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冠新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壺藝在數百年的發展歷史中,名人輩出、精品不斷、薪火相傳。經典作品流芳百世,留給了世人的寶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我們今天的制壺藝人更應從中汲取精華、學習方式、領悟藝術,以一顆虔誠之心來感受壺的情感和意境,并進一步融會貫通,從而提升自己的壺藝水平。
“紫砂七大老藝人”之一的朱可心是一位制作花器的能手,他的花器作品精、氣、神俱佳,造型幾可亂真,意境深厚豐富,其為人德高望重,深受世人敬仰。他在一生中創作了許多經典壺型,其中“報春壺”(見圖1)堪稱經典之作,該壺造型優雅大方、風格鮮明、內涵寓意美好,是一把集實用、藝術、人文于一體的綜合性極高的紫砂茗壺,時至今日,已成為紫砂界的典型款式,許多制壺藝人都不斷揣摩嘗試,或臨摹,或在此基礎上創新變化,賦予了“報春壺”無限的發展生機。

圖1 報春壺
紫砂壺是一門精深的藝術,它的藝術語言是架構一把壺整體效果的基礎,這一藝術語言主要體現在其造型裝飾風格和人文意境等方面。朱可心的“報春壺”作為一件經久不衰的藝術臻品,在藝術語言的選擇和表達上,充分呈現出大家風范,現以此壺為例,談一談這把壺的造型與意境,表達對壺藝創作的一些看法。
紫砂壺以造型作為最主要的載體,通過風格各異的形態,展現出紫砂文化深厚的淵源。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為幾何形體、自然形體、筋紋形體三大類,自然形體又稱花器,它來自于對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的模擬,著眼于裝飾,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規則,做到生動形象、構圖簡潔、風格瀟灑、適度夸張等特點,同時利用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澤來增強其藝術效果,通過點、線、面三者的有機組合,創造一種和諧、舒適、美好的畫面意境,同時表達其內在的精神文化情趣。
“報春壺”作為花器典型,其整體造型優美、穩重、秀麗,壺身呈雞心型,高足線,高頸,平口出唇,蒼勁挺拔的梅樹枝干為壺的流、鈕、把,其上枝干伸展自然,結疤布局合理,老干新枝爭奇斗妍,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同時以梅花報春為題,在挺秀飽滿的壺身與壺蓋上運用雕鏤和捏塑等多種手法,生動地刻畫了梅花不畏風霜嚴寒之俏麗英姿,精致傳神。梅花有正、背、偏、側等姿態,五瓣花形、絲絲花瓣清晰可見,或含苞、或怒放,千姿百態,暗香浮動,春意甚濃。該壺在器型上結合臘梅花這一自然意象,既生動傳神,又不失變化的藝術風格,既細致入微,又不減傳統壺型樸素實用的個性,將花器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
紫砂壺的人文意境一直是人們十分注重的元素,無論是制壺藝人本身,還是愛壺、藏壺之人,大家都盡力去賦予一把壺人文蘊意和精神力量,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卻正因如此,推動了紫砂藝術經久不衰的發展歷程。自古以來,但凡制壺名家在創作壺藝時都會注入一定的情感內涵,以產生壺與人的共鳴。梅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因此梅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征。它以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梅的品格與氣節寓意了中國人的精神面貌,蘊含著哲學寓意和精神力量。朱可心的“報春壺”以“報春”命名,將初春料峭中凌寒綻放的梅花融入壺的直觀意象中,更加流露出春日生機勃勃的自然氣息,展現出梅花的人格品質,升華壺的整體人文之蘊。
藝術創作講究形與象通、意與形合,造型和意境作為紫砂壺的表現語言,它們以形與意的方式來傳情達意,將客觀的美和主觀的情融于一體,從而使一把古樸簡約的紫砂壺成為包含審美情感、人文知識和世間百態的大觀園,人們通過一把壺來了解紫砂、走進文化,獲取視覺和心靈上的共鳴感。對于制壺藝人而言,紫砂壺創作的根本也是形與意在同一件作品上達到高度的統一,使之不僅僅是一把適合使用的茗壺,更是精美而富有內涵價值的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