙向性,改變了傳統媒體形態下的單向傳播模式①;新媒體是網絡化的,網絡化是指新媒體的信息生產和使用都是網絡化的。另外,新媒體還具有寬頻化、移動化、個性化等特征。用一句話來形容,新媒體就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
教育傳播是由教育主體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選定合適的信息內容,通過有效的媒體通道,把知識、技能、思想、觀念等傳給特定的教育對象的一種活動。它是教育主體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
關于社會教育的概念有很多種說法。從社會教育的對象角度來說,本文更加認可“社會全體說”,即認為社會教育“以社會之全體為教育之客體,而施教育于社會全體之謂也”。②從社會教育的功能角度來說,本文傾向贊同“社會教育是指除學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設施對青少年、兒童和成人進行的各種教育活動”。因此,本文所討論的社會教育即是指由政府、公共團體或私人及其所設立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社會全體成員進行的有目的、有組織、獨立的各種教育活動。
對社會教育和新媒體來說,在推廣社會教育傳播活動中合理利用新媒體具有必要性,具體表現在社會教育傳播活動需要新媒體,新媒體具有傳播社會教育信息的功能和職責兩方面。
在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傳播媒介。在社會教育傳播活動中,教育媒體的作用要遠遠大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這兩種傳播活動,社會教育傳播活動需要新媒體是毋庸置疑的。
1.網絡說服理論對教育傳播的啟示
斯坦福大學傅戈博士提出Captology一詞用以表示計算機科技(Computer)與勸誘、說服(Persuasion)這兩個領域重疊帶來的技術影響——勸化性的計算機應用。與紙媒、廣電等傳統媒介相比,數字科技的互動效果更加明顯,數字科技可以化生出不同的角色與模式,在不經意中達到勸化目的。由計算機勸服理論得出的啟發是,社會教育傳播正經歷從傳統的單向傳播到為網絡提供更多選擇來說服受教育者向新媒體主動索求的轉向。③因此,在數字技術普及程度高的今天,利用新媒體進行社會教育傳播是很有必要的。
2.無尺度空間與教育傳播
因為互聯網擁有無限龐大的信息儲量,美國圣母大學的物理學教授A-L·鮑勞巴希及其研究小組認為互聯網是無尺度(Scale-free)空間。作為無尺度空間,網絡擁有兩大特征:集散化和聚類效應、小世界網絡。④集散化和聚類效應是指雖然網絡中的信息是無限多的,但并非隨機分布,而是以相關主題為集散節點,形成若干信息集團,集團內的信息交流是方便快捷的。小世界網絡是指在網絡中,A信息到B信息的距離較短,根據A-L·鮑勞巴希等人的計算,任意兩個網頁間的鏈接次數不超過21。⑤這兩個特征保證了雖然面對的是無尺度的空間,但在搜索信息時能夠快速、有效地實現。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在信息化的教育傳播環境中,傳播形式出現了小眾化、個性化、多元化、互動性、非線性等新特征,而新媒體能夠滿足信息時代的傳播需求。因此,在社會教育傳播活動中使用新媒體是必要的。
3.新媒體已深度嵌入社會生活
新媒體使用者的數量呈幾何級增長,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新媒體的重度使用者,新媒體已經深度嵌入了社會生活,新媒體正在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學習工作習慣,甚至是思維習慣、生存習慣。新媒體逐步成為人類各種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重要程度已經使社會教育傳播活動不能忽視其重要作用。
施拉姆將傳播的功能分為四種,即傳遞信息、引導輿論、教育功能和提供娛樂。由此可以推論,作為傳播活動中的行為主體——媒體也具有教育的功能。另外,媒體作為社會公器使用著社會資源,因此具有一定職責,教育是其中之一。
傳播活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可以分為短期和長期兩種,長期影響中有一種是使社會成員間產生知溝,即社會成員間的經濟條件等差異會造成知識水平的差異。在信息時代,新媒體的出現和普及是促使知溝加深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使用新媒體的經濟要求和知識要求都比傳統媒體更高,在此條件下,新媒體需要加入社會教育傳播活動中,通過自身的教育功能縮小社會成員間的知溝,這是新媒體的職責。
將新媒體應用在社會教育傳播活動中是可行的,且重要的。
在社會教育傳播活動中,新媒體擁有兩種角色,一種是具有主動性的傳播主體,一種是作為配合性的傳播工具,不論哪種角色都支持新媒體在推廣社會教育傳播活動中的可行性。
在社會教育傳播活動中,新媒體如數字電視的科教文化類頻道及節目、微信的科普類公眾賬號、文化類APP等都可以成為傳播主體。新媒體作為傳播主體的可行性,主要表現在新媒體更加適合受教育者的接受習慣,能夠彌補傳統媒體的不足。
新媒體滿足新時期分眾化、異質化傳播需要。傳統媒體在社會教育傳播活動中較難避免同質化的現象,但社會成員的分眾化是不可改變的趨勢,而新媒體的異質化傳播能夠彌補傳統媒體在分眾傳播、個性化傳播、“去中心”和非線性傳播等方面的不足。同時,異質化的傳播能提高社會教育信息的傳播精準度,減少傳受雙方時間和資源的浪費。
新媒體滿足受眾碎片化的信息接受習慣。新媒體可以實現信息傳播和接受的隨時性、及時性,信息傳播的推送方式和新媒體使用的便攜性使其比傳統媒體更加符合受教育者的時間碎片化、閱讀跳躍性等新特點。另外,新媒體傳播信息的即時性也為傳播主體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更加確保了信息傳播的快速、高效。
新媒體滿足受眾對交互性、社交性的需要。在教育傳播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傳統的社會教育傳播環境中,受教育者與教育者的互動渠道少、及時性差,對社會教育的影響速率慢、效果小,不能真正起到促進作用。新媒體可以做到隨時隨地接受反饋信息、及時互動,且新媒體對受眾和反饋的重視程度也非常高。此外,新媒體的網絡化和聚類作用能夠滿足受教育者的社交性,即受教育者可以從教育信息內容跳轉至社交軟件,或分享到個人空間,或轉發給好友,不僅能適應新時期受教育者的社交習慣,還能進行再次傳播。
新媒體的多媒體特征滿足受眾對傳播形式的需求。傳媒活動已經從讀圖時代進入了多媒體時代,受教育者對多媒體的信息形式的喜愛是傳統社會教育媒體難以滿足的。新媒體不僅能夠傳播無限數量的信息,也能同時提供多種信息形式,這不僅能將社會教育信息實現更簡明生動的傳播,也能激發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強化社會教育的傳播效果。
作為傳播工具的新媒體在社會教育傳播活動中扮演的是配合性的角色,即新媒體單純地作為教育媒體被教育者所使用。新媒體可以作為社會教育傳播活動中的教育媒介是源于新媒體自身的傳播優勢,首先新媒體能夠提供較傳統媒體更豐富的教育信息,該“豐富”不僅表現在數量上,同時表現在形式上。其次,新媒體作為傳播工具可以加快社會教育信息的傳播速度,加強傳播的靈活性。再者,新媒體擁有較傳統媒體更強的交互性,可以滿足社會教育需要的互動性和社會成員普遍青睞的社交性。此外,新媒體更能滿足社會教育的個性化需要,不僅給教育者提供了更大的創新空間,也使受教育者自主性學習、個性化學習、探索性學習的需要得到滿足。
新媒體還可以作為傳統的社會教育機構,如圖書館、博物館等的輔助教育工具,拓寬傳統社會教育機構的信息傳播途徑,增加受教育者與傳統社會教育機構的接觸機會,提高接觸黏性,使傳統社會教育機構在信息時代繼續發揮作用和優勢。
新媒體為受眾帶來豐富信息資源的同時,也會給受眾帶來過量的、重復的、無用的信息,會在不知不覺間浪費掉受眾的時間和精力,給受眾帶來一定程度的信息負擔。因此,在社會教育傳播活動中,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很容易發生轉移,影響社會教育傳播活動的質量,甚至出現新媒體的教育效果不及傳統教育媒體的教育效果情況。因此,在使用新媒體進行社會教育時,要規避其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可以從傳播主體和傳播客體兩個角度進行規避。
首先,傳播主體在社會教育傳播活動中要能夠正確認識各種新媒體,包括不同新媒體在傳播不同教育信息時的優劣勢、新媒體傳播平臺的使用與管理、如何指導受教育者辨別信息優劣、避免對新媒體產生過度依賴等。此外,傳播主體應牢記教育媒體的職責和目的,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避免信息數量過多、內容同質化、質量低下等情況。
其次,受教育者面對海量的信息資源和先進的傳播技術,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日益重要。在社會教育傳播活動中主要包括熟練使用相關信息化產品,掌握信息搜索技巧,準確、快速地搜索所需信息,具有對教育媒體和信息的辨別能力等。
新媒體作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優秀產物已經給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更將會在多方面產生革命性的作用,合理開發并利用新媒體是符合技術發展的、順應社會進步的。在社會教育傳播活動中合理使用新媒體,必將會對提升傳播效果產生良好的助力作用。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在使用新媒體的同時要認識到新媒體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并對其進行規避。新媒體的使用是造成社會成員間知識水平差距加大的因素之一,同時也是促進社會教育發展、縮小社會成員間知識水平差距的手段之一,使用新媒體必將會為社會教育傳播活動的開展帶來新契機。
注釋:
①余倩,李源.新媒體作為社會教育信息傳播媒介的優勢[J].新聞世界,2014(02)
②侯懷銀,張宏波.“社會教育”解讀[J].教育學報,2007(08)
③④⑤歐陽康,汪瑜敏.試論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傳播[J].電化教育研究,2008(12)
1.吳鵬澤.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傳播效果優化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11(06)
2.張洪浩.新媒體在教育傳播中的功能性分析[J].紅河學院學報,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