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媛 ,顏國華 ,楊玉增 ,張秋良 ,謝春伏 ,王曉芳 ,李 鵬 ,李杰峰 *
(1.河北省畜牧獸醫研究所,河北保定 071000;2.中國人民解放軍66393部隊,河北保定071000)

筆者作為駐村工作組成員在河北省西部山區某典型山村工作期間,對該村飼養豬發病情況做了一年的持續關注。該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河,全村總計110余戶,為太行山區典型小山村,養豬模式為簡易的半敞開式小豬圈飼養,每圈飼養1~3頭,一般3月份氣溫轉暖引進20~30千克仔豬開始飼養,經約9個月飼養期后屠宰。豬肉主要供自家食用,通常腌制于大缸中,供全家全年食用,全村養殖戶占總戶數70%,養殖總量約180頭。近幾年,該村生豬養殖出現很大問題,發病死亡率逐年提高,農戶很難養成豬,現將該村豬全年發病情況做一介紹。
剛引進仔豬在半月內發病率最高,發病率約占50%,死亡率100%,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發燒、震顫、厭食、臥地不起,繼而死亡。分析原因:一是仔豬剛引入小圈,飼養環境不適。由規模化場的溫室轉入半敞開式豬圈,養殖環境變化太快;飼料轉換太快,由原來精飼料突然轉為百姓家的混合飼料,各農戶飼喂料又各不相同。二是如農戶所反映情況,引進仔豬為規模化豬場挑出的孱弱仔豬,由豬販子帶至村中販賣(注:以往的仔豬來源是由本村或鄰村飼養母豬戶提供,仔豬健康狀態均衡,加上人情關系,質量值得信賴)。三是農戶飼養管理觀念的落后。農戶已對近幾年豬病頻繁心知肚明,但是飼養管理觀念沒有改進,主要體現在:沒有進豬前的圈舍消毒;進豬后大多沒有必要的保溫措施,發病圈舍鋪設草料很少甚至沒有;豬飼料不講究,隨意飼喂。筆者曾到一戶發病豬圈查看,正趕上喂豬,用手探糊狀飼料,結果冰涼。
飼養至4月底5月初,發病率突然升高。有些為一過性病例,癥狀較輕,幾天后治愈或自愈,所見嚴重典型病例包括豬瘟、豬藍耳病、鏈球菌病、巴氏桿菌病、豬圓環病毒繼發細菌感染等,典型病例死亡率高達80%以上,耐過者往往變為僵豬。分析原因主要由于豬特異性免疫力低和由外界帶來高致病力病原所致。免疫力低的原因主要是全村主要疫病強制免疫出現問題,目前,全省畜禽強制免疫已經覆蓋全部規模場和全部村莊,縣級畜牧獸醫部門由統一的免疫小分隊負責規定轄區內的強制免疫,但是在山區執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山區村與村之間距離較遠,有時交通亦不太方便,負責免疫人員往往承擔幾個村的任務,因此如果免疫人員責任心不強,加之免疫村村干部的配合不利,結果便是只有村子關系戶受到“照顧”,全村整體免疫狀態極大欠缺。再者,近年由于山村仔豬引進多來源于外界規模化豬場,因此外界各種病原引入村里,而且全村的生物安全措施幾乎為零,導致整村豬群危機重重。而以往的仔豬來源是由村里或鄰村飼養母豬戶提供,整村的飼養基本屬于“自繁自養”的狀態,加上山村周圍大山的隔離,可以形成天然防護圈,自然以往養豬很少發病。另外山村缺少獸醫也是造成高死亡率的一方面原因,發病初期農戶往往不重視,不采取有效措施,等到典型癥狀出現,不得已而請外村獸醫來治,往往無濟于事。
中期發病期度過后,6月份以后發病率大大降低,偶見發燒、厭食等癥狀,一般經抗生素治療后治愈或者自愈。后期豬在經歷了前期、中期的考驗,已經逐步建立了穩固的免疫力,因此不易發病和死亡。最后全村的存活豬數量只占當初養殖量的40%左右。
筆者所在山村為河北西部山區生豬養殖的典型代表。針對山區農村豬飼養周期的統一性,即春節后天氣轉暖開始進豬,元旦前后屠宰。可以施行全村的全進全出制。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全村選舉養豬能手負責全村的仔豬引進,免疫,消毒、治療等項工作,由全村養殖戶集資給予報酬,統一采購獸藥和非強免疫苗。
尋找可靠豬場,簽訂購買合同,每年統一采購該場仔豬,有問題及時溝通解決。
與引進豬場密切聯系做好引進仔豬的飼料過度,保溫工作等。
邀請技術人員制定出免疫程序,免疫時保證做到整村統一全免,配合好畜牧部門一年一度的春季防疫和秋季防疫,保證免疫質量,做好非強免疫苗的采購和管理。
做好仔豬引進前的圈舍及其周圍消毒,做好發病圈舍的消毒。
有利于疾病的及時有效治療。
目前河北山區農村基本設立了圖書室,鼓勵農戶平時多學習科學飼養技術。村委會出面爭取多參與國家的農技培訓計劃,例如陽光工程培訓、村級動物防疫員培訓等。
山區農村的養殖量雖不大,但是由于貧困戶比例較大,每戶養殖的失敗對于農戶來說也是不小的損失。山區農戶養殖的成功可以解決全家全年的肉類需要,山區特有的養豬模式對于保證山區群眾肉類供給有重要意義。因此面對當前養殖大環境的改變,應根據實際切實探索出適合山區農村的特色養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