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別墅于樓蘭古城,注環保理念于佛陀教義,度神州廣廈于生態須彌。
倡導環境文明,引領數字環保,守護我們自己的家園,以技術的不懈努力促進中國環保事業的變革。
——《林博士談環?!?/p>

猶如翻開一個思想者的精神檔案,《林博士談環?!芬粫馄ど系膬删湓?,讓筆者對其佛教環境思想和宏觀戰略思考充滿了敬意。它是一種警示:在當今面臨的諸多課題中,生態環境問題最為緊迫;它是一種呼喚:務必清醒而犀利地看到環保之于人類的意義,之于人類生活的深刻影響!
本書作者,是時任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西安交通大學環保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林宣雄博士。
那么,這位籍貫江蘇宜興、有著江南人細膩性格的西安交通大學優秀學者,其生命足跡因何早早地拐向了環保這條通往艱辛的創業之路?在蒼茫粗獷的西北大地上走出了一番令人莫測景象的呢?
解讀一:他對環保有著獨特認知,跳躍式的、顛覆性的思維是他慣有的思維方式,例如,在充滿一派和諧與繁榮的景象里,卻能聽到大地的哭泣……
“我來自南方,但有西北人倔強的特點——倔強得不服輸,因為從不懷疑自己的能力…… ”“有篇文章告訴我們新人類是有兩個腦子的——一個是人腦,一個是電腦。《學習的革命》也告訴我們,人腦和信息技術的結合正演變著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我們既然已經有了一個相當不錯的人腦,那么是否應該準備好我們的另一個腦子,并且應該讓它也是一個出類拔萃的?”
這是當年,學計算機出身的林宣雄站在世紀之交的門前,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軟件硬件,從幾個角度所進行的問題思考。關于“優秀新人類”的時代意義,關于自己命運和應走的方向,他放飛著思想的風箏……
面對飛躍的時代和偌大的人生舞臺,他愛思考的習慣逐漸變為了一種生存方式,常讓人想起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手下的名作——《思想者》。“人的個性是人類進行創造活動的
——無論多少議論與質疑,環保物聯網都是個內涵有核、內涵豐富、外延無邊的巨大存在物,全國最大、世界矚目。她的本質就是要讓事實說話、讓數據說話,以自己的道法力量生長、擴展,而且越過環保系統這堵墻延伸到了社會,進入到了政府的中堅及核心,政府主要領導也已伸開巨掌與她十指緊扣,這是不爭的事實,這是多么神奇的現象!據此,環保系統內部對她應該毋容置疑!
停也是好不久的?,F在要做的,就是要讓這張大網“轉”起來、“用”起來,讓她成為中國環保的中樞神經系統。
——環保物聯網要形成環保領域全國統一的綜合的大網,這就是合網、合數和合約。把環境質量自動監控系統、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及其它系統,綜合起來統一起來就是合網;統一數據字典,確保一源一數、數據不沖突、數據不打架,這就是合數;修訂相關標準使之成為環保物聯網的數據傳輸標準就是合約。只有三合,才能擔當起服務國家環保大戰略的角色,才收拾得了中國嚴重的污染局面。只有把一張“統一綜合融合的大環保物聯網”拉起來,才能共建未來的生態天堂。
解讀五:作為一個時代的思想者,環保事業已負載了他完整的人生意義。
他在開拓探索的風雨中前行,不是低吟淺唱,而是為這個大時代——
捧出了一部環保哲學思想的活標本。
這是林宣雄再一次站在國家戰略層面進行的新思維——如何把中國環保物聯網這一柄“劍”,鑄煉成披荊斬棘的“利劍”!
當最后一片凈土
化為烏有
我們自己的葬禮
沒有挽歌
只剩下懺悔的哀樂
縈繞荒草萋萋的墳頭
一首網絡環保詩,又勾起經歷風雨滄桑后的林宣雄一份自然的感傷。因為,自己平時也寫詩,唏噓感慨之余,也總以詩抒懷,傾訴無限衷腸。
我的雙腳插在環保物聯網泥沼之中
不自覺的竟不是趕了回潮
而是推了把時代潮流
思考與追求,環保與詩歌,這些一直攥在手心里的摯愛,就這樣悄然地揉和在一起,伴他托舉起一位高級知識分子如詩的英雄夢!
2014年7月至8月,一個個振聾發聵的聲音,通過各大傳媒響徹了塞北江南:
——我國首個環保大數據研究中心在西安交通大學成立。
——我國首項研究成果“環境綜合指數(ECI)”,密切關注空氣、水和污染源等三個影響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分為六個等級:人間仙境、舒適居住、適合居住、差強人意、環境較差、環境很差,代表著城市不同的人類生存環境狀態及變化趨勢。
——公眾可以在網上查閱,或通過下載手機APP實時查詢全國195個城市的環境綜合指數狀況,了解各地指數等級排名,并可通過電子地圖進行定位查詢。而該APP基礎數據則全部來源于國家環境保護部。
隨后,2014年11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56號文,要求各省市定期公開區域環境質量狀況,要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建立倒查機制,任期內環境質量明顯惡化,要依法依紀追究有關領導和責任人的責任。
這是國家首次就整治環境違法問題出臺文件,此舉改變了過去環境執法由環保部門單打獨斗的局面。無疑,它賦予了林宣雄及研究團隊精神的力量,也驗證了林宣雄高瞻遠矚的環保理念:
——環境在線監控/環保物聯網/環保信息化是中國環保的根本出路。
——環保物聯網必將成為中國環保的中樞神經系統,“駝在”物聯網之上的中國環保能走萬里,可達彼岸。
“今后,我們還將納入土壤監測狀況,并力圖為各個城市建立準確、翔實的環境檔案。屆時,公眾可以像翻看老照片一樣,直觀、形象地獲取城市的環境歷史。”林宣雄躊躇滿志。從無悔的青春笑淚中走來,與摯愛的環保事業一起思考,一起跌倒,一起爬起……歲月已經證明,林宣雄演繹出的,是一段何等氣勢的科技人生!
本文擱筆時,2015年的腳步翩然而至。
筆者知道,肩負著更多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的林宣雄,正朝著他事業的第十八個年頭走去,伴隨他的,還有青春時代立下的充滿浪漫英雄主義的誓言:“既然時代是個舞臺,就要上演一幕幕的故事……無憾于西部的一個個美麗動聽的故事?!?/p>
遙望去路,“排放污水,毀地建房,挖山采石,挖土掘煤,砍伐樹木,煤煙釋放、尾氣排放等,一切的污染源頭都將得到在線監控。”“巍巍中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將處處碧水藍天?!薄@些林宣雄從內心呼喚了千萬次的生態美景,已化成了他心中美好藍圖,一片美麗的凈土。